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近江牡蛎SLC13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急性高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2023, 30(2):127-137. DOI: 10.12264/JFSC2022-0328

      摘要 (1409) HTML (1203) PDF 1.66 M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质载体 13 (solute carrier 13, SLC13)是 SLC 转运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 编码结构相似的跨膜蛋白, 在介导转运阴离子和柠檬酸循环代谢中间体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基因家族收缩和扩张分析表明, SLC13 家族显著扩张, 可能与渗透压调节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近江牡蛎 SLC13 基因家族(CarSLC13) 特征及在高盐胁迫下的表达变化, 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CarSLC13 进行鉴定, 并分析了其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和在急性高盐胁迫后鳃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共鉴定出 11 个 CarSLC13 基因, 包括 1 个 CarSLC13A1 亚家族成员, 6 个 CarSLC13A2 亚家族成员和 4 个 CarSLC13A5 亚家族成员, 其中 7 个家族成员蛋白的理化性质较为稳定, 不稳定系数均小于 40; 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 所有 CarSLC13 均定位到细胞膜或内膜; 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 11 个 SLC13 基因定位在 6 条染色体上, 在第 3 号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发生了串联复制; 该基因家族成员都具有钠-硫酸盐共转运蛋白跨膜结构域(PF00939), 该结构域与渗透压调节功能相关; 盐度为 40 的人工海水急性胁迫近江牡蛎 0 h、6 h 和 12 h 后, 鳃组织中的 CarSLC13A2CarSLC13A5 亚家族的基因整体上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表达趋势, 而 CarSLC13A1 亚家族基因表达量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明确了 CarSLC13 家族的基因特征、系统进化及对急性高盐胁迫的响应规律, 丰富了双壳贝类 SLC13 基因家族的研究资料, 为进一步探讨该家族在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α-酮戊二酸对碳酸盐碱胁迫下鲫血清代谢的影响

      2023, 30(2):138-149. DOI: 10.12264/JFSC2022-0316

      摘要 (1537) HTML (901) PDF 2.35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 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 AKG)对碳酸盐碱生境胁迫下鲫(Carassius auratus)血清代谢变化的影响机理, 设置淡水对照组(Con 组)、NaHCO3 暴露组(CA 组)以及 NaHCO3 暴露 AKG 饲料添加组(AKG 组), 采用 UPLC-Q-TOF/MS 代谢组学技术, 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模式识别技术分析鲫血清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变化特征, 鉴定显著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CA 组有 27 个差异代谢物, 富集到了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 12 条代谢通路; 与 CA 组相比, AKG 组有 38 个差异代谢物, 富集到了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 14 条代谢通路。 研究结果表明, 碳酸盐碱胁迫会造成鱼类氧化应激损伤, 发生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和能量紊乱, 而饲料中添加 AKG 能够促进 TCA 循环提供稳定的碳源和能量供应, 通过正向调节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来提高盐碱胁迫下鱼类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 从而缓解盐碱胁迫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在代谢层面上阐明了 AKG 作为饲料添加剂缓解淡水硬骨鱼类盐碱胁迫损伤的有效性, 为 AKG 在盐碱水域增养殖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扇贝“红墨1号”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F5遗传获得估计

