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4). DOI: 10.12264/20230413

      摘要 (58) HTML (0) PDF 44.80 M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3, 30(4). DOI: 10.12264/20230414

      摘要 (33) HTML (0) PDF 315.22 K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沙氏下鱵幼鱼食性分析

      2023, 30(4):393-405. DOI: 10.12264/JFSC2023-0003

      摘要 (1193) HTML (555) PDF 3.54 M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详细了解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组成, 以黄海北部海水池塘养殖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氏下鱵 (Hyporhamphus sajori)幼鱼为对象, 提取其胃含物及水环境样品 DNA, 选用 18S rDNA V4 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 通过 DNA 宏条形码技术(DNA metabarcoding)鉴定其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 33 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 17 个物种门类, 其中节肢动物门(45.29%)序列数占比最高, 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 1%的门类依次为绿藻门(20.34%)、硅藻门(12.35%)、甲藻门(12.42%)、纤毛虫门(2.41%)、链形植物门(1.75%)、鞭毛虫门 (1.24%)和子囊菌门(1%), 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76.64%), 其次分别为纤毛虫门(2.52%)、刺胞动物门(1.50%)、异鞭藻门(1.34%)、丝足虫门(1.12%); 63 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 18 个物种门类, 其中节肢动物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97.31%), 其他门类物种序列数占比均小于 1%, 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 (57.92%)为优势门类, 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 1%的门类依次为纤毛虫门(10.97%)、硅藻门(8.05%)、金藻门 (4.54%)、隐藻门(3.88%)、异鞭藻门(3.85%)、刺胞动物门(2.30%)、节肢动物门(1.61%)、绿藻门(1.07%)。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氏下鱵幼鱼食物组成存在差异, 说明沙氏下鱵的食性随着生长发育可能存在由浮游生物为主的杂食性向浮游动物食性的转变。此外, 通过 DNA 宏条形码技术还检测出传统胃含物检测方法未鉴定到的真菌、纤毛虫类以及链形植物等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 DNA 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食性分析方法, 适用于幼鱼阶段鱼类的食性分析, 且比基于传统形态学的食性分析具有更高的鉴别潜力。

    • 牙鲆foxl3的分子特征、亚细胞定位及组织表达

      2023, 30(4):406-414. DOI: 10.12264/JFSC2022-0417

      摘要 (837) HTML (537) PDF 3.90 M (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foxl3 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 PCR 克隆和测序获得了牙鲆 foxl3 的编码区 (coding sequence, CDS)和 3ʹ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 共 1089 bp, 其中开放阅读框(open reanding frame, ORF) 750 bp, 编码 249 个氨基酸。Foxl3 二级结构包含一个 FH (Forkhead)结构域; 三级结构则包含 20.48%的 α 螺旋、15.26%的延伸链和 64.26%的无规则卷曲, 不均匀分布在蛋白多肽链上。比较多种生物 Foxl3 氨基酸序列发现, 牙鲆 Foxl3 与其他鱼类相似度较高, 其中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同源性最高, 达到 91.97%, 与斑马鱼 (Danio rerio)的同源性最低, 仅为 66.27%。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 与 Foxl2 相比, Foxl3 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说明 foxl3 的进化速度比 foxl2 快。亚细胞定位显示, Foxl3 细胞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显示 foxl3 在牙鲆卵巢中表达量最高, 显著高于精巢等其他组织, 暗示 foxl3 可能在牙鲆卵巢发育与分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 罗氏沼虾GLUT1基因克隆及其在血糖稳态调节中的功能

