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10). DOI: 10.12264/20231011

      摘要 (154) HTML (0) PDF 259.13 K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0(10). DOI: 10.12264/20231012

      摘要 (80) HTML (0) PDF 342.30 K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奇数年群体选育第二代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评估

      2023, 30(10):1177-1187. DOI: 10.12264/JFSC2023-0207

      摘要 (956) HTML (662) PDF 1.24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 1 号”(以下简称“长荡湖 1 号”)选育群体包括 A 系和 B 系两个平行选育系, 分别以耐高密度和大规格为选育目标。为评估“长荡湖 1 号”奇数年群体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 本研究在室外池塘生态养殖条件下, 进行大眼幼体至扣蟹以及扣蟹至成蟹养殖实验, 实验周期约为 20 个月。 实验期间通过多次生长打样及性腺发育解剖, 结合最终收获时的规格分布, 以未选育群体为对照, 综合评估了两选育品系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养殖效果。结果表明: (1) 两选育品系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两选育品系扣蟹 7 月和 9—11 月体重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成蟹养殖过程中 10 月“长荡湖 1 号”B 系体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余月份 3 组成蟹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2) 成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 7 月 30 日—9 月 10 日和 8 月 20 日—9 月 30 日, 在此期间对照组的生殖蜕壳率略高于两选育品系。在肝胰腺指数(HSI)方面, 前期(9 月 20 日)对照组雄体 HSI 显著高于两选育品系(P<0.05), 而后期(11 月 10 日)两选育品系雌体 HSI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就性腺指数(GSI)而言, 两选育品系的 GSI 和对照组接近, 其中 11 月 10 日“长荡湖 1 号”B 系雌体 GSI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长荡湖 1 号”B 系最终平均体重略高于“长荡湖 1 号”A 系; 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饲料系数(FCR)均低于对照组, 其中“长荡湖 1 号”A 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 FCR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选育品系大规格扣蟹(≥15 g)和成蟹(雄蟹≥200 g, 雌蟹≥175 g)百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而小规格扣蟹(≤9 g)百分比例低于对照组。 综上,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 1 号”A 系具有生长速度快、单位产量高及饲料系数低等特点,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 1 号”B 系具有平均体重大、大规格蟹比例高和生殖蜕壳迟等特点, 两选育品系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 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对泥鳅生长、肠道菌群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3, 30(10):1188-1201. DOI: 10.12264/JFSC2023-0142

      摘要 (876) HTML (746) PDF 2.03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对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养殖效果, 设置清水组(CW 组)、硝化组(BFT 组)和光合自养组(ABFT 组)生物絮团养殖泥鳅 45 d, 比较泥鳅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两类絮团的营养组成情况, 以及养殖水体和泥鳅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BFT 组和 ABFT 组的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和末均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 CW 组相比, 两实验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 BFT 组的终末密度与 CW 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 CW 组相比, BFT 组和 ABFT 组生物絮团可以提供(36.69±1.17)%和 (40.20±1.05)%的粗蛋白; 与 BFT 组相比, ABFT 组的生物絮团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并且促进脂肪酸由饱和向不饱和转化。ABFT 的泥鳅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 添加藻类对成熟生物絮团 Alpha 多样性指数、群落门水平和属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泥鳅摄食生物絮团会导致肠道菌群 sobs 指数显著降低。BFT 组肠道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 (Chloroflexi); ABFT 组为变形菌门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属水平上, ABFT 组检测到高水平的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本研究表明, 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养殖均适合作为泥鳅绿色健康养殖的新模式。

    • 基于脂肪酸分析的太平洋黄鳍金枪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2023, 30(10):1202-1213. DOI: 10.12264/JFSC2023-0189

