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8).

      摘要 (93) HTML (0) PDF 44.81 M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0(8).

      摘要 (70) HTML (0) PDF 238.51 K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翘嘴鳜MyomiRs时空表达特征及靶向Pax7的预测分析

      2023, 30(8):933-941. DOI: 10.12264/JFSC2023-0145

      摘要 (1083) HTML (588) PDF 1.23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MyomiRs 为一类肌肉特异性 microRNAs (miRNAs), 对于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4 种 MyomiRs 基因(miR-1amiR-133a-3pmiR-206miR-499)的时空表达及其在短期饥饿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并预测分析 4 种 MyomiRs 对 Pax7 的调控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4 种 MyomiRs 在翘嘴鳜不同组织、胚后不同发育阶段的白肌以及饥饿 5 d 白肌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 RNAhybrid 对 4 种 MyomiRs 与 Pax7 mRNA 3′UTR 的靶向位点进行预测。结果显示, miR-1amiR-133a-3pmiR-206 在 D60 (出膜后 60 d)高表达, miR-499 在 D100 高表达。miR-1amiR-133a-3p 在红肌、白肌和心肌中高表达, 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低。miR-206 在红肌和白肌中高表达, 在其他组织中表达较量低。miR-499 在心肌中表达量较高, 在红肌和白肌中的表达量次之, 其他组织中表达量低。饥饿 5 d 后 4 种 MyomiRs 的表达均显著上升, 表明鳜骨骼肌可能对饥饿胁迫做出应激反应, 通过上调 4 种 MyomiRs的表达来调节代谢等生理过程。靶基因预测发现 miR-1amiR-133a-3pmiR-206Pax7 的 3′UTR 存在结合位点, 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 PCR 验证, miR-206Pax7 在翘嘴鳜胚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昼夜节律性的表达趋势相反。本研究结果表明, miR-1amiR-133a-3p 具有肌肉特异性, miR-206miR-499 为肌源性组织中富集型表达。此外, miR-206 可能直接调控 Pax7 的表达, 进而调控翘嘴鳜幼鱼时期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影响肌肉的生长发育。

    • 不同盐胁迫对鳜渗透压、离子转运系统和免疫基因的影响

      2023, 30(8):942-952. DOI: 10.12264/JFSC2023-0141

      摘要 (954) HTML (515) PDF 1.70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盐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毒害作用, 在阳离子浓度相等(Na+ =210 mmol/L)的情况下, 对鳜进行 NaCl、Na2SO4 和 NaHCO3 急性胁迫。在 NaCl 和 Na2SO4 胁迫后 0、12、24 h 和淡水恢复后 24 h 和 72 h, 以及在 NaHCO3 胁迫后 0、0.5 h 和淡水恢复后 2 h 和 4 h, 取血液和鳃组织, 检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和鳃 Na+ /K+ -ATP 酶(NKA)、Na+ /K+ /2Cl 协同转运蛋白(NKCC)、Na+ /HCO3 共转运体(SLC4A4)和 Cl /HCO3 离子交换体(SLC26A6)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Ccl20γ-IFNDapk2)表达量。结果表明, 在 210 mmol/L Na+ 胁迫下, 3 种盐胁迫组中鳜血清 Na+ 浓度波动显著, Cl 和 K+ 浓度变化幅度小, 鳃组织 NKA 酶活性上调, NKCC 和 SLC26A6 酶活性受抑制, γ-IFNDapk2 表达均下调。与 NaCl 和 Na2SO4 胁迫组不同, NaHCO3 胁迫组中鳜应激反应强烈, 且血清渗透压在转入淡水后不能恢复, SLC4A4 酶活性受抑制, Ccl20 表达量下调。综上, 在 210 mmol/L Na+ 下, NaCl 和 Na2SO4 胁迫抑制部分免疫机能, 可通过部分离子转运酶活性来响应环境变化, 使其血清渗透压能在转入淡水后接近初始水平, NaHCO3 胁迫对鳜毒害影响强于 NaCl 和 Na2SO4 胁迫, NaHCO3 胁迫严重抑制免疫机能, 且对大部分离子转运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 导致渗透压不能恢复。研究结果对根据不同盐碱水类型制定合理的鳜盐碱驯化、筛选方案具有实践和指导意义。

