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11).

      摘要 (64) HTML (0) PDF 44.77 M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0(11).

      摘要 (76) HTML (0) PDF 157.92 K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马氏珠母贝黑壳色选育系F5和对照群体生产性状的比较

      2023, 30(11):1293-1300. DOI: 10.12264/JFSC2023-0245

      摘要 (471) HTML (435) PDF 896.18 K (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贝壳棱柱层放射肋条纹颜色与生长性状为育种目标, 结合家系选择与群体选择培育了马氏珠母贝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黑色放射肋选育品系(简称黑壳色系, black shell color line, BF)。为了探究黑壳色系的生产性能, 本研究比较了选育系 F5 (BF5)和对照群体(control group, CG)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多项生产性能指标, 包括受精率、孵化率、变态率、生长性状、对低温和高盐的耐受性以及育珠性能。结果显示 BF5 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 幼虫第 10 天和第 20 天的存活率以及变态率均大于 CG 群体, 差异不显著(P>0.05); 在 20 日龄以后, BF5 群体的平均壳长均显著大于 CG 群体(P<0.05), 其中 BF5 群体 240 日龄、330 日龄和 600 日龄的平均壳长分别比 CG 群体提高了 17.47%、21.34%和 20.28%。33 ℃高温胁迫 30 d 后, BF5 和 CG 群体的存活率分别为 84.4%和 63.9%, 差异显著(P<0.05); 16‰低盐胁迫 30 d 后, BF5 和 CG 群体的存活率分别为 69.2%和 56.7%, 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植核后 150 d 至育珠期结束(270 d), BF5 的存活率显著高于 CG 群体(P<0.05), BF5 最终存活率比 CG 提高了 18.92%; BF5 和 CG 的商品珠率和优质珠率差异不显著(P>0.05); BF5 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显著高于 CG (P<0.05), 提高率分别达到 18.97%和 22.61%, 表明 BF5 具有更好的育珠性能。本研究表明, BF5 具有更好的生长、抗逆和育珠性能, 为马氏珠母贝育种和产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 瓦氏黄颡鱼精子冷冻保存技术

      2023, 30(11):1301-1310. DOI: 10.12264/JFSC2023-0289

      摘要 (679) HTML (450) PDF 1.11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我国极具发展前景的养殖品种, 本研究拟建立一套完善的瓦氏黄颡鱼精子冷冻保存体系, 为瓦氏黄颡鱼的人工繁殖、育种创新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进行精子质量检测, 对稀释液、稀释比例、抗冻剂、冷冻和复温程序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显示, 稀释液 2 对瓦氏黄颡鱼精子的保存效果较好, 最佳稀释比例为 1 : 10。以 DMSO作为抗冻剂对瓦氏黄颡鱼精子毒性较大, 10% 的甲醇具有最佳的抗冻效果。瓦氏黄颡鱼精子冷冻程序的最优条件为: 平衡时间 30 min, 液氮上方 7 cm 处熏蒸 10 min。冻存的精子在 42 ℃水浴解冻 9 s 时具有较高的活力和运动性能。在本研究建立的冻存条件下, 复苏后的瓦氏黄颡鱼精子活力达 93%, 前向运动比例达 53%, 与鲜精无差异。

    • 七星列岛产卵场保护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3, 30(11):1311-1326. DOI: 10.12264/JFSC2023-0231

      摘要 (551) HTML (544) PDF 1.80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七星列岛产卵场保护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 2018 年 4 月、5 月、11 月和 2019 年 4 月、5 月、11 月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 6 个航次的样品, 分析该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聚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6 个航次共采集到鱼卵 1490 粒, 仔稚鱼 278 尾, 隶属于 9 目 26 科 60 种。鱼卵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 仔稚鱼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的东部, 2019 年较 2018 年增多。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排序结果显示, 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组成呈极显著差异(P=0.001), 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特征。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 (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 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与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保护区在建立初期对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和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海域以小型鱼类和低经济价值鱼类为主, 在现有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加强重要经济种类的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

    • 江苏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2023, 30(11):1327-1336. DOI: 10.12264/JFSC2023-0232

