• 2023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哲罗鲑和川陕哲罗鲑群体多变量形态特征比较

      2023, 30(1):1-10. DOI: 10.12264/JFSC2022-0306

      摘要 (1307) HTML (697) PDF 2.89 M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珍惜濒危鱼类哲罗鲑(Hucho taimen)种內及其与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种间的外部形态差异, 以新疆、黑龙江的哲罗鲑和陕西的川陕哲罗鲑为研究对象, 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 对3个群体的9个分节特征和35项标准化量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哲罗鲑两个地理群体在侧线鳞平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但整体上, 两个群体在全部9个分节特征上均存在个体交叉, 无法进行区分。川陕哲罗鲑的臀鳍分支鳍条、侧线鳞和幽门盲囊平均数显著小于哲罗鲑(P<0.05), 且二者不存在个体交叉, 区分明显。(2)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 累计贡献率达88.928%, 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高, 主要解释了3个群体的躯干斜向形态差异。构建主成分二维散点图发现, 3个群体虽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组, 但彼此之间仍存在个体交叉。(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哲罗鲑种內仅有14项主要描述头部和尾部的度量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而哲罗鲑和川陕哲罗鲑之间则有29项主要描述躯干部的量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0个量度特征用于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 个体被正确判入各自群体的判别率高达100%。(5)聚类分析表明哲罗鲑两个地理群体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川陕哲罗鲑与新疆的哲罗鲑的亲缘关系近于黑龙江的哲罗鲑。综合分析表明:(1)哲罗鲑两个地理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学差异, 但二者仍属同一物种。(2)川陕哲罗鲑与哲罗鲑在形态学上的差异集中于躯干部, 臀鳍分支鳍条、侧线鳞和幽门盲囊数等分节特征可作为两个物种的鉴别特征, 川陕哲罗鲑可能由新疆的哲罗鲑南迁进化而来。

    • 吉富罗非鱼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在斑马鱼中的转植研究

      2023, 30(1):11-24. DOI: 10.12264/JFSC2022-0246

      摘要 (1011) HTML (1160) PDF 7.34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硬脂酰辅酶 A 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tes, SCD)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限速酶, 它在调节肝脏脂肪生成、脂肪酸代谢和脂质氧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 利用 RACE 技术克隆了吉富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的完整 scd cDNA 序列, qRT-PCR 分析了组织表达特点。为了验证 scd 基因的功能, 利用 CRISPR/Cas9 技术构建 scd 基因敲除斑马鱼模型, 研究了 F3 突变体的表型和基因表达变化, 并结合高脂饲料实验验证了 scd 基因缺失后斑马鱼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 吉富罗非鱼 scd cDNA 序列全长 1333 bp, 其中包括 173 bp、1008 bp、152 bp 的 5?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和 3′非编码区, 编码 335 个氨基酸。scd 基因在雄性和雌性罗非鱼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 在肝脏内表达量最高, 脾脏内表达量最低。利用 CRISPR/Cas9 构建了 scd 基因敲除的斑马鱼(Danio rerio)模型进行功能验证, 与野生型[SCD(+/+)]斑马鱼相比, 纯合型[SCD(–/–)]斑马鱼腹部明显膨大。 Western blot 和 qRT-PCR 结果显示, 与 SCD(+/+)组斑马鱼相比, scd 基因在 SCD(–/–)组斑马鱼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 且 SCD 蛋白在 SCD(–/–)组斑马鱼表达丰度也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饲料(high fat dietary, HFD, 脂肪含量 16%) 投喂下, 与 HFD+SCD2(+/+)组斑马鱼相比, HFD+SCD3(–/–)组斑马鱼肝组织细胞中红色脂滴明显减少。qRT-PCR 结果显示, scd 基因敲除后, 与 SCD(+/+)组斑马鱼相比, SCD(–/–)组斑马鱼中 scd mRNA 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 而 SCD(–/–)组斑马鱼肝脏中 lpl、fas、hsl mRNA 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投喂对照组饲料的斑马鱼相比, 高脂饲料投喂能显著升高其肝脏 scd mRNA 表达量与抑制 fas mRNA 表达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 scd 基因敲除可以缓解高脂饲料投喂下斑马鱼肝脏的脂肪沉积, scd 基因在鱼类脂肪酸代谢和脂质合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养殖密度对中华鲟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2023, 30(1):25-36. DOI: 10.12264/JFSC2022-0349

