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0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0(9). DOI: 10.12264/20230911

      摘要 (48) HTML (0) PDF 257.33 K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0(9). DOI: 10.12264/20230912

      摘要 (59) HTML (0) PDF 298.12 K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菲律宾蛤仔GS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急性盐度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2023, 30(9):1055-1066. DOI: 10.12264/JFSC2023-0179

      摘要 (607) HTML (0) PDF 1.24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基因(RpGST)家族特征及其在应对急性盐度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RpGST 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染色体定位、结构特征分析、进化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 共鉴定出 7 个 RpGST 基因家族成员, 分别命名为 RpGSTA1、RpGSTA2、RpGSTA3、RpGSTA4、RpGST_C_3a、RpGST_N_M1、RpGST_N_M2。RpGSTs 不均匀地定位在 5 条染色体上, 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亲水性。RpGST 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中, 该基因家族成员都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结构域(PF00043、PF02798), 表明 RpGSTs 蛋白参与抗氧化和解毒过程;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RpGSTs 分为 3 个亚家族且在进化上保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 急性盐度胁迫菲律宾蛤仔 0 h、12 h 和 24 h 后, 急性高盐(40)胁迫下肝胰腺中 RpGSTARpGST_N_M 亚家族的基因整体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步升高, RpGST_C_3 亚家族的基因表达水平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 急性低盐(15)胁迫下肝胰腺中 RpGSTA、RpGST_C_3a RpGST_N_M 亚家族的基因整体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步升高; 急性低盐胁迫下谷胱甘肽转移酶表达量显著高于急性高盐胁迫, 说明急性低盐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大于急性高盐胁迫。以上研究结果明确了 RpGST 基因家族的序列结构特征、系统进化以及对急性高盐和急性低盐胁迫的响应机制, 证明 RpGST 基因家族在菲律宾蛤仔抗氧化和解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菲律宾蛤仔抗逆分子选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2023, 30(9):1067-1079. DOI: 10.12264/JFSC2023-0149

      摘要 (825) HTML (0) PDF 872.28 K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的影响, 以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37%, 蛋白能量比为 20.23 mg/kJ 的饲料作为对照组饲料(C), 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调节饲料能量水平, 制作饲料蛋白能量比分别为 19.51 mg/kJ (中碳水化合物组, MC)、18.85 mg/kJ (高碳水化合物组, HC)、19.45 mg/kJ (中脂肪组, ML)和 18.54 mg/kJ (高脂肪组, HL)的 4 组实验饲料, 在淡水养殖条件下投喂初始体重为(0.6±0.02) g 的凡纳滨对虾幼虾 56 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提升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 HL 组凡纳滨对虾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沉积率; 增加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ML 组、MC 组、HC 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 HL 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但差异不显著(P>0.05), 对虾肌肉总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能量水平提高均显著增高(P>0.05)。ML 组、HL 组、MC 组、HC 组对虾肝胰腺蛋白酶、 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MC 组与 HC 组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L 组与 HL 组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性较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 在同一蛋白水平下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会导致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升(P<0.05), 同时 HL 组对虾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同样会提升对虾血清 GPT 活性与 TG 含量 (P<0.05), 但对血清 GOT 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相同蛋白水平下, ML 组与 HL 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C 组与 HC 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 MDA 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HC 组与 HL 组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 提高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升对虾血清及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 而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提升, 对虾血清 T-AOC 得到提升, 肝胰腺 T-AOC 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 过氧化氢酶(CAT)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P<0.05)。结果表明, 本研究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为 9.59%, 蛋白能量比为 18.54 mg/kJ 组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最佳生长性能, 相比碳水化合物, 脂肪更适于作为凡纳滨对虾的饲料能量物质。

    • 短期高脂应激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健康和脂代谢基因的影响

      2023, 30(9):1080-1092. DOI: 10.12264/JFSC2023-0158

      摘要 (848) HTML (0) PDF 3.05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饲喂高脂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所产生的影响, 以便于预估高脂饲料对石斑鱼生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粗蛋白水平为 48%的基础上分别配制脂肪水平为 8% (EE8)、10% (EE10)、12% (EE12)、14% (EE14)、16% (EE16)、18% (EE18) 和 20% (EE20)的 7 组等氮饲料, 饲喂初均重为(13.70±0.01) g 的珍珠龙胆石斑鱼 4 周。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粗脂肪水平的提升, 增重率(WGR)和存活率(SR)无显著性变化(P>0.05), EE14~EE20 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 而脏体比(VSI)显著增大(P<0.05), 饲料粗脂肪超过 16%后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上升(P<0.05)。EE14~EE20 组腹肌粗脂肪(AMEEC)显著升高(P<0.05), EE16~EE20 组的肝体比(HSI)显著增大(P<0.05)。与 EE12 组相比, EE8、EE10、 EE18 和 EE20 组的总胆固醇(T-CHO)显著升高(P<0.05), EE16~EE20 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 (P<0.05), EE20 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 EE8、EE16~EE20 组的肝脏细胞空泡化面积和脂滴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合成基因 g6pd、6gpdme 的相对表达量在 EE20 组显著上升(P<0.05), 脂肪分解基因 cpt-1pparα 相对表达量在 EE16~EE20 组显著上升(P<0.05)。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粗脂肪超过 16.77%时, 会造成珍珠龙胆鱼肝脏脂肪沉积, 降低肝脏抗氧化能力, 使肝脏健康受损。