      摘要 (1085) HTML (695) PDF 1.47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 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为研究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摄食变化以及不同海域营养生态位差异, 根据 2019 年东太平洋和 2021 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金枪鱼渔船采集的黄鳍金枪鱼样本, 对其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黄鳍金枪鱼肌肉检测出 34 种脂肪酸, 包括 16 种饱和脂肪酸(SFA), 8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10 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黄鳍金枪鱼肌肉脂肪酸中 SFA 含量与 PUFA 含量呈负相关, MUFA 含量与 PUFA 含量呈正相关。SFA 含量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 MUFA、PUFA 含量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中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肌肉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 两海域之间脂肪酸组成平均不相似性为 18.85%, 主要差异来自 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FA、PUFA、C22∶6n3 (DHA)、Cl6∶0、Cl8∶1n9、MUFA、C22∶6n3/C20∶5n3 (DHA/EPA)、 C18∶0、n-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主成分分析显示, 黄鳍金枪鱼的营养级越高, 肉食性越高, 以甲藻和硅藻为食源的生物对黄鳍金枪鱼的能量来源贡献越大。相反, 营养级越低的黄鳍金枪鱼主要摄食以细菌、陆地植物和植食性桡足类为食源的生物。主成分回归表明, 黄鳍金枪鱼随叉长增大, 其营养级增加, 肉食性提高, 食性逐渐由以甲壳类和头足类向虾和硬骨鱼等富含多种特征脂肪酸的生物转变。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较中西太平洋肉食性更强, 营养级更高, 甲壳类对其能量贡献更大。

    • 不同时空尺度下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

      2023, 30(10):1214-1223. DOI: 10.12264/JFSC2023-0220

      摘要 (925) HTML (565) PDF 1.21 M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的分布格局以及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根据 2013 年 6 月、7 月、8 月、10 月和 2014 年 2 月、4 月和 5 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 7 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 基于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分别以各月份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全年和不同月份在各个站位上出现的鱼类为目标群落, 应用净亲缘关系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的时空变化, 并探讨了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 鱼类群落谱系结构在 2 月、4 月呈现发散状态, 竞争排斥可能是影响鱼类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 在其他月份均为谱系聚集状态, 生境过滤可能是鱼类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在站位尺度上, 从全年来看, 入海口处的站位点鱼类群落呈现为谱系发散, 竞争排斥起着主导作用, 而其他站位鱼类群落谱系结构表现为谱系聚集, 生境过滤为主要驱动因素; 在各月份中, 站位间鱼类净亲缘关系指数变化较小, 除 2 月和 4 月外, 各月份中多数站位上鱼类群落表现为谱系聚集, 生境过滤起着主导作用。不同时空尺度下,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谱系结构; 在较大时空尺度下, 生境过滤对鱼类群落谱系结构起主导作用, 而在较小时空尺度下竞争排斥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 珠江口夏季汉森莹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2023, 30(10):1224-1235. DOI: 10.12264/JFSC2023-0217

      摘要 (1240) HTML (590) PDF 2.62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在珠江口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探讨其温盐适应性, 于 2016— 2021 年每年 8 月在珠江口海域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 6 次调查汉森莹虾的平均丰度为 9.26~31.09 ind/m3 , 其分布具有很强的聚集性, 丛生指标在 57.00 到 236.32 之间。根据对温度、盐度数据的 K-means 聚类分析, 将调查海域分为径流水、咸淡混合水和南海高盐水 3 种水团。汉森莹虾主要分布在大屿山岛以南的南海高盐水水域, 并向北部咸淡混合水和径流水的区域扩散, 扩散范围与其本身数量及南海高盐水的入侵强度有关, 最远可至虎门附近。相关性分析显示, 各次调查汉森莹虾的平均丰度、分布站数与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在夏季珠江口, 汉森莹虾的分布与底层盐度(sea bottom salinity, SBS)关系密切, 其丰度在多数调查中与 SBS 呈正相关关系, 丰度高值点在多数调查中均位于 29.5~31.0 的 SBS 区间内, 指示汉森莹虾是一个近海暖水种。

