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12). DOI: 10.12264/20231215

      摘要 (152) HTML (0) PDF 280.23 K (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0(12). DOI: 10.12264/20231216

      摘要 (77) HTML (0) PDF 262.69 K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湖南湘江重现溯河洄游型刀鲚

      2023, 30(12):1409-1416. DOI: 10.12264/JFSC2023-0307

      摘要 (707) HTML (597) PDF 4.15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 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 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 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 2023 年 6 月 13 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 1 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 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 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 5 个阶段, 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 SI (1.37±0.60)、SIII (2.80±0.16)和 SV (2.47±0.62)阶段, 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 SII (5.50±1.10)、SIV (4.52±0.94)阶段。此外 SII 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 7, 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 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 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 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 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 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 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的分布和关键生境的调查以及其资源保护。

    • 基于微卫星分析大银鱼移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2023, 30(12):1417-1428. DOI: 10.12264/JFSC2023-0250

      摘要 (901) HTML (580) PDF 1.40 M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为研究移植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本研究从大银鱼基因组中筛选了 18 对多态微卫星引物, 对 2016—2020 年采集的 4 个水系(8 个水体)大银鱼共计 281 个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 共得到 172 个等位基因, 其中等位基因数(Na)为 3~24, 平均值为 9.600; 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 1.039~4.595, 平均值为 2.384; 期望杂合数(He)为 0.035~0.804, 平均值为 0.507; 多态信息含量(PIC)为 0.034~0.775, 平均值为 0.469, 其中 10 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 3.389~5.389, 多态信息含量(PIC)为 0.373~0.479, 8 个水体的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水平(0.25<0.15)。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发现,大银鱼总变异中的84.54% 来自群体内,15.46%来自群体间。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8个水体群体最有肯能分为3个亚群;依据Nei氏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树将8个水体分为2个大支;连环湖的5个相对独立的水体群体均为一大支,但群体间出现较大的分化,那什代(NS)和他拉红(TL)聚为一支后与二八股子(EB)聚为一支,大龙湖(DL)和阿木塔(AM)聚为一支;兴凯湖(XK)与新立城水库(XLC)聚为一支后与太湖(TH)聚为一支。研究表明,移植的大银鱼北方群体保持了较好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水系群体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Fst=0.1867>0.15)。为防止群体遗传衰退, 建议将南方和北方作为不同群体进行保护, 连环湖作为大银鱼的主要产地, 应当进行重点保护。

    • 水温对糙海参幼参生长、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2023, 30(12):1429-1444. DOI: 10.12264/JFSC2023-0244

      摘要 (718) HTML (870) PDF 1.68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水温对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幼参生长、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力影响, 选择体重为(1.70±0.24) g 的糙海参幼参, 在低温组(23 ℃)、对照组(28 ℃)和高温组(33 ℃)温度控制养殖箱中养殖 30 d, 每 10 d 测定其特定生长率(SGR), 体壁、体腔液、肠道及呼吸树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 (1) 30 d 时对照组幼参 SGR 显著高于高温组和低温组(P<0.05), 且高温组显著高于低温组(P<0.05), 说明长期低温对幼参影响大于长期高温。(2) 在低温组, 0 d 时幼参体腔液中 SOD、 AKP、LZM 活力以及 MDA 含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30 d 时 SOD、CAT 以及 AKP 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 d 时体壁中 SOD、CAT、LZM 活力以及 MDA 含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30 d 时 SOD、CAT 活力以及 MDA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 d 时肠道中除 MDA 含量外, 所有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0 d 时只有 MDA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 d 与 30 d 呼吸树中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幼参体腔液与体壁需要应对长期低温产生的氧化压力, 肠道需要应对短期低温的氧化压力, 而呼吸树需要应对短期与长期低温带来的氧化压力。(3) 在高温组, 0 d 幼参体腔液和体壁中 SOD、CAT、AKP 活力以及 MDA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0 d 时所有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0 d 幼参肠道中 CAT 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0 d 时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0 d 幼参呼吸树所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0 d 时 CAT 活力及 MDA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体腔液、体壁主要应对短期高温的氧化压力, 肠道和呼吸树需要面对短期与长期高温压力。(4) 糙海参幼参 4 种组织中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力基本与 SGR 负相关, 表明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提高与快速生长冲突, 导致幼参 SGR 显著下降。结果表明, 长期低温和高温均会对幼参产生一定氧化压力, 且糙海参幼参对高温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 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与野生群体视网膜结构及视蛋白基因表达特征