      摘要 (1522) HTML (987) PDF 1.14 M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代谢酶、抗氧化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2023, 30(1):37-47. DOI: 10.12264/JFSC2022-0373

      摘要 (1356) HTML (1325) PDF 1.17 M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血清生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 0、0.025 g/kg、0.05 g/kg、0.1 g/kg 和 0.2 g/kg 的姜黄素配制成 5 种饲料, 投喂初始体重(16.24±0.11) g 的杂交鲟幼鱼。实验分为 5 组, 每组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 20 尾鱼。结果显示: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血清总胆固醇(TG)含量在姜黄素添加量为 0.2 g/kg 时显著降低(P<0.05)。肝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 0.05 g/kg 姜黄素组明显降低, 谷草转氨酶 (AST)活性在 0.05 g/kg、0.1 g/kg、0.2 g/kg 添加量时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在 0.05 g/kg 和 0.1 g/kg 姜黄素组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 0.025 g/kg 时显著降低(P<0.0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 0.025 g/kg 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姜黄素的添加, 杂交鲟幼鱼肠道结构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能改善杂交鲟幼鱼的健康状态, 对鱼体具有降脂、护肝、促进消化和提高抗氧化能力等作用, 姜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 0.025~0.05 g/kg。

    • 高脂饲料添加地黄或山药对黄河鲤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2023, 30(1):48-59. DOI: 10.12264/JFSC2022-0268

      摘要 (1253) HTML (1420) PDF 1.11 M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高脂饲料中添加地黄粉或山药粉, 旨在探讨两种添加物能否改善高脂对鲤生长、生理和脂代谢的不利影响。分别配制基础饲料、高脂饲料(脂肪含量 14%)、高脂饲料+4%地黄粉、高脂饲料+2%山药粉 4 种实验饲料。将 360 尾初始体重为(79.97±9.86) g 的健康黄河鲤随机分为 4 组: 对照组(NC)、高脂组(HLD)、地黄添加组(HLD+R)和山药添加组(HLD+Y), 并分别饲喂上述饲料。养殖实验共进行 12 周, 其中前 3 周饱食投喂, 之后改为等量投喂。分别在第 3 周、第 7 周和第 12 周末进行取样, 检测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脏脂肪含量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 高脂饲料显著降低了黄河鲤的生长速度, 而在高脂饲料中添加地黄粉或山药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作用。高脂饲料可引起黄河鲤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 活性显著升高(P<0.05), 地黄或山药均可显著降低血清 ALT 活性, 而对 ALP 活性无影响; 在前三周饱食投喂的情况下, HLD 组和 HLD+R 组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低于 NC 组(P<0.05), 之后各组间不再有显著差异。高脂饲料对黄河鲤血脂和肝脂含量均有升高作用, 而地黄或山药对血脂、尤其是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前 3 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之后 Fas、Acc1 和 Ppar-α 基因的表达量在 HLD 组显著升高(P<0.05), 地黄或山药对高脂引起的 Fas 的 Acc1 的表达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但对 Ppar-α 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HLD 组的 Cpt-1 和 Lpl 基因的表达量在第 7 周时显著低于 NC 组(P<0.05), 而第 12 周时又高于 NC 组, 地黄或山药均可显著上调这两个基因的表达(P<0.05)。因此, 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会抑制黄河鲤的生长和改变部分血清酶活性, 并可能通过影响肝胰脏部分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血脂升高和肝脂肪蓄积, 而添加地黄或山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高脂饲料引起的这些不利影响。

    • 泥蚶JNK基因在哈维氏弧菌感染下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激活蛋白-1的调控分析