    • 紫贻贝产卵前后转录组分析与相关基因的筛选

      2023, 30(8):953-964. DOI: 10.12264/JFSC2023-0106

      摘要 (1011) HTML (660) PDF 1.52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雌性生殖相关基因在产卵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参与产卵活动的调控机制, 对紫贻贝产卵前后的性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紫贻贝产卵前后存在的差异表达基因为 4060 个, 其中上调的基因数目为 1488 个, 下调的基因数目为 2572 个。GO 富集分析显示, 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生长、发育过程、生殖、生殖过程等生殖相关的生物学途径。KEGG 富集分析显示, 与产卵、生殖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 TCA 循环、GnRH 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类固醇生物合成等能够被显著富集。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促黄体生成激素 β (LH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14 (MMP1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细胞色素 P4503A 酶(CYP3A)、细胞色素 P45017A 酶(CYP17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了紫贻贝在产卵前后性腺组织转录水平的差异, 揭示了紫贻贝性腺组织中参与调节产卵过程的主要途径和候选基因, 为进一步阐明紫贻贝产卵活动的内在调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也为紫贻贝苗种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 不同投喂频率对脊尾白虾生物钟基因表达、生长及肌肉成分组成的影响

      2023, 30(8):965-974. DOI: 10.12264/JFSC2023-0138

      摘要 (1048) HTML (620) PDF 1.37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投喂频率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的影响, 确定脊尾白虾养殖适宜投喂频率, 本研究分析了在不同投喂频率下脊尾白虾眼柄和肝脏中的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变化, 评估了不同投喂频率对脊尾白虾生物钟系统同步性的影响, 并开展了生长及肌肉组成的同步养殖验证。结果表明: 在投喂频率为<3 次/d 时, 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并没有随着投喂频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无论在眼柄或肝脏中均表现出相似的表达周期及表达顶相, 且各自的表达量间也无显著性差异变化。然而, 当投喂频率增加到 4 次/d 时, 肝脏中部分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发生了显著变化, 表现为表达周期改变、相位明显偏移及表达量变化。其中, 投喂频率为 3 次/d 时, 脊尾白虾眼柄与肝脏中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的同步性最高。生长结果也显示, 脊尾白虾的生长性能随投喂频率升高(从 1 次/d 至 3 次/d 时)而升高, 3 次/d 时达到最高, 其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分别为(6.65±0.98)%/d 和(199.46±5.42)%。同时, 随着投喂频率升高, 脊尾白虾肌肉组织中的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在 3 次/d 时达到最高, 分别为(19.98±0.04)%和(1.88±0.23)%。投喂频率对脊尾白虾肝脏中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有重要影响, 表明该因素对重置或调控脊尾白虾外周生物钟系统有一定的牵引作用。

    • 光强和光谱对鳜摄食、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3, 30(8):975-988. DOI: 10.12264/JFSC2023-0111

      摘要 (738) HTML (595) PDF 1.20 M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光强和光谱对鳜(Sinioerca chautsi)行为、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光强和光谱条件下养殖 8 周的鳜的摄食、生长进行观测,并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鳜摄食的影响研究发现, 光强在 10、25 和 50 lx 下时鳜的摄食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5、300 和 500 lx 组(P<0.05); 不同光谱下, 在绿光条件下摄食比例最高(P<0.05)。 光强和光谱条件对鳜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0 lx 的光强可以极大地改善鳜的生长, 该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同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生长性能提升不显著(P>0.05)。另外, 10 lx 光强下生长相关基因 igf1 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同时促食欲基因 npyagrp 显著上调(P<0.05), 抑食欲基因 cartpomc 下调; 而在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 npyagrp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P>0.05), 500 lx 条件下 pomc 表达显著高于 10 和 200 lx 组(P<0.05)。绿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 观察到生长性能的改善。在红光条件下观察到了相反的结果,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肝体比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 红光和绿光组 igf1 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促食欲基因 npy 表达在绿光组中显著升高(P<0.05), agrp 在红光、绿光和蓝光组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白光组(P<0.05)。综上所述, 鳜更加偏好低光强和短波长的光, 并且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摄食行为更加活跃且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