      2023, 30(12):1445-1456. DOI: 10.12264/JFSC2023-0290

      摘要 (964) HTML (660) PDF 2.72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在不同生境的视觉特征, 以人工繁育的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体重(51.50±10.86) g, 体长(15.40±0.75) cm]与自然生境野生群体[体重(85.68±31.81 g, 体长(18.17± 2.34) cm]为研究对象, 分别利用传统组织学方法和荧光定量 PCR 技术研究其视网膜组织结构特征及其视觉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 5 种视蛋白(Opsin)基因: 视紫红质(Rhodopsin, RH1)、绿色敏感蛋白(Rhodopsin-like pigments, RH2)、 紫外线敏感蛋白(Short wavelength-sensitive pigments, SWS1)、蓝色敏感视蛋白(SWS1-like pigments, SWS2)和红色敏感视蛋白(Long wavelength-sensitive pigments, LWS)在 11 种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 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与野生群体的视网膜无明显差异, 均具有完整的十层结构, 且子二代群体视网膜中视锥细胞数(C.)和外核层细胞核数 (O.N.)极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1), 神经节细胞数(G.)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野生群体 RH1 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子二代群体(P<0.01), 且 RH1在两个群体的 5 种视蛋白基因中表达量最高; 视锥蛋白基因 RH2SWS1SWS2LWS 中, 除 RH2 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外, 子二代群体 SWS1SWS2LWS 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极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1); 子二代群体视锥蛋白基因的表达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 LWSSWS1SWS2RH2, 而野生群体为 LWSSWS2RH2SWS1, LWS 基因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均占主导地位, 超过表达总量的 60%; RH1RH2SWS1SWS2LWS 基因均在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与野生群体眼组织中特异性表达, 而在其他非眼组织中未表达。本研究表明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与野生群体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光敏感特性, 能可塑性地调节视蛋白基因表达谱引发光谱敏感性变化来应对不同栖息生境, 且子二代表现特征更显著; 其畏光行为可能是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策略, 而光敏感性则表明其行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交流。本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细鳞鲑资源增殖与养护提供重要参考。

    • 禁食对8种幼鱼游泳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3, 30(12):1457-1467. DOI: 10.12264/JFSC2023-0304

      摘要 (913) HTML (840) PDF 1.55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种类幼鱼在禁食胁迫下的游泳能力 , 本研究以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 8 种幼鱼为对象, 采用流速递增法测定了不同禁食时间(0 d、2 d、5 d、10 d、15 d)条件下 8 种鱼类的感应流速(Uind)、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结果表明: 8 种鱼类游泳能力均为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感应流速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在(6.12~12.78) cm/s, 其中草鱼、鲢和鳙的感应流速较接近且对流速的感应较敏感, 感应流速为 4.75~7.75 cm/s。8 种实验鱼的游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其中青鱼和长薄鳅的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最高, 分别为(121.65±3.19) cm/s、(143.48±5.77) cm/s、(85.08±3.23) cm/s、(132.68±8.52) cm/s, 游泳能力较差的为台湾泥鳅[(19.28±1.90) cm/s、(31.53±2.14) cm/s]。禁食对感应流速的影响不显著(P>0.05), 但实验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随禁食时间的延长呈线性下降, 其中临界游泳速度的下降幅度较爆发游泳速度更为显著 (P<0.05)。在禁食 0 d 和 2 d 时, 实验鱼的临界和爆发游速无显著差异(P>0.05); 禁食 5 d 时, 两者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禁食 5 d 后, 临界和爆发游速分别下降了 13%~51%和 9%~39%。禁食 10 d 后, 临界和爆发游速分别下降了 29%~70%和 20%~55%, 其中 10 d 禁食期间的游泳速度降低幅度最为显著。因此, 禁食 10 d 是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关键时期。禁食对幼鱼的感应流速无显著影响, 但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受禁食时间影响明显, 且禁食时间越长, 游泳能力下降越显著。此外, 临界游泳速度与爆发游泳速度之间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游泳方式在能量消耗方面的差异。