      2023, 30(2):150-158. DOI: 10.12264/JFSC2022-0245

      摘要 (746) HTML (889) PDF 1.07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扇贝新品系“红墨 1 号”的选育效果, 在同一养殖海域、相同管理模式以及相同养殖周期下, 以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与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 经连续 4 代继代选育获得的扇贝新品系“红墨 1 号”为基础, 在 F4 中开展继代选育与不选育对比研究, 比较了二者群体生长存活情况的差异, 并对 F5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遗传获得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红墨 1 号”F5 选育系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非选育系(P<0.05), 但二者的存活率在各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红墨 1 号”F5 两群体质量性状变异系数为 14.60%~28.30%, 仍具有选育潜力; “红墨 1 号”F5 壳长、壳高、壳宽、体重、闭壳肌重、软体重和壳重等性状遗传获得分别为 7.25%、7.13%、4.86%、 25.42%、31.60%、27.70%和 21.29%; “红墨 1 号”壳长、壳高、壳宽、体重、闭壳肌重、软体重和壳重现实遗传力分别为 0.37、0.36、0.25、0.36、0.32、0.38 和 0.32, 均属中等遗传力。综上, 对扇贝“红墨 1 号”选育效果显著, F5 仍具有继续选育的空间。研究结果为扇贝“红墨 1 号”生长性状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依据。

    • 鳜个体发育中胃腺结构和功能发育

      2023, 30(2):159-168. DOI: 10.12264/JFSC2022-0397

      摘要 (1140) HTML (785) PDF 1.88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腺是胃消化功能中的重要内分泌腺体。为明确鳜(Siniperca chuatsi)个体发育中胃腺结构和功能发育特征, 采用石蜡切片、荧光定量 PCR 和酶联免疫反应技术(ELISA)对孵化后 0~45 d (0~45 dph, days post hatching)鳜胃腺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并测定了胃蛋白酶原(PG A1, A2, A-like, C)和胃质子泵(HK-α, HK-β)基因表达、胃蛋白酶原(PG A 和 PG C)含量、总胃蛋白酶(Pep)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4 dph, 鳜胃腔形成; 8 dph, 胃黏膜层褶皱增多, 柱状上皮细胞出现; 10 dph, 胃壁结构明显, 泌酸胃酶细胞出现; 13 dph, 胃腺出现; 后期, 随着胃体发育, 胃壁黏膜层厚度增加, 胃腺长度、宽度增加, 泌酸胃酶细胞数目、大小均呈现递增趋势。PG A1、PG A2、PG A-like、 PG C 和 HK-α、HK-β 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随着胃结构发育呈上升趋势; 8 dph, 4 个胃蛋白酶原基因均开始表达, 随后各基因表达水平呈不同水平级上升, 相对表达水平大小次序为: PG A1>PG A2>PG C>PG A-like; HK-β 于 6 dph 表达, HK-α 于 8 dph 表达, 与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开始时间一致。4 dph, 胃蛋白酶原(PG A 和 PG C)含量随胃发育均呈上升趋势, PG A 含量极显著高于 PG C (P<0.01)。总胃蛋白酶活性于 4 dph 就可检测, 随胃发育呈上升趋势。综上, 鳜泌酸胃酶细胞 10 dph 出现, 胃腺 13 dph 出现; 胃蛋白酶原和 HK-α 基因 8 dph 表达; PG A、PG C 含量和总胃蛋白酶活性 4 dph 出现; 胃消化生理功能出现早于胃腺形态发生。研究结果为鳜胃消化生理功能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 不同流速下中国鲎稚鲎游泳模式研究