    • 两种乳酸菌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2023, 30(8):989-999. DOI: 10.12264/JFSC2023-0107

      摘要 (1189) HTML (593) PDF 8.28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37 与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PP-23 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试验共分为 7 组: 对照组 C0, 投喂基础饲料; L1-L3 组,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0×106 CFU/g、1.0×107 CFU/g、1.0×108 CFU/g)植物乳杆菌 LP-37; P1-P3 组,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0×106 CFU/g、1.0×107 CFU/g、1.0×108 CFU/g)戊糖片球菌 PP-23。结果表明: 除 L1 组外, 其余试验组末均重(123.22~158.60) g 较 C0 组(118.16±4.88) g 均显著增高(P<0.05); 除 L1 组与 P1 组外, 其余试验组增重率(128.69%~156.20%)较 C0 组(108.16±0.45)%均显著提高(P<0.05), L3 与 P2 组末均重和增重率极显著高于 C0 组(P<0.01)。各试验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尼罗罗非鱼 3 种消化酶活性, 并且与促生长结果类似, L3 和 P2 组提升的幅度最大, L3 组分别为: 蛋白酶(1.39± 0.06) U/mg, α-淀粉酶(55.20±3.39) U/dL, 碱性磷酸酶(3.28±0.28) U/L; P2 组分别为: 蛋白酶(1.40±0.04) U/mg, α-淀粉酶(65.28±11.50) U/dL, 碱性磷酸酶(3.50±0.36) U/L。与 C0 组相比, 各试验组脾脏 IL-1βIFN-γ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 且 L3 与 P2 组下调幅度最大; 各试验组头肾 IL-1β 表达水平也显著下调(P<0.05), 其中 L3 和 P2 组下调幅度也最大。在肠道组织形态方面, 各试验组绒毛高度较 C0 组均显著增加(P<0.05); L3 组和 P2 组隐窝深度、绒隐比和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P<0.05), 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 1.0×108 CFU/g 的植物乳杆菌 LP-37 和 1.0×107 CFU/g 的戊糖片球菌 PP-23 可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 提高其消化酶活性, 改善其肠道组织结构, 并改变免疫基因 IL-1βIFN-Y 的表达。

    • 稻鲈共作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抗氧化状态、肌肉营养品质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2023, 30(8):1000-1014. DOI: 10.12264/JFSC2023-0104

      摘要 (1078) HTML (564) PDF 3.40 M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氧化状态、肌肉营养品质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以初始体重为(40.63±0.13) g 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 设置低密度组(40 g/m3 )和高密度组(120 g/m3 ), 每个密度设 3 个重复, 养殖 90 d。养殖结束后采集肌肉组, 测定生化指标, 并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高密度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低密度组; 游离氨基酸中, 高密度组丙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下降, 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脂肪酸组成中, 高密度组∑SFA、∑MUFA、∑PUFA 以及 n-6 PUFA 含量显著增加, 而 n-3 PUFA/n-6 PUFA 值降低。代谢组学结果显示, 不同密度组间共鉴定出 186 个差异显著代谢物, 主要富集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以及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等代谢通路。 转录组学结果显示, 不同密度组间共鉴定出 688 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 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 信号通路、蛋白质消化吸收等途径中。综上所述, 稻-鲈共作模式下高养殖密度影响大口黑鲈肌肉抗氧化状态、肌肉营养风味, 以及脂质、糖类物质和蛋白质的代谢功能; 同时大口黑鲈通过调节代谢功能以及上调胞内信号通路以适应环境胁迫。