    • 桑沟湾底播养殖青蛤与魁蚶的食物来源

      2023, 30(12):1468-1478. DOI: 10.12264/JFSC2023-0326

      摘要 (830) HTML (581) PDF 1.72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底播养殖经济贝类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的食物来源, 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桑沟湾贝类区与贝藻区中底播养殖青蛤和魁蚶的食物组成, 分析了食物来源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1) 青蛤和魁蚶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占比 40.4%~79.6%), 其次是浮游动物 (13.3%~37.3%)。贝类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碎屑对青蛤与魁蚶的食物贡献率存在区域性差异。贝类养殖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碎屑对青蛤的食物贡献率为 2.7% (贝类生物沉积物 2.0%, 海带碎屑 0.7%), 对魁蚶的食物贡献率为 10.3% (贝类生物沉积物 7.4%, 海带碎屑 2.9%); 贝藻养殖区青蛤为 8.5% (贝类生物沉积物 5.1%, 海带碎屑 3.4%), 魁蚶为 7.4% (贝类生物沉积物 4.3%, 海带碎屑 2.1%)。(2) 青蛤胃含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绿藻门(占比达 56.55%), 其次是链形植物门(44.35%), 魁蚶胃含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绿藻门(47.27%), 其次是脊索动物门(30.3%)。两种贝类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组成主要是浮游植物, 且主要来自于底层海水中, 与稳定同位素结果一致。(3) 在贝类区和贝藻区, 筏式养殖产生的有机物(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碎屑)对魁蚶的贡献率高于青蛤; 贝藻区海带碎屑对青蛤的贡献率高于魁蚶。从食源结构的角度比较分析, 魁蚶和青蛤均可作为桑沟湾综合养殖区域的底播贝类, 青蛤更适宜底播在有藻类养殖的区域。

    • 山东琵琶岛海域人工鱼礁区鱼类群落物种及功能多样性

      2023, 30(12):1479-1495. DOI: 10.12264/JFSC2023-0195

      摘要 (564) HTML (599) PDF 1.87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山东琵琶岛海域人工鱼礁区鱼类群落物种及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于 2020 年 7 月—2021 年 4 月在富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 4 个季度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基于 12 个功能性状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鱼礁区鱼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 而对照区仅功能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 Pielou 均匀度指数、 Simpson 多样性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和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功能丰富度与物种数和 Margalef 丰富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功能均匀度与物种数和 Pielou 均匀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CWM)表明, 鱼类群落优势性状组成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 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透明度和无机氮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 而酸碱度、无机氮、溶解氧和透明度则对功能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 鱼类群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但变化趋势不一致, 表明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在解释鱼类群落差异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 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开孔形状和直径的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响应

      2023, 30(12):1496-1506. DOI: 10.12264/JFSC2023-0236

      摘要 (690) HTML (544) PDF 7.02 M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开孔形状及不同开孔大小下的趋礁行为及空间分布, 以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 观察了不同开孔形状(菱形、圆形、正方形)、不同开孔大小(2.5、5、7.5、10 cm)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行为影响, 并通过行为分析软件 LoliTtrack Version 5 对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活动时间百分比以及平均分布坐标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放入人工鱼礁后黄鳍棘鲷幼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有明显上升, 幼鱼在菱形开孔实验组人工鱼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 为(27.32±4.93)%, 其次为正方形和圆形开孔实验组, 分别为(25.48±3.41)%和(19.83±5.59)%。另外开孔大小为 7.50 cm 的实验组中, 黄鳍棘鲷幼鱼在 VI 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 为(29.18±4.75)%; 开孔大小为 2.50 cm 和 5.00 cm 的实验组中在 VI 区的平均分布率次之, 分别为(23.45±3.86)%及(23.04±5.51)%; 开孔大小为 10.00 cm 的实验组最低, 为(21.17±5.14)%。在运动能力方面, 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和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人工鱼礁模型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平均速度从空白对照组的(1.12±0.34) m/s 提高到(1.53±0.64) m/s; 平均加速度从对照组的(29.54±9.51) m/s²增加到(40.47±17.53) m/s²; 活动时间百分比从空白对照组的(77.13±12.66)%增加到(83.36±12.40)%。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不同的礁体模型处理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开孔形状为菱形, 开孔大小为 7.5 cm 的礁体模型下,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最低, 分别为 (0.81±0.31) m/s、(20.85±8.38) m/s2 和(67.44±17.45)%, 活跃程度最低, 而平均转弯速度最高, 为(56.79±22.80) deg/s; 在平均分布坐标位置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加入人工鱼礁模型后, 黄鳍棘鲷幼鱼在开孔形状为菱形, 开孔大小为 7.50 cm 的礁体模型下, 黄鳍棘鲷幼鱼在模型区的平均分布率最大以及活跃程度最低, 该人工鱼礁礁体模型对黄鳍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最好。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类型鱼礁的趋礁行为变化, 研究结果可为针对特定物种的增殖型人工鱼礁的选型、设计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 长江鱼类体长变化及其对资源变动的指征作用