      2023, 30(2):169-177. DOI: 10.12264/JFSC2022-0405

      摘要 (625) HTML (797) PDF 1.69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量近 30 年来骤减, 亟待保护与增殖恢复。为了确定不同水流速度对稚鲎行为的影响, 水温(24±2) ℃条件下, 选择头胸甲宽(0.58±0.02) cm 的增殖放流用中国鲎稚鲎为研究对象, 测定其在不同水流速度(0.00 cm/s, 0.06 cm/s, 0.07 cm/s, 0.08 cm/s, 0.10 cm/s, 和 0.12 cm/s)下的书鳃收缩频率、持续游泳时间和暴发-滑行游泳运动指标。结果显示, 稚鲎在不同流速下的书鳃收缩频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y=2.02x–0.23, R2 =0.89, P<0.05)。稚鲎持续游泳时间先随流速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y=106 x3 –387726x2 +36885x–1062.80, R2 =0.85, P<0.05)。各流速组稚鲎单次最大持续游泳时间均可达 70 s。暴发游泳的平均暴发时间随水流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y=–239.53x+32.19, R2 =0.90, P<0.05)。平均暴发游泳距离在流速为 0.06~0.07 cm/s 时和 0.08~0.12 cm/s 时与水流速度成反比, 在 0.07~0.08 cm/s 时与水流速度成正比(y=–185351x2 +37240x–1540.10, R2 =0.67, P<0.05)。平均对地暴发速度随流速增加先增加后减少(y=3×106 x3 –868691x2 +79752x–2285, R2 =0.58, P<0.05)。研究结果表明, 稚鲎在不同流速条件下游泳行为策略存在差异, 0.06~0.08 cm/s 为 1 龄稚鲎适宜生存流速, 野外人工放流宜选择风浪较小海湾。本研究也为人工养殖稚鲎水体环境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 草鱼瘦身养殖过程中营养与风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2023, 30(2):178-193. DOI: 10.12264/JFSC2022-0288

      摘要 (1416) HTML (1201) PDF 3.02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瘦身养殖时间(1~24 个月)对鱼肉营养成分、滋味及气味的影响,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 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鱼肉粗蛋白、水分、脂肪酸、氨基酸等成分, 并评价营养价值, 再结合电子鼻进一步对鱼肉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随瘦身养殖时间延长, 鱼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灰分含量显著增加, 粗蛋白和水分含量相对保持稳定; 鱼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苦味氨基酸含量下降; 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 气味特征研究表明, 经 8 个月瘦身养殖的草鱼气味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腥味物质己醛和 1-辛烯-3-醇含量在前 8 个月养殖过程中显著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 进一步延长养殖时间, 气味不再发生显著变化。综上, 通过适当时间的瘦身养殖处理可有效提升草鱼鱼肉的营养和风味品质; 瘦身养殖 8 个月后, 草鱼体重继续降低但鱼肉品质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 饲料中乙醇梭菌蛋白含量对草鱼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3, 30(2):194-205. DOI: 10.12264/JFSC2022-0324

      摘要 (991) HTML (979) PDF 2.17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乙醇梭菌蛋白(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 protein, CAP)是一种新型细菌蛋白, 尚未见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肌肉品质影响的相关研究。本实验旨在揭示乙醇梭菌蛋白作为草鱼饲料中单一蛋白源时对肌肉品质所产生的影响。设计了 6 组不同乙醇梭菌蛋白含量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24.45%、27.31%、31.82%、35.79%、 38.64%和 42.82%, 分别命名为 CAP1、CAP2、CAP3、CAP4、CAP5 和 CAP6), 以初始体重(4.56±0.01) g 的草鱼幼鱼进行 56 d 的养殖实验。结果如下: (1) CAP4 组草鱼空壳率、肌肉 pH 显著提升, 而肌肉蒸煮损失随蛋白质水平上升线性增加(P<0.05); (2) 肌肉硬度、弹性、凝聚力、黏性、咀嚼力和回复力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模型趋势(P<0.05), 根据硬度估计最佳蛋白质水平为 33.53%; (3) 肌肉组织学显示 CAP4 组肌肉密度显著升高(P<0.05); (4) 肌肉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丙二醛(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P<0.05); (5) 肌肉中 myod、myog、myf5、mstn、fgf6a、 fgf6b、myhc-2、myhc-4、tor、s6k1、nrf2、keap1a、ck2α、igf-I igf1r 的相对表达呈现二次模型变化(P<0.05), CAP4 组中 igf-II 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CAP2 组(P<0.05), myhc-7myhc-1 基因表达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本研究表明, 以乙醇梭菌作为蛋白源, 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33.53%)可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 桑叶水提物对鳜生长、脂质代谢、抗氧化能力和肝脏肠道健康的影响