      2023, 30(1):60-74. DOI: 10.12264/JFSC2022-0321

      摘要 (621) HTML (842) PDF 14.70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作为我国常见的滩涂养殖贝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弧菌为代表的条件致病菌一直以来是困扰双壳贝类健康养殖的一大难题。为了探讨泥蚶感染弧菌过程中, 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介导的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 AP-1)先天免疫防御通路的作用及机制, 本研究采用 PCR 技术克隆了泥蚶 JNK 基因(TgJNK)的 cDNA 序列, 并对 TgJNK 和 TgAP-1 在弧菌感染下的表达和调控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TgJNK 基因 cDNA 全长 2696 bp, 开放阅读框 1332 bp, 编码了 443 个氨基酸; 蛋白多重比较和邻近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 TgJNK 相对保守, 存在一个 STKc-JNK 结构域, 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 (Mytilus edulis)的同源相似度较高。qRT-PCR 和 WB 结果表明 TgJNK 在泥蚶的鳃中表达最高。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浸泡感染可显著上调 TgJNK 的转录水平(P<0.05)和磷酸化水平, 并增加 TgAP-1 的蛋白丰度; JNK 抑制后 TgJNK 和 TgAP-1 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 TgJNK 磷酸化水平和 TgAP-1 蛋白丰度也降低。CoIP 分析显示, 磷酸化的 JNK 蛋白能与 TgAP-1 蛋白相互结合。研究表明, TgJNK 和 TgAP-1 共同参与了泥蚶感染弧菌后的先天免疫反应, TgJNK 蛋白磷酸化是激活 TgAP-1 蛋白的重要因素, TgJNK 能够正向调控 TgAP-1 的表达。本研究阐明了泥蚶先天免疫通路 JNK 介导的 AP-1 途径在弧菌感染过程中的信号传递机制, 丰富了泥蚶等双壳贝类先天免疫理论知识

    • 翘嘴鳜pgc1基因表达特征及水体镉暴露对其节律性表达的影响

      2023, 30(1):75-85. DOI: 10.12264/JFSC2022-0199

      摘要 (1098) HTML (1906) PDF 3.40 M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镉(Cd)是一种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重金属, 其生物半衰期长, 不易降解, 水体中即使很低浓度镉也能对鱼类造成较大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 1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 pgc1)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 其通过激活 PPARγ 等转录因子活性而参与一系列基因表达调控, 在生物能量代谢、 线粒体生物合成、抗氧化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阐明鳜(Siniperca chuatsi) pgc1 基因序列特征、 组织表达及重金属镉胁迫对其昼夜节律性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对鳜 pgc1α、pgc1β 基因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序列特征、组织表达以及水体镉暴露下鳜脑组织中 pgc1αpgc1β 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鳜 pgc1α pgc1β 启动子中存在 NF-E2、IRF1 等能量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pgc1β 启动子上存在节律转录因子 KLF9 结合位点。鳜 pgc1α、pgc1β 基因都包含完整的 LXXLL 基序和 RRM 结构域, 与斑马鱼(Danio rerio) pgc1α pgc1β 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51.6%和 59.7%, 与人类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41.5%和 28.4%, 序列保守性较低。鳜 pgc1α pgc1β 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均在脑、肾脏、心脏中特异性表达。自然条件下, 鳜脑组织中 pgc1αpgc1β 表达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 均为昼高夜低的表达趋势, 其基因表达峰值相位分别为 ZT 7.07 h 和 ZT 8.25 h。重金属镉胁迫导致鳜脑组织 pgc1α pgc1β 基因表达昼夜差异减小, 振幅下降, 基因表达峰值相位分别提前至 ZT 3.71 h 和 ZT 5.65 h, 表明水体镉暴露对鳜脑组织 pgc1α、pgc1β 基因昼夜节律性表达具有显著的扰乱作用。

    • 沿浦湾红树林尖锥拟蟹守螺的生境适宜性

      2023, 30(1):86-95. DOI: 10.12264/JFSC2022-0057

      摘要 (1191) HTML (1249) PDF 1.86 M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境适宜性评价是生物资源评估及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 2020 年 7 月(夏季)、10 月(秋季)及 12 月(冬季)沿浦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 选择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ti)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生境适宜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对环境因子进行初步筛选, 并利用相对权重法确定环境因子的权重, 然后分别使用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通过交叉检验并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amation Iriterion, AIC)确立最优模型。结果表明, 基于几何平均法构建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最优, 选取温度、氨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电导率、亚硝酸盐、pH 及硝酸盐为解释变量, 具有最小 AIC 值。时间生境适宜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 空间生境适宜性指数表现为离岸段>中段>近岸段、西北部>东南部。研究发现, 沿浦湾红树林尖锥拟蟹守螺生境适宜性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 不同氮素形式的C/N对生物絮团氨氮转化效率及营养组分的影响