      摘要 (756) HTML (580) PDF 1021.37 K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现状, 于 2019 年春季和秋季在启东沿海滩涂开展底栖贝类调查, 分析了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栖息密度、优势种及其分布格局, 可为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春、秋两季调查共记录到 30 种底栖贝类, 其中腹足纲 14 种、双壳纲 16 种。沿潮间带高程梯度, 底栖贝类平均栖息密度空间格局呈现为: 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的分布规律。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优势物种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 文蛤(Meretrix meretrix)、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和泥螺(Bullacta exarata)。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可分为 3 个类群: Q1 (吕四港)断面 3 个潮区为第一组群, 特征性物种为彩虹明樱蛤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Q8 (启兴沙)断面 3 个潮区及个别中部断面的中、低潮区为第二组群, 特征性物种为薄片镜蛤和泥螺; 其余中部断面为第三组群, 特征性物种为文蛤和四角蛤蜊。典范相关分析法(CCA)显示: 四角蛤蜊和文蛤的栖息密度均与砂质含量和 D50 (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关系, 与黏土的含量呈负相关; 彩虹明樱蛤的密度分布与黏土含量呈正相关, 与砂含量呈负相关性; 薄片镜蛤的分布与 TOC 呈负相关关系。

    • 基于动态能量收支积分投影模型模拟气候变暖对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状态影响

      2023, 30(11):1337-1347. DOI: 10.12264/JFSC2023-0249

      摘要 (598) HTML (517) PDF 1.17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与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个体生活史及其种群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预测理论(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和积分投影模型(integral projection model, IPM)构建了东、黄海日本鲭动态能量收支积分投影模型(DEB-IPM), 以探究气候变暖对其生长、繁殖、存活及种群状态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 (1) 气候变暖会增大日本鲭早期阶段(年龄<220 d)的生长速率, 减小成鱼最大体重, 并增加其绝对繁殖力, 同时将加大自然死亡。因此, 气候变暖将导致日本鲭个体将同化能量更多地分配给繁殖, 限制日本鲭种群大个体的生长和数量, 使个体趋于小型化; (2) 日本鲭种群增长率随温度呈单峰变化, 即随温度增加, 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降低; (3) 日本鲭早期阶段中小型个体(200~600 g)的生长及繁殖始终是扰动其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 但气候变暖会改变日本鲭生长和繁殖对种群增长最优能量分配的敏感性贡献, 使敏感性贡献峰值对应的体重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 因此, 更应加强对日本鲭早期阶段的保护和研究。尽管本研究的模型参数估计及设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 DEB-IPM 模型能模拟气候变暖对日本鲭个体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将能为东、黄海日本鲭在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与模型工具支持。

    • 阿根廷滑柔鱼耳石核心与边缘元素的比较

      2023, 30(11):1348-1363. DOI: 10.12264/JFSC2023-0257

      摘要 (317) HTML (456) PDF 1.69 M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体硬组织中的元素是重构其生活史过程和栖息环境的重要自然标记物。为探究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耳石核心与边缘元素的时空变化, 本研究利用 LA-ICP-MS 法测定其耳石核心和边缘的元素含量, 计算分析 Sr、Ba、Mg 和 Mn 与 Ca 的比值, 并利用混合模型分析这 4 种元素与 Ca 的比值在耳石边缘与核心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耳石核心和边缘的 Ba/Ca 值均存在雌雄差异, 且耳石核心的 Ba/Ca 值存在显著的孵化月份差异, 而雄性个体耳石边缘的 Ba/Ca 值在不同采样月份间差异显著; 耳石核心的 Sr/Ca 值和边缘的 Ba/Ca 值在不同采样站点纬度重心之间差异显著(P<0.05)。耳石核心的 Sr/Ca、Ba/Ca 和 Mg/Ca 值显著高于耳石边缘的对应元素比值, 而 Mn/Ca 值在耳石核心与边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混合模型结果显示, 雌性个体耳石边缘的元素比值与耳石核心对应元素比值之间没有效应关系, 而雄性个体耳石边缘的 Ba/Ca 和 Mn/Ca 值均随着耳石核心的 Ba/Ca 和 Mn/Ca 值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 阿根廷滑柔鱼耳石核心与边缘之间的 Sr、Ba 和 Mg 元素存在差异, 且 Ba 元素的差异存在雌雄特殊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阿根廷滑柔鱼生活史的环境选择适应性及掌握该种类资源变动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 枸杞岛潮间带和筏架定生铜藻生长差异