    • 梯级水电站运行条件下长江上游鲢早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

      2023, 30(8):1015-1030. DOI: 10.12264/JFSC2023-0097

      摘要 (887) HTML (750) PDF 2.03 M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在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的影响下, 长江上游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早期资源分布及补充机制, 选取 2017—2019 年 5—7 月长江上游早期资源调查数据, 并运用基于 Tweedie 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影响其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2017—2019 年鱼卵密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 距离大坝最远, 流量、水温最高, 透明度较低的江津江段鲢鱼卵密度最高, 宜宾江段未调查到鲢鱼卵; 时间上, 6 月的鱼卵密度显著高于 5 月和 7 月, 推测 6 月为长江上游鲢的繁殖盛期。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 显著影响鲢鱼卵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量、离坝距离、透明度和水温(P<0.05)。在水温 21~23 ℃, 流量 6000~14000 m3 /s, 透明度小于 50 cm 的范围内, 鲢鱼卵密度分布较为集中。综合上述结果表明, 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下泄的低温、低流量和高透明度水严重影响了大坝附近江段的鲢自然繁殖, 而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和沿江支流的汇入, 大坝对鱼类繁殖的影响程度逐渐削弱, 从而形成纵向恢复梯度。产卵量与水文指标相关分析表明, 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和流量涨幅呈正相关(P<0.05)。当涨水时间持续 4 d 及以上, 流量累积涨幅为 5030 m3 /s 及以上时, 有利于长江上游鲢自然繁殖。此外, 研究发现, 三峡大坝建成后, 鲢产卵活动呈现向上游迁移的趋势, 长江上游白沙镇至榕山镇江段为鲢的主要产卵场。因此, 建议将距坝较远的江段, 特别是库尾以上重庆至泸州江段作为重点繁殖区域加以保护, 利于鲢补充群体的维持和壮大。

    •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的长麦穗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2023, 30(8):1031-1041. DOI: 10.12264/JFSC2023-0153

      摘要 (1040) HTML (547) PDF 1.07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的遗传多样性现状,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 Cyt b 基因和 D-loop 区序列,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安徽境内皖南山区的闪里(SL)、历口(LK)和石台(ST) 3 个长麦穗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 基于 Cyt b 和 D-loop 序列定义的单倍型数分别为 18 和 27, 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 0.792 和 0.01332、0.777 和 0.01140, 2 个标记均显示 ST 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最低; 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00173~0.03615 (Cyt b)、0.00193~0.02639 (D-loop); 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均表明 ST 群体和 SL 及 LK 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 长麦穗鱼群体间的遗传变异(94.60%、90.69%) 远高于群体内(5.40%、9.31%), 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 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及网络结构图分析显示, SL 和 LK 群体遗传关系较近, 聚为一支, 而 ST 群体单独聚为一支, 形成明显的地理谱系格局; 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布图表明长麦穗鱼整体近期历史上未发生扩张事件。总体来看, 长麦穗鱼遗传多样性丰富, 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为贫乏, 建议将 ST 群体作为一个保护管理单元进行优先保护, 本研究可为长麦穗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提供参考。

    • 养殖三疣梭子蟹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检出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2023, 30(8):1042-1053. DOI: 10.12264/JFSC2023-0129

      摘要 (1117) HTML (778) PDF 3.26 M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浙江省舟山市某养殖池塘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的病因, 应用组织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手段, 对患病三疣梭子蟹组织进行检验。研究发现, 患病三疣梭子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 行动迟缓, 鳃水肿;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及血淋巴液未发现寄生虫, 肝胰腺等组织中也未分离到致病菌; 采用 PCR 方法对病蟹进行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青蟹双顺反子病毒(mud crab discistrovirus-1, MCDV-1)以及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 reovirus, SSRV) 蟹类常见病原 PCR 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病蟹的肝胰腺、心脏、鳃等组织的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和嗜酸性包涵体;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 病蟹的肝胰腺、心脏和鳃组织中均存在六边形病毒颗粒, 粒子直径 150 nm 左右, 与已报道的十足目虹彩病毒 1 (decapoda iridescent virus 1, DIV1)形态特征相似。采用特异性套式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蟹组织样品进行 DIV1 病原检测, 所有样本均扩增出 457 bp 和 129 bp 大小的目的片段。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DIV1 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表达基因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表达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病蟹样品中扩增出预期大小的 MCPATPase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区全长。将扩增获得的 MCPATPase 基因 ORF 区全长进行测序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 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其与十足目虹彩病毒属(Decapodiridovirus)病毒的 MCP ATPase 基因序列自然聚为一支, 判定导致此次三疣梭子蟹发病病原为 DIV1。根据原位杂交探针设计原则, 以 DIV1 的 MCPATPase 基因的保守区域为靶位点分别设计探针,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获得了病毒粒子在病蟹肝胰腺、心脏、肌肉和鳃组织的分布情况, 与电镜切片观察和套式 PCR 检测结果相符。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三疣梭子蟹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病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