      2023, 30(1):96-105. DOI: 10.12264/JFSC2022-0076

      摘要 (1502) HTML (1010) PDF 1.10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碳氮比(C/N)调控是生物絮团养殖的核心技术特征, 相关研究和实践中 C/N 中的碳和氮有不同的表征形式, 本研究用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表征碳, 分别用总氮(total nitrogen, TN)、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表征氮, 比较了相同 C/N、不同氮素形式条件下生物絮团的氨氮去除能力、基本营养组分、氮代谢相关功能基因及总异养菌数量。实验设置 A 组 DOC/TN 为 20, B 组 DOC/DIN 为 20, C 组 DOC/TAN 为 20。各实验组 8 h 内可将 10 mg/L 氨氮降低到 1 mg/L 以下, TAN 去除速率分别为(2.11±0.05) mg TAN/gTSS·h、(2.00±0.02) mgTAN/gTSS·h 和(2.09±0.02) mgTAN/gTSS·h, A 组显著高于 B 组 (P<0.05), C 组与 A、B 组无显著差异。各组絮团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 C 组絮团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B 组和 A 组(P<0.05), 主要氨基酸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不明显。A 组 napA 基因拷贝数显著低于 B 组, nirS 基因明显低于 B 组和 C 组(P<0.05), B 组和 C 组间无明显差异; nosZ 基因拷贝素无显著差异。C 组总异养菌数量和弧菌显著低于 A 组和 B 组(P<0.05)。本研究表明, 根据不同的氮素形式添加碳源对生物絮团的氨氮处理效率、功能和营养组分总体上影响在生产可接受范围之内, 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建议可根据水体中总氨氮浓度估算需要的碳源添加量。

    • 湘江下游长沙段鳜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2023, 30(1):106-114. DOI: 10.12264/JFSC2022-0346

      摘要 (1221) HTML (1142) PDF 1.81 M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 年和 2021 年 5–7 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 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 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 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 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 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 5 月中旬到 6 月下旬, 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 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 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 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 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 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 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 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 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 与透明度负相关(P<0.05); 繁殖高峰期水温在 19.3~28.0 ℃, 透明度小于 30 cm, 目前湘江中水温、透明度、流速及溶氧等条件均符合鳜鱼繁殖生境要求, 2021 年鳜鱼苗丰度较 2020 年提高一倍以上, 饵料鱼资源恢复或是鳜群体繁殖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建议在湘江水域进一步加强鳜鱼及其他鱼类的早期资源保护与监测, 促进鱼类群落的生态稳定性恢复, 充分发挥其对湘江—洞庭湖—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补充作用。

    • 山东近岸3处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鲉生长异质性及资源评价

      2023, 30(1):115-126. DOI: 10.12264/JFSC2022-0239

      摘要 (1656) HTML (1340) PDF 1.26 M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长异质性及资源开发状况, 本研究基于 2017─2021 年山东近海 3 处典型鱼礁区(长岛鱼礁区、西霞口鱼礁区和前三岛鱼礁区)的海洋环境和许氏平鲉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 Bootstrap 的 ELEFAN 方法探究了许氏平鲉的生长特征、基于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探究了许氏平鲉死亡特性, 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了许氏平鲉体长–体重关系时空异质性, 基于 Beverton-Holt 模型和开发率探究了许氏平鲉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 前三岛鱼礁区许氏平鲉条件因子(a)明显高于西霞口鱼礁区和长岛鱼礁区; 前三岛鱼礁区许氏平鲉渐进体长和渐进体重最大, 西霞口鱼礁区次之, 长岛鱼礁区最小; 长岛鱼礁区总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 0.87 和 0.44, 均高于西霞口鱼礁区和前三岛鱼礁区;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得到参数 a、b 范围分别是 1.48×10–5~5.92×10–5、2.85~3.13, 相同体长条件下, 2020 年春秋季前三岛鱼礁区许氏平鲉个体重最高, 2021 年、2018 年和 2017 年冬季西霞口鱼礁区个体重次之, 2019 年夏季长岛鱼礁区个体重最小; 3 处鱼礁区开发率均符合 Gulland 理论轻度开发指标且 Beverton-Holt 模型显示 3 处鱼礁区的渔业现行点 P 均位于最适产量区内, 但邻近最适产量区边缘, 应控制捕捞强度。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