      2023, 30(4):415-424. DOI: 10.12264/JFSC2023-0034

      摘要 (663) HTML (350) PDF 4.29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 1 (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1, GLUT1)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获得罗氏沼虾 Mr-GLUT1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 该基因全长 1929 bp,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446 bp, 编码 481 个氨基酸, 分子量为 52035.73, 等电点为 6.76。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十足目 GLUT1 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 均存在 12 个跨膜结构域, 罗氏沼虾 GLUT1 与对虾首先聚为一支, 表明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 Mr-GLUT1 在罗氏沼虾各组织均有表达, 肠道表达量最高。葡萄糖注射后, 罗氏沼虾血淋巴葡萄糖水平、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迅速升高, 肠道、肝胰腺和肌肉组织 Mr-GLUT1 基因表达显著上调, 但 Mr-GLUT1 基因表达变化时间延迟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RNA 干扰沉默罗氏沼虾体内 Mr-GLUT1 基因表达后, 血淋巴中葡萄糖和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Mr-GLUT1 基因可能参与罗氏沼虾血糖稳态调节, 在葡萄糖和海藻糖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急性低氧对团头鲂鳃组织氧化还原稳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023, 30(4):425-432. DOI: 10.12264/JFSC2023-0048

      摘要 (830) HTML (428) PDF 6.25 M (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急性低氧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鳃组织氧化还原稳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s, CAT)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 检测急性低氧胁迫下鳃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 并采用 Hoechst 染色法观察了团头鲂鳃组织细胞的凋亡, 同时还利用 qRT-PCR 技术检测了团头鲂鳃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 3、Caspase 8 的表达量。结果显示, 在溶解氧含量为(2.0±0.1) mg/L 的低氧环境下, 团头鲂鳃组织中 SOD、CAT 活性及 MDA 的含量均在 6 h、12 h 时显著增加(P<0.05); 且 SOD 活性与 MDA 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 均呈上升趋势。此外, 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 在 6、 12 及 24 h 时鳃组织细胞凋亡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0 h 的 2.19 倍(P<0.05)、2.32 倍(P<0.05)及 2.59 倍(P<0.05), 鳃组织中 Caspase 3 Caspase 8 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0 h(P<0.05)。研究表明, 团头鲂在急性低氧的水环境中会提高自身的氧化应激水平, 激活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 3、Caspase 8 的活性, 最终促使团头鲂鳃组织发生细胞凋亡。 本研究结果为急性低氧下团头鲂鳃组织的生理状态和细胞凋亡应答情况的研究提供参考。

    • 不同倍性长牡蛎闭壳肌和精子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2023, 30(4):433-446. DOI: 10.12264/JFSC2022-0398

      摘要 (885) HTML (612) PDF 6.93 M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闭壳肌和精子为研究对象,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方法, 比较了 3 种倍性长牡蛎闭壳肌和精子的组织学特性及超微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二、三、 四倍体闭壳肌组织的肌纤维都包含粗肌丝、细肌丝、肌膜、肌束膜、肌内膜、线粒体、囊泡、小管、细胞核、肌浆网等结构, 但三者的形态及超微结构不同, 其中三倍体闭壳肌线粒体直径、肌纤维直径、粗肌丝密度显著大于二倍体和四倍体, 肌纤维密度显著小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不同倍性精子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 二、三、四倍体长牡蛎精子在组成结构上相似, 分别由头部、中段和尾部构成, 但不同倍性精子中各结构大小和线粒体数目不同。在长牡蛎精子头部长度、宽度, 顶体高度、宽度, 线粒体长度的测量分析中, 四倍体精子的头部、顶体以及线粒体显著大于二、三倍体。三倍体精子的头部和顶体显著大于二倍体, 但三倍体精子的线粒体大小与二倍体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 二、三倍体精子均含 4 个线粒体, 但在本研究中发现了二倍体精子含有 5 个(占比 1%)线粒体的特例。四倍体长牡蛎精子的线粒体数目不同, 含有 4 个(占比 46%)、5 个(占比 52%)、6 个(占比 2%)这 3 种情况。 该研究阐明了不同倍性长牡蛎闭壳肌及精子的组织学特性和超微结构, 为深入研究长牡蛎肌纤维生物学特性和精子繁育生物学提供了基础资料。