    • 东平湖刀鲚生物学参数、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及产卵亲体量评估

      2023, 30(10):1236-1245. DOI: 10.12264/JFSC2023-0239

      摘要 (912) HTML (622) PDF 1.04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完善东平湖刀鲚(Coilia nasus)的基础生物学数据, 并为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根据 2021—2023 年东平湖定置三层多目刺网调查获得的刀鲚体长、体重数据, 利用 ELEFAN_GA 技术对刀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 拟合 Von Bertalanffy (VBGF)生长方程, 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单位补充量产卵亲体量(SSBPR)模型。结果显示, 东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 4.9~26.2 cm, 平均体长为 (12.2±2.4) cm, 体重范围 1.1~51.8 g, 平均体重为(6.6±4.5) g; 使用基于 bootstrap 的 ELEFAN_GA 方法估算刀鲚渐进体长 L=31.65 cm, 生长速率 K=0.66, 理论生产起点年龄 t0= ‒0.23, 季节性生产振幅 C=0.65, 1 年中生产最快的时间段 ts=0.40; 刀鲚的总死亡系数 Z=2.71, 自然死亡系数 M=1.074, 捕捞死亡系数 F=1.641、开发率 E=0.604, 平均选择体长 L50=9.15 cm; YPR 模型结果显示, 随着 F 增大, YPR 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生物学参考点 F0.1Fmax 的值分别为 0.978 和 2.204; SSBPR 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 SSBPR 呈下降趋势, 现阶段捕捞强度介于 F20%(2.848)与 F40%(1.065)之间, 略大于 F35%(1.286)。综上所述, 东平湖刀鲚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在与其他地理群体对比中, 东平湖刀鲚在生物学参数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异质性, K 值最大表明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生长到接近极限体长, 说明东平湖饵料丰富, 而同时较高的开发率和较低的开捕体长则表明目前东平湖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SSBPR 曲线得出现阶段捕捞强度小于极限值 F20%, 略大于生物学参考点 F35%。研究结果表明, 为使东平湖刀鲚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平衡, 可在适当减少渔船数量以降低捕捞强度的情况下, 通过增大网目尺寸以增加开捕体长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 基于垂直水温因子的秘鲁外海茎柔鱼春、夏季栖息地分布

      2023, 30(10):1246-1258. DOI: 10.12264/JFSC2023-0238

      摘要 (707) HTML (577) PDF 3.00 M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温度变动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的影响, 利用 2006—2015 年秘鲁外海春夏季节(9 月至翌年 2 月)茎柔鱼渔业捕捞数据结合中上层垂直水温数据(0 m, 50 m, 100 m 和 150 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 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以及栖息地的时空分布。通过计算适宜栖息地内的茎柔鱼资源量占比, 并用 2014—2015 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 基于垂直水温因子和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可以较好模拟出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秘鲁外海水域各水层水温与栖息地适宜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茎柔鱼的 CPUE 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相对平稳, 没有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差异, 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柔鱼的渔场重心和栖息地重心存在显著的年间和月间变化, 均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同时春季适宜栖息地面积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少。茎柔鱼渔场的经纬度重心的月间和年际变化与栖息地经纬度重心的移动具有一致性, 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研究表明, 茎柔鱼的资源丰度与适宜栖息地密切相关, 其适宜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变化, 这可能是造成秘鲁外海茎柔鱼时空分布变动的重要原因。