      2023, 30(12):1507-1519. DOI: 10.12264/JFSC2023-0243

      摘要 (790) HTML (881) PDF 13.71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部分代表性长江鱼类体长值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探究了其变化对资源变动的指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 对宜昌江段 7 种典型鱼类近 10~40 年体长变化的分析发现, 其种群体长特征值变化与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资源本底值高、食性广泛、性成熟年龄低且繁殖力强的鱼类在禁渔政策实施后体长增加较快, 反之则增加缓慢或不明显; (2) 对宜昌江段、金沙江、赤水河和洞庭湖 4 处水域近 20~40 年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的分析表明, 其变动大致可分为下降、波动上升和明显上升 3 个阶段, 与鱼类保护政策实施进程有较好的对应性; (3) 宜昌江段铜鱼和优势种鱼类群落的平均体长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0.66 和 0.88), 表明鱼类体长特征值与资源丰度密切相关; (4) 基于 Logistic 曲线对宜昌江段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的分析预测表明, 2030 年该值将达 1.22, 与 20 世纪 80 年代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接近, 据此预测该江段鱼类资源在 2030 年可恢复到 20 世纪 80 年代水平。本研究发现天然水域鱼类体长特征值变动与种群、群落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对资源丰度及其变动有较好的指示性作用, 可以作为长江鱼类资源常态化监测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3, 30(12):1520-1529. DOI: 10.12264/JFSC2023-0253

      摘要 (757) HTML (537) PDF 1.33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摸清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在 2017 年遭遇大型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分别于 2022 年 10—11 月(秋季)和 2023 年 4—5 月(春季)对墨脱江段及其附属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 并对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春、秋两季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 52 个种类, 隶属于 3 门 3 纲 10 目 30 科, 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50 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1)、鳞石蛾属一种(Lepidostoma sp.); 秋季优势种为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1)、缺距纹石蛾属一种(Potamyia sp.), 且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在春季和秋季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01)。流域内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 6.67 ind/m2 , 总平均生物量 0.04 g/m2 ;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高于秋季, 为 8.71 ind/m2 , 总平均生物量 0.04 g/m2 。此外,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季节的干、支流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P<0.01)。对比已发表数据(2015—2016 年)并结合现阶段水体环境因子现状,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已发生明显变化, 且物种总丰度及生物量严重下降, 说明灾害后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已受到干扰,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少, 结果可为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东平湖鱼类多样性研究

      2023, 30(12):1530-1542. DOI: 10.12264/JFSC2023-0265

      摘要 (824) HTML (681) PDF 2.05 M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重要滞洪湖泊, 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东平湖鱼类多样性现状及鱼类群落特征, 本研究采用环境 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 与传统网具捕捞调查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东平湖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 探讨环境 DNA 技术在东平湖鱼类多样性长期监测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 应用环境 DNA 技术共检测到 5 目 7 科 23 属 23 种鱼类。进一步分析显示,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1.04, 变幅在 0.21~2.36; Pielou 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 0.54, 变幅在 0.29~0.81;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 0.75, 变幅在 0.13~2.09。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表明, 多样性指数在湖区与河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显示, 东平湖鱼类群落可划分为 4 个群聚结构, 分别位于东平湖沿岸、湖心以及两条河道内, 群聚结构总体差异显著(R<1, P<0.05)。传统网具捕捞调查共捕获 4 目 6 科 21 属 24 种鱼类, 其中有 18 种鱼类在两种方法中均检测到。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鱼类中均以鲤形目(Cypriniforms) 最多。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 DNA 技术与传统网具捕捞两种方法调查得到的鱼类种类数相似度较高, 达到 62.06%。 东平湖鱼类群落呈现一定空间分布特征, 自柳长河、至小清河, 东平湖鱼类群落总体呈现南北差异性。本研究证明环境 DNA 技术在东平湖渔业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 可有效补充鱼类资源监测手段, 在禁捕以及开捕时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东平湖渔业资源进行监测, 同时也为东平湖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资料支持与技术参考。