    • 达氏鳇和施氏鲟生长差异群体肠道菌群特征

      2023, 30(9):1093-1101. DOI: 10.12264/JFSC2023-0208

      摘要 (895) HTML (0) PDF 1012.69 K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塘生长差异常常导致鲟养殖产量受损, 而肠道菌群是影响鱼类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揭示肠道菌群与鲟科鱼类个体生长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对同批次繁育、同条件养殖的生长速率差异大于体重 50%的达氏鳇 (Huso dauricus)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群体进行了肠道菌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达氏鳇和施氏鲟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在种属间及生长差异群体间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 生长快速达氏鳇群体(L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67.0%), 生长慢速达氏鳇群体(S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29.5%)和狭义梭菌属 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 54.2%); 而生长快速施氏鲟群体(L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33.5%)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38.1%), 生长中速施氏鲟群体(M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42.6%)、狭义梭菌属 1 (14.3%)和鲸杆菌属(33.0%)。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细菌是不同生长速率鲟肠道中的主要差异类群。综上可知, 鲟科鱼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具有种属差异性和群体差异性, 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细菌可能是影响鲟科鱼类生长速率的关键细菌类群。

    • 黄海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2023, 30(9):1102-1111. DOI: 10.12264/JFSC2023-0133

      摘要 (896) HTML (0) PDF 1.64 M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海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根据 2017—2018 年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黄海南部海域 4 个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 构建了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结果显示, 全年共采集鱼类 133 种, 隶属于 20 目 64 科, 全年优势种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不同季节优势鱼种存在一定差异; 全年鱼类平均资源密度为(1258.85±796.92) kg/km2 , 4 个季节鱼类平均资源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资源密度分布呈现季节差异; ABC 曲线显示春、秋季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夏、冬季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鱼类 Sheldon 型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波峰对应的粒径级为高丰度粒径级小的鱼种; 鱼类生物量标准化粒径谱拟合曲线呈抛物线型, 曲率均高于稳定理论值−1, 曲线偏陡, 说明鱼类群落以小型个体为主, 群落中的营养循环效率低。总体上, 黄海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可能与环境因素、鱼类生理习性以及人类捕捞影响有关。

    • Cyt b和12S rRNA基因条形码在灯笼鱼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2023, 30(9):1112-1126. DOI: 10.12264/JFSC2023-0139

      摘要 (654) HTML (391) PDF 1.78 M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灯笼鱼科鱼类种类繁多, 且同属鱼类形态学相近, 因此利用分子标记对灯笼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Cyt b)和 12S rRNA 基因在灯笼鱼科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 对西北太平洋采集的 56 尾灯笼鱼进行扩增, 并进行序列对比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 采集的样本包括 6 种灯笼鱼, 分别为瓦氏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长体标灯鱼(Symbolophorus californiensis)、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细泰勒灯鱼(Tarletonbeania crenularis)、日本背灯鱼(Notoscopelus japonicus)以及某背灯鱼属鱼类(Notoscopelus sp.)。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 基于 Cyt b 基因的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比基于 12S rRNA 基因的更大。比较灯笼鱼科 2 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 发现 Cyt b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5 倍, 12S rRNA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6 倍, 均符合作为 DNA 条形码的基本要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每种灯笼鱼均能形成独立分支, 2 个基因均能对 6 种灯笼鱼类进行鉴别; 但在 Cyt b 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中, 每种鱼类能更好与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聚类。综上所述, Cyt b 和 12S rRNA 作为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对灯笼鱼科鱼类物种进行鉴定, 且 Cyt b 基因在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上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 水电站影响下太湖西苕溪鱼类产卵生境及其早期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3, 30(9):1127-1141. DOI: 10.12264/JFSC2023-0166