    • 中华绒螯蟹分子育种群体与传统育种群体的耐低氧性能

      2023, 30(4):447-456. DOI: 10.12264/JFSC2023-0024

      摘要 (731) HTML (502) PDF 1.18 M (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低氧-复氧处理, 分析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分子育种群体(M 选育系)与传统育种群体(JH 选育系)的低氧耐受性能差异。结果显示, M 选育系与 JH 选育系在低氧状态下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 (0.952±0.058) mg/L 和(1.000±0.053) mg/L。在低氧处理 12 h 时, 两系的血细胞总数(THC)均达最高峰, M 选育系 (26.58×106 个/mL)高于 JH 选育系(23.88×106 个/mL), 但差异不显著(P>0.05); 而在低氧处理 24 h 时, M 选育系的 THC 显著高于 JH 选育系(P<0.05)。在低氧处理 3 h 和 24 h 时, M 选育系的血蓝蛋白含量均高于 JH 选育系(P>0.05)。 在低氧处理 3 h 时, M 选育系与 JH 选育系的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分别下降 9.55%与 14.64%。在低氧处理 3 h 和 12 h 时, M 选育系的肝胰腺中糖原含量显著高于 JH 选育系(P<0.05)。在整个低氧期间, M 选育系的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 JH 选育系, 而乳酸含量均低于 JH 选育系(P>0.05); M 选育系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 JH 选育系, 且 M 选育系在复氧 24 h 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显著高于 JH 选育系(P<0.05)。在低氧处理 3 h 和 12 h 时, M 选育系的低氧诱导因子(Es-HIF-1α)与葡萄糖转运蛋白(Es-GLUT4)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研究表明, M 选育系具有更强的氧运输能力、更高的糖原和可溶性蛋白储备与抗氧化水平, 具备更好的耐低氧性能。

    • 杂交种“金虎石斑鱼”与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比较

      2023, 30(4):457-467. DOI: 10.12264/JFSC2022-0429

      摘要 (692) HTML (488) PDF 2.30 M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杂交种“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tukula ♂)和母本棕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卵巢发育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变化, 对 10、18、24、36 月龄的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进行了卵巢组织切片, 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11-酮基睾酮(11-KT)、睾酮 (T)、孕酮(P)含量。结果显示, 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卵巢正常发育, 没有出现卵母细胞萎缩、退化的现象, 且 36 月龄时金虎石斑鱼卵巢发育至 III 期早期, 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体积明显增大, 核仁多位于核膜外侧。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较快, 36 月龄时卵巢已发育至 III 期末期, 卵母细胞与核体积进一步增大。卵膜外又形成了一层滤泡膜, 形成双层滤泡膜结构。金虎石斑鱼与棕点石斑鱼血清中 E2、11-KT、P 的水平变化趋势相似, 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且在 24 月龄时达到最大, 但棕点石斑鱼高于金虎石斑鱼。金虎石斑鱼血清中 T 的水平与其他性类固醇激素变化一致: 在 24 月龄时达到最大, 在 36 月龄时显著下降, 而棕点石斑鱼血清中 T 在 36 月龄时依然维持和 24 月龄相似的高水平。棕点石斑鱼血清中 E2、T、P 的水平在 24 月龄时显著高于金虎石斑鱼(P<0.05)。结果表明, 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在 36 月龄前的卵巢可正常发育, 但较同期母本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慢, 金虎石斑鱼各发育时期血清中 E2、 11-KT、P、T 水平略低于或显著低于棕点石斑鱼。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在细胞学上具有良好的育性基础, 可为石斑鱼杂交种性腺发育及可育性研究提供细胞和血清学基础。