    • 海冰与南半球环状模对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种群结构的影响

      2023, 30(12):1543-1555. DOI: 10.12264/JFSC2023-0266

      摘要 (521) HTML (564) PDF 2.34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其生活史各阶段的生理过程与海冰密切相关。 本研究基于开放获取数据库计算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反映南极磷虾种群结构特征的 5 个参数, 包括补充指数和幼体、雌性、雄性平均体长以及雌性个体占比, 并结合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周围 3 个水域的海冰面积、水深、海底复杂度以及南半球环状模(SAM)逐日指数构建广义加性模型, 探讨了海冰与气候事件对磷虾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磷虾幼体、雄性磷虾平均体长与 60 日前的威德尔海西北部海域海冰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 磷虾补充指数与当日和 60 日前的 SAM 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海底复杂性的增加, 磷虾补充指数显著下降。4 个海域的海冰面积变化对磷虾补充指数和其他种群特征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

    • 长江中游洪湖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生态调度影响

      2023, 30(12):1556-1565. DOI: 10.12264/JFSC2023-0270

      摘要 (785) HTML (699) PDF 2.03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洪湖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状况及生态调度对其繁殖活动的影响, 本研究于 2014—2016 年每年的 5—7 月, 对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组成比例、资源量及水文指标等状况开展了调查, 共采集四大家鱼卵 56 粒, 鱼苗 74815 尾, 其中鲢卵、苗分别占四大家鱼总捕捞数量的 69.6%和 75.7%。2014—2016 年, 估算通过洪湖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 1.11×108 粒、0.95×108 粒和 0.94×108 粒, 鱼苗径流量分别为 7.63×108 尾、15.36×108 尾和 27.64×108 尾。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 四大家鱼苗密度与流量、水温和水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GAM 模型显示, 四大家鱼苗密度在水温 18.1~26.6 ℃范围内, 呈现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 并与流量呈显著正线性关系。相比 20 世纪 90 年代, 洪湖江段四大家鱼资源量有所下降, 但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生态调度对洪湖江段四大家鱼繁殖活动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但效果弱于离坝较近的宜都、沙市等江段。建议对重要产卵场江段进行勘界定标, 加强宣传和保护。

    • 利用环境DNA技术探测南海西沙鲸类物种多样性

      2023, 30(12):1566-1576. DOI: 10.12264/JFSC2023-0312

      摘要 (884) HTML (795) PDF 1.87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提取南海西沙海域水体样本的环境 DNA, 利用鲸类线粒体 12S rRNA 和 16S rRNA 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并结合目视观测的结果探讨环境 DNA 技术在鲸类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 4 种通用引物在鲸类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利用 4 种通用引物在西沙海域 19 个站点的样品中检测到 5 种鲸类, 分别为热带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长吻飞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和短鳍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 采样过程中观测到的 3 种鲸类分别为: 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瑞氏海豚(Grampus griseus)。两种方法检获的优势物种一致, 利用环境 DNA 技术检测到了未被观测到的物种。结合引物 Cet-12S 和 Marver3 的检测结果可以涵盖所有站点(n=17)和所有鲸类物种(n=5), 表明针对不同基因片段的引物结合使用有利于检测效果的提高。对于检出的鲸类序列和物种数, 4 种引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 Cet-12S 检出的鲸类序列数和物种数占比最高, 分别为 33.0%和 21.1%, 而其他引物检出的鲸类序列数和物种数占比仅为 0.2%~0.6%和 2.0%~4.1%。此外, Cet-12S 非特异扩增的序列数和物种数显著低于其他 3 种引物, 是特异性较高的鲸类环境 DNA 通用引物。相较目视观测, 环境 DNA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效率高且成本低等优势, 适用于鲸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丰富了西沙海域的鲸类物种多样性信息, 为鲸类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