      2023, 30(11):1364-1373. DOI: 10.12264/JFSC2023-0271

      摘要 (687) HTML (464) PDF 4.88 M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析潮间带和筏架定生铜藻(Sargassum horneri)生长差异及成因, 于 2022 年 9 月至 2023 年 6 月, 在枸杞岛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命周期内, 每月采集潮间带和筏架铜藻, 结合生命周期内每月温度和光强变化情况, 分析潮间带和筏架铜藻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以及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差异, 并探讨温度和光强对铜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 筏架铜藻的平均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最大值分别为(168.1±21.0) cm、 (147.6±24.1) g 和(131.8±26.4) cm, 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67.9±22.5) cm、(62.4±16.7) g 和(46.4±10.6) cm。进入繁殖期前, 同一月份筏架铜藻湿重、株高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增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 筏架铜藻生长迅速, 潮间带铜藻生长则较为缓慢。9 ℃左右的低温条件不是抑制铜藻生长的限制参数, 而 35 μmol/(m2 ·s)左右稳定的光强可能是造成筏架铜藻生长所需有效积温远小于潮间带铜藻, 筏架铜藻繁殖时间比潮间带铜藻早 1~2 个月, 以及筏架铜藻生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关键因素。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极大部分漂浮铜藻可能来源于枸杞岛的筏架定生铜藻。上述研究结果阐明了筏架铜藻的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的生长速率远快于潮间带铜藻, 探究出光强是影响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长与繁殖的关键环境因子, 可为研究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漂浮铜藻来源、铜藻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垂直水温因子的春夏季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年代际变化分析

      2023, 30(11):1374-1386. DOI: 10.12264/JFSC2023-0279

      摘要 (307) HTML (412) PDF 1.75 M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 对气候事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十分敏感, 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变化。本研究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 利用 0、50、100 和 150 m 4 个水层关键水温因子, 计算 1950—2015 年秘鲁外海基于垂直水温的适宜性指数(SI)以及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 分析长时间序列下茎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环境以及适宜栖息地在不同 PDO 时期的变动规律。结果发现, PDO 暖期内秘鲁渔场内 4 个水层水温明显高于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与 PDO 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DO 冷期内秘鲁海域的垂向水温变冷, 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高的茎柔鱼栖息地, 导致栖息地适宜性上升, 适宜的水温向西北方向移动, 适宜栖息地面积扩张且向西北方向迁移; PDO 暖期时垂向水温升高, 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差的茎柔鱼栖息地, 栖息地适宜性较低, 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方向缩减。此外, 茎柔鱼适宜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对春季, 夏季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高, 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北海域扩张。研究认为, 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 PDO 位相转变驱动的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变化密切关联, 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 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与挥发性气体变化规律

      2023, 30(11):1387-1397. DOI: 10.12264/JFSC2023-0211

      摘要 (655) HTML (690) PDF 2.59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各指标变化规律, 寻找高生物胺鱼类适宜的储存方式, 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及典型高生物胺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检测其腐败过程中 pH、生物胺含量和挥发性气体等指标, 并对生物胺含量进行 Logistic 分析和对挥发性气体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冷冻条件(−20 ) ℃ 储存鲐和鳀最为适宜; 冷藏条件(4 ) ℃ 下, 两者储存不宜超过 3 d; 室温条件(25 ) ℃ 下, 鲐储存超过 18 h, 鳀储存超过 12 h, 风味和安全性都会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 pH、生物胺和挥发性气体指标对监测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进程的可靠性, 并探讨了尸胺作为鳀腐败阶段标志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评价高生物胺鱼类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对预防高生物胺鱼类中毒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 虾肝肠胞虫全基因组SSR位点分布及比较分析

      2023, 30(11):1398-1408. DOI: 10.12264/JFSC2023-0174

      摘要 (762) HTML (558) PDF 1.05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其近缘种的分子标记,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对虾肝肠胞虫全基因组中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简单重复序列)位点的数量、分布及频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并与其他 5 种微孢子虫真菌物种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在虾肝肠胞虫基因组中共搜索到 794 个 SSR, 总长度为 21773 bp, 占基因组的 0.72%, SSR 的平均长度为 27.43 bp, 相对丰度为 262 loci/Mb, 相对密度为 7184.43 bp/Mb。6 种SSR类型中, 四核苷酸SSR数量最多, 有570个, 总长度为12152 bp, 占SSR总数的71.79%, 平均长度为21.32 bp, 相对丰度为 188.08 loci/Mb, 相对密度为 4009.79 bp/Mb; 二核苷酸 SSR 数量最少, 仅有 20 个, 总长度为 280 bp, 占 SSR 总数的 2.52%, 平均长度为 14 bp, 相对丰度为 6.6 loci/Mb, 相对密度为 92.39 bp/Mb。基因组高频率(≥10)出现的 SSR 重复类型为: AACT, TTAG, TAGT, ACTA, AGTT, CTAA, AACTA, GTTA, TTAGT, TAAC, AT。选择序列长度不小于 20 bp 的多核苷酸 SSR 共计 30 个, 进行引物设计用于物种鉴定。利用 GO 数据库对含 SSR 基因进行功能注释, 共有 28 个基因(3.53%)注释到分子功能、生物进程及细胞组分 3 类中。将虾肝肠胞虫与其他微孢子虫真菌相比, 虾肝肠胞虫中 SSR 的数量及相对丰度适中, 由此可知基因组大小与 SSR 数量无关。本研究为虾肝肠胞虫的种群遗传及进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