    • 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黄河鲤幼鱼生长及糖代谢的影响

      2023, 30(4):468-478. DOI: 10.12264/JFSC2022-0348

      摘要 (711) HTML (443) PDF 932.35 K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GSPI)替代鱼粉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幼鱼生长和糖代谢的影响, 用 GSPI 替代 0% (GSPI 0, 对照组)、20% (GSPI 20)、40% (GSPI 40)、60% (GSPI 60)、80% (GSPI 80)和 100% (GSPI 100)的鱼粉配制 6 种等氮、等能(粗蛋白 35.77%、粗脂肪 6.07%)的饲料, 分别饲喂 6 组(每组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 30 尾), 体重为(13.44±0.27) g 的幼鲤, 进行 8 周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对比 GSPI 0 组, GSPI 60、GSPI 80 和 GSPI 100 组幼鲤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血清中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含量均显著降低, 而 GSPI 40 组幼鲤的饲料系数(FCR)显著增加(P<0.05)。随着 GSPI 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 幼鲤的成活率(SR)、后肠的淀粉酶活性、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 1 (SGL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 2 (GLUT2)基因表达量、肝的磷酸果糖激酶(PFK)、 葡萄糖-6-磷酸酶(G6PD)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以及血清 GLU 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 GSPI 0, GSPI 100 组幼鲤前肠和中肠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 而肝脏的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GSPI 40 和 GSPI 60 组幼鲤血清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显著高于 GSPI 0, 且 GSPI 60 组幼鲤肝脏的己糖激酶和糖原合成酶活性及前肠和中肠 SGLT1 和 GLUT2 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GSPI 0 (P<0.05)。研究表明, GSPI 在幼鲤饲料中可替代 40% 鱼粉, GSPI 水平高于 40%, 其不平衡氨基酸含量可能对幼鲤生长和糖代谢产生消极影响。

    • 两种潜在益生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消化、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 30(4):479-491. DOI: 10.12264/JFSC2022-0435

      摘要 (915) HTML (426) PDF 1.43 M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和传染病研究所副芽孢杆菌(Metabacillus idriensis)为潜在益生菌, 探讨它们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消化、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92.95±2.36) g 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 5 组, 每组设 3 个重复, 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 4 种试验饲料[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 104和 106 CFU/g 的 B. tropicus (标记为 BT4、BT6)或 M. idriensis (MI4、MI6)], 饲喂期为 60 d。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各菌处理组大口黑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不显著(P>0.05), 而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菌株添加浓度增加呈显著降低变化(P<0.05)。消化方面结果显示, 各菌处理组的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 BT6 和 MI6 对肠道消化性能具有显著提高效果(P<0.05)。免疫实验结果表明, 各菌处理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以及肠道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得到显著提升(P<0.05), 说明菌株对血清和肠道免疫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作用, 但比较发现, 总体以 BT6 与 MI6 的免疫增强效果最佳。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 支原菌属(Mycoplasma)、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为大口黑鲈肠道优势菌群; 各组比较发现, BT6、MI6 与对照之间在 OTU 数量、多样性指数及菌群结构上差异最明显, BT6 可降低主要优势菌支原菌属(P<0.05)和多数劣势菌群的丰度来提高菌群均一性进而提高菌群多样性, 而 MI6 可促进多数劣势类群的生长来提高菌群丰富度和均一性进而提高菌群多样性, 这反映了不同菌株对肠道菌群作用方式的差异。研究表明, 热带芽孢杆菌和传染病研究所副芽孢杆菌皆可作为益生菌株应用于大口黑鲈养殖,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使用量均为 106 CFU/g, 它们具有促进大口黑鲈生长、增强消化和免疫力、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及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等作用。本研究为大口黑鲈的益生菌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海州湾秋季三疣梭子蟹肥满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23, 30(4):492-501. DOI: 10.12264/JFSC2022-0443