    • 健康和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

      2023, 30(10):1259-1270. DOI: 10.12264/JFSC2023-0197

      摘要 (698) HTML (852) PDF 1.36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其骨板褪色症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 Illumina 高通量测序, 分析健康和患病中华鲟背骨板皮肤、躯干部皮肤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4 种来源皮肤黏膜层共有 3406 个 OTU。与健康组相比, 疾病组背骨板皮肤 OTUs 数量下降 84%, 躯干部皮肤 OTUs 数量下降 55%。在门分类水平, 健康组背骨板皮肤和躯干部皮肤的优势菌门组成较为相似, 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 三者占比超过 75%; 拟杆菌门在疾病组背骨板皮肤和躯干部皮肤高度富集, 前者相对丰度由 11.15%升高至 67.99%, 后者相对丰度由 20.28%升高至 53.48%。在属分类水平,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疾病组背骨板皮肤和躯干部皮肤中相对丰度分别为42.83%和 21.78%, 均高于健康组样品 (4.20%和 16.92%); 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在疾病组背骨板皮肤和躯干部皮肤中相对丰度分别为 23.34%和 27.65%, 均高于健康组样品(0.33%和 2.16%)。多样性分析显示, 健康组和疾病组皮肤黏膜层之间的 Chao 指数和 Shannon 指数具有显著差异(P<0.01)。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 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 4 个菌属在疾病组中显著上调(P<0.05)。本研究表明, 与健康组相比, 疾病组中华鲟背骨板皮肤和躯干部皮肤 OTUs 数量均明显降低, 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下降(P<0.01)。拟杆菌门的黄杆菌属和金黄杆菌属在疾病组皮肤黏膜层高度富集, 可能是此次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 南海区双船大网目拖网网囊网目对带鱼的选择性

      2023, 30(10):1271-1281. DOI: 10.12264/JFSC2023-0221

      摘要 (828) HTML (622) PDF 1.94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网目拖网是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带鱼的重要渔具。为提高拖网网囊选择性, 本研究在南海区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大网目拖网 4 组网目尺寸(30、35、40 和 45 mm)的网囊进行实验, 在双重拔靴法的架构下, 拟合选择性参数、比较选择性的差异、估算捕捞方式指标。结果表明, 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 网囊对带鱼的 50%选择体长增大, 对带鱼幼鱼个体的选择率显著下降, 带鱼幼鱼的渔获比例也呈下降趋势。结合带鱼最小可捕规格(23.0 cm)管理规定, 结果还表明网目尺寸为 40 mm 的网囊选择性较差, 其对带鱼的抛弃率大于 93%。为了进一步提高带鱼拖网渔业的资源养护水平, 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选择性实验。

    • 不同姿态下仔稚鱼采样网用台字形沉降板水动力特性

      2023, 30(10):1282-1291. DOI: 10.12264/JFSC2023-0225

      摘要 (1228) HTML (611) PDF 7.56 M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量仔稚鱼采样网的使用有利于评估渔业资源补充量和群体数量的动态变化, 为进一步提升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掌握采样网用沉降板水动力特性, 本研究利用水槽模型实验探究仔稚鱼采样网用台字形沉降板在不同倾斜姿态下(内、外、前、后)的水动力性能变化, 并利用 OpenFOAM 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姿态下沉降板周围流场变化。结果显示: (1) 不同姿态下沉力系数随倾角和冲角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其均在倾角 5°时达到最大, 内、外倾斜下最大值分别为 1.75 和 1.77 (α=25°), 前、后倾斜下最大值均为 1.78 (α=25°); 阻力系数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 随冲角增大逐渐增大; 沉阻比随倾角和冲角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内、外倾斜下分别在倾角 20°和 10°时最大, 为 3.73 和 3.76 (α=20°), 前、后倾斜下均在倾角 5°时最大, 分别为 3.67 和 3.71 (α=20°)。压力中心系数在不同冲角下基本保持不变, Cpc 随倾角增大逐渐增大, Cpb 随倾角增大基本保持不变。(2) 沉降板外侧的流速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 外倾状态下沉降板边界层分离点随倾角增大逐渐向翼板前缘移动; 前、后倾状态下沉降板后部的流速衰减区随倾角增大逐渐增大。本研究阐明了不同倾斜状态下沉降板的水动力性能变化, 为进一步合理安装和调整沉降板工作姿态提供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