      2023, 30(2):206-217. DOI: 10.12264/JFSC2022-0344

      摘要 (1711) HTML (1468) PDF 11.90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桑叶水提物(MLWE)对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脂质代谢、抗氧化性能、肝脏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择经过驯化后的鳜(42.35±0.07) g 540 尾, 随机分成 4 组, 每组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 45 尾鱼, 在基础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 0% (对照组)、0.1%、0.2%和 0.5%的 MLWE, 实验周期为 72 d。结果显示: 1) 与对照组相比, 饲料中添加 0.1%~0.5%的 MLWE 不影响鳜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 脏体指数、肝体指数、肠体指数和肥满度(P>0.05); 2) 与对照组相比, 饲料中添加 0.1%的 MLWE 能够显著降低鳜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P<0.05), 添加 0.2%的 MLWE 能够显著降低鳜血清中 T-CHO、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P<0.05), 添加 0.5%的 MLWE 能够显著降低鳜血清中 LDL-C 和 HDL-C 的含量(P<0.05); 3) 与对照组相比, 在饲料中添加 0.1%和 0.2%的 MLWE 能够显著提高鳜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P<0.05), 添加 0.5%的 MLWE 能够显著提高鳜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和 T-SOD 的活性(P<0.05); 4) 与对照组相比, 饲料中添加 MLWE 后, 鳜肠道褶皱增多, 绒毛数量增加, 当 MLWE 添加浓度为 0.5%时, 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饲料中添加 0.1%~0.5%的 MLWE 都能够改善肝细胞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 在鳜配合饲料中添加 0.1%~0.5%的 MLWE 不影响鳜的生长性能, 但添加适量的 MLWE 能够提高鳜血清抗氧化能力, 改善鳜脂质代谢、肝脏和肠道健康, 鳜配合饲料中 MLWE 的最适添加量为 0.5%。

    • 基于线粒体CO I基因和形态学方法的3种梭子蟹科溞状幼体物种鉴定

      2023, 30(2):218-225. DOI: 10.12264/JFSC2022-0284

      摘要 (666) HTML (1108) PDF 5.61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调查黄海蟹类资源情况, 并识别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各阶段形态, 利用 2018 年 5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在黄海海州湾及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海洋蟹类幼体样品, 基于线粒体 CO I 基因和形态学方法对梭子蟹科溞状幼体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 春夏季调查水域共出现 3 种梭子蟹科幼体: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 线粒体 CO I 基因测序可准确识别 3 个物种。对 3 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 背棘与额棘形态、尾叉外缘小刺的有无可作为区分上述 3 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根据 3 个物种幼体形态特征建立了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分类检索表, 基于检索表对幼体进行分类鉴定, 并选择 8 月上旬航次形态学鉴定的 80 个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24 个日本蟳溞状幼体、 70 个双斑蟳溞状幼体样品进行分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 上述 3 种蟹类溞状幼体的形态学鉴定准确率分别达到 93.75%、100%和 97.14%, 误判皆发生于溞状幼体Ⅰ期梭子蟹科 3 个物种之间。研究初步建立了黄海中部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形态鉴定标准, 为后续梭子蟹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促进海洋蟹类资源动态的研究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星康吉鳗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估

      2023, 30(2):226-235. DOI: 10.12264/JFSC2022-0320

      摘要 (707) HTML (718) PDF 1.46 M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资源评估模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管理参考点的影响, 以东、黄海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研究对象, 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探究影响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生物学参考点估算的关键参数, 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 YPR 模型中的参数不确定性, 评估不确定性存在下星康吉鳗种群的资源现状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东、黄海星康吉鳗的捕捞死亡系数 Fcur 远高于 F0.1 的估计值, 接近 Fmax。 自然死亡系数 M、生长系数 K 和开捕年龄 tc 是估算生物学参考点 Fmax F0.1 的敏感性参数, 而幂指数系数 b、渐近体长 L、生长系数 K 和自然死亡系数 M 则是计算渔获量的敏感性参数。在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下, 对东、黄海星康吉鳗渔业状况产生误判的概率, 即 P (Fcurf0.1)和 p="" (fcur="">Fmax), 将随不确定水平的升高而升高。F0.1相比于 Fmax 在不同不确定水平下较为稳定, 更适合作为星康吉鳗管理的目标参考点。总体而言, 目前东、黄海星康吉鳗接近生长型过度捕捞状态, 资源开发水平不合理, 需要对其资源进行养护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对东、黄海星康吉鳗资源评估的影响, 以期为渔业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f0.1)和>