      摘要 (1071) HTML (468) PDF 2.01 M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根据 2011 年及 2013―2021 年秋季于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 10 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 采用 Le cren 状态指数作为肥满度指标, 分析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肥满度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 并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评估不同性别三疣梭子蟹肥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海州湾秋季三疣梭子蟹肥满度的雌雄差异不明显且变化趋势相似, 从 2013 年到 2020 年平均肥满度呈现递减的趋势, 但在 2021 年出现高值。在空间分布上, 肥满度较高的个体主要分布于 20 m 等深线以深区域。在肥满度的影响因素方面, 头胸甲宽、水深、种群密度以及底层盐度对雌性个体肥满度影响明显, 而叶绿素 a 浓度、头胸甲宽、底层水温以及底层盐度对雄性三疣梭子蟹的肥满度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不同性别三疣梭子蟹肥满度的影响因素, 为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浙江南部近海带鱼营养生态位可塑性

      2023, 30(4):502-514. DOI: 10.12264/JFSC2023-0002

      摘要 (994) HTML (439) PDF 1.82 M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营养生态位的可塑性, 基于 2020 年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捕获的带鱼样本, 通过测定其肌肉的 δ13C、δ15N 值, 比较带鱼营养生态位的性别、性腺成熟度和季节差异, 以探究带鱼的种内营养分化及其共存机理。结果显示, 浙江南部近海带鱼 δ13C 值的范围为‒19.60‰~‒15.62‰, 平均值为‒17.20‰, δ15N 值的范围为 10.29‰~14.88‰, 平均值为 12.44‰; 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带鱼 δ13C 值、δ15N 值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以及极显著的性腺成熟度和季节差异(P<0.01); 从个体发育角度, 随着性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带鱼有向高营养级饵料摄食的趋势, 在不同性腺发育阶段其营养生态位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 相较其他性腺发育阶段, Ⅱ期性腺组带鱼具有更宽的营养生态位以及最低的营养冗余程度, 从营养角度表明, Ⅱ期性腺带鱼对饵料资源的适应能力更强, 营养分布也更为均匀; 在各季节间带鱼的营养生态位也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 夏、秋两季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幅相近, 春季最小, 与春、秋两季相比, 夏季带鱼所摄食饵料具有更高营养级, 且夏季与春季的带鱼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离; 基于性别差异因素比较分析, 雄性带鱼营养生态位略宽于雌性, 但雌性带鱼组营养多元化程度更高, 营养分布也更为均匀。研究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 不同性别、性腺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营养生态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重叠现象, 表明带鱼占有和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较强, 且具有较强的共存能力。

    • 黑水河红尾副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最适生境条件

      2023, 30(4):515-524. DOI: 10.12264/JFSC2023-0019

      摘要 (1062) HTML (434) PDF 1.47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黑水河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时空分布特征与最适生境, 分别于 2018 年 11 月、2019 年 1 月、2019 年 3 月、2019 年 5 月和 2019 年 8 月调查了黑水河中下游流域 23 个点位的红尾副鳅资源现状和相关环境因子, 使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资源密度(CPUE)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确定最适条件范围。结果显示, 海拔、月份、温度和流速对红尾副鳅的 CPUE 均有极显著影响, 溶解氧对红尾副鳅的 CPUE 有显著影响, 且海拔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 33.7%, 其次是月份(32.8%), 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偏差解释率最高, 为 12.5%。黑水河红尾副鳅 CPUE 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 从低海拔到高海拔, 黑水河红尾副鳅 CPUE 的变化具有波动性, 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在 3 月和 5 月, 红尾副鳅 CPUE 较高, 在 5―10 月, CPUE 逐渐下降。影响红尾副鳅 CPUE 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流速和溶解氧。GAM 模型中, 水温和流速与红尾副鳅 CPUE 具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溶解氧与红尾副鳅 CPUE 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在 11.7~25.9 ℃, 随着水温的上升, 红尾副鳅 CPUE 呈先下降后有短暂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 而流速和溶解氧与红尾副鳅 CPUE 之间均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 红尾副鳅最适流速为 0.6~0.9 m/s, 最适溶解氧为 7.9~9.5 mg/L, 最适水温为 14.5~20.0 ℃。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黑水河红尾副鳅温度、 流速、溶解氧、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最适条件范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