    • 长江中上游3种鲌的营养生态位比较

      2023, 30(2):236-246. DOI: 10.12264/JFSC2022-0361

      摘要 (1271) HTML (832) PDF 956.13 K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上游鲌属鱼类种群动态和种间营养关系,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对来自长江中上游 3 个区域的达氏鲌(Culter dabryi)、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营养生态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3 种鲌的 δ13C 值在各区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 δ15N 值仅在上游江段差异显著(P<0.05), 表明三者间食物来源和营养级位置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多营养生态位指标结果显示, 在长江中上游, 蒙古鲌的食物来源更为广泛, 占据的营养生态位空间总量较大, 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蒙古鲌的生态位宽度大于达氏鲌和翘嘴鲌, 这可能与蒙古鲌独特的摄食器官有关。3 种鲌在长江中上游各江段的食性竞争存在差异, 其中, 蒙古鲌与翘嘴鲌、达氏鲌的重叠度相对较高, 而翘嘴鲌与达氏鲌之间重叠度较低甚至无重叠, 表明在长江中上游水域, 蒙古鲌由于对不同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强而易与其他两者出现食性竞争, 而翘嘴鲌与达氏鲌因对各自优势饵料的摄食偏好性强, 在食物资源维度上出现了一定的生态位分化。

    • 基于生物标志物和胃含物分析法的马鞍列岛海域大黄鱼摄食习性研究

      2023, 30(2):247-258. DOI: 10.12264/JFSC2022-0372

      摘要 (1395) HTML (1092) PDF 1.14 M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作为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 曾因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导致资源枯竭, 近些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大黄鱼资源有恢复的迹象, 为了解大黄鱼资源变动后摄食情况, 于 2021 年 10— 11 月, 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野生大黄鱼样本 328 尾, 应用胃含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手段进行食性分析。 结果显示, 胃含物饵料生物分为 10 大类, 包括鱼类(Pisces)、长尾类(Natantia)、短尾类(Brachyura)、口足类 (Stomatopoda)、磷虾类(Euphausiacea)等, 以及少量的海藻, 其中口足类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小型鱼类为大黄鱼重要的饵料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 δ13C 值范围是–19.20‰~–15.17‰, 平均值为–16.70‰± 0.82‰; δ15N 值范围是 8.86‰~14.74‰, 平均值为 10.76‰±0.93‰。稳定同位素分析可得饵料生物类群对大黄鱼的食源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端足类(Amphipoda)、短尾类、长尾类、口足类、鱼类、磷虾类和糠虾类(Mysidacea)。 大黄鱼脂肪酸总计检测出 31 种, 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 40.45%,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 39.94%和19.61%。特征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 大黄鱼的初始食源包括细菌类(Bacteria)、硅藻类(Diatom)、甲藻类 (Dinoflagellates)、褐藻类(Brown algae)、浮游动物(Zooplankton)和底栖生物(Zoobenthos)等。研究表明大黄鱼摄食具有“广食性”和“捕食性”, 此外, 大黄鱼摄食还存在一定的食性转换, 即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常见于小个体内, 而龙头鱼等底层鱼类和口虾蛄、中华管鞭虾等甲壳类常见于大个体内。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大黄鱼的摄食习性, 合理保护大黄鱼野生资源以及制定大黄鱼管理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