      摘要 (849) HTML (0) PDF 1.77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利设施运行影响下的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规律被逐渐关注, 坝下区域也成为鱼类产卵生境的关注热点。西苕溪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补充支流, 是太湖流域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的重要载体。为解析电站影响下的坝下河流生境变量与鱼类早期资源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于 2022 年 4—7 月在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的东山段开展了持续 90 d 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显示, 该区域鱼卵日平均密度为(0.5±0.7) ind/m³, 仔鱼日平均密度为 (0.5±0.6) ind/m³。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 共鉴定鱼类 35 种, 隶属 4 目 14 科 22 属, 其中产沉性卵鱼类 9 种, 产浮性卵 5 种, 产黏性卵 9 种, 产漂流性卵 12 种。5 月下旬、6 月上旬和 6 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 左右岸样线以沉性卵和以水生植物为黏附基质的产黏性卵鱼类为主, 河心样线则以产漂流性卵、产黏性卵和浮性卵鱼类为主。该区域鱼类卵苗数量受水温、流速、水位影响较大, 水位、流速是影响鱼类繁殖的主要因子, 电站调度对卵苗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卵苗收获量、卵苗发育时期等结果, 判定该采样区域——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东山段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的复合型产卵场, 对太湖流域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评估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状态

      2023, 30(9):1142-1154. DOI: 10.12264/JFSC2023-0168

      摘要 (754) HTML (0) PDF 1.24 M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生物学信息相对较少, 渔业数据存在较多问题, 致使其资源评估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影响了渔业管理的科学性。为此, 本研究基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渔业捕捞、标准化 CPUE (catch per unit effort)数据及相关种群假设, 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该种群进行了资源评估研究, 结果显示: (1) 渔获量的观测误差对模型参数估计、资源状态的判断及渔业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渔获量观测误差的增大使模型评估的过度捕捞概率上升, 导致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减少; (2) 动态产量模型形状参数、r 的先验分布和资源丰度指数的选择均会影响资源评估的质量, 本研究显示, Fox 模型的资源评估结果比 Schaefer 模型的评估结果更合理, r 先验分布范围的增大使模型评估的资源状态变好, 使用西南海域标准化 CPUE 时的评估结果相对较好; (3) 设置某些年份的资源量比例(φP2017)范围有助于提高数据缺乏下渔业资源评估的质量; (4) 评估结果表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发生资源型与捕捞型过度捕捞的概率分别为 34%、50%, 两种过度捕捞同时发生的概率为 32%, 该种群正面临捕捞型过度捕捞的风险; 投影分析显示, 将 TAC 控制在 32658 t (即最后 5 年平均渔获量的 90%)以下时,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 10 年后不发生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 60%。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作为一种数据有限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 适用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 且该模型能较好地考虑参数输入和不确定性因素对资源评估质量、总可捕量估计的影响, 为深入研究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状态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舟山渔场鮸的摄食习性

      2023, 30(9):1155-1165. DOI: 10.12264/JFSC2023-0170

      摘要 (616) HTML (0) PDF 1.22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鮸(Miichthys miiuy)在舟山渔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于 2021 年 8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舟山渔场逐月采集鮸样品共计 727 尾, 结合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 分析鮸的摄食习性。 结果表明, 舟山渔场鮸的主要饵料生物类群有鱼类(Pisces)、虾类(Decapoda)、口足类(Stomatopoda)、头足类 (Cephalopoda)、双壳类(Lamellibranchia)、蟹类(Brachyura), 优势饵料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凤鲚(Coilia mystu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其 δ13C 值范围为−19.09‰~−13.04‰, 平均值为(−16.74±1.03)‰, 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P<0.01); δ15N 值范围为 10.72‰~ 15.96‰, 平均值为(12.44±1.36)‰, 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 δ15N 值计算出舟山渔场鮸的营养级范围为 3.93~4.92, 平均营养级为 4.30±0.39, 营养级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 口足类对鮸的营养贡献率最高(20.6%), 其次是头足类(18.3%)、虾类(16.4%), 双壳类的食源贡献率最低, 为 13.7%。 鮸全年均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体长变化显著, 从不同季节来看, 冬季的胃饱满指数最高, 秋季最低; 从不同体长来看, 大个体胃饱满指数低, 小个体胃饱满指数高。空胃率则为秋季最高, 冬季最低; 空胃率随体长变化不明显。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舟山渔场鮸的摄食习性, 为研究食物网动态变化和营养动力学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 基于双重拔靴法拟合拖网网囊选择性的不确定性

      2023, 30(9):1166-1175. DOI: 10.12264/JFSC2023-0202

      摘要 (446) HTML (0) PDF 1.11 M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拖网网囊选择性对于渔业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有重要意义。拖网网囊选择性的研究一般先开展捕捞实验, 然后使用选择性模型拟合和处理实验数据, 最后得出选择性参数和选择性曲线。主要的选择性参数包括 50%选择体长(L50)和选择范围(SR)。但是, 仅仅提供选择性参数和曲线是不够的, 还需要拟合它们的不确定性, 并以置信区间的形式展现。双重拔靴法是拟合网囊选择性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在阐述双重拔靴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选取 2 组实验数据为实例, 用常规方法和双重拔靴法进行拟合, 通过比较拟合结果诠释双重拔靴法的特点和优势。结果表明, 双重拔靴法能够很好地拟合网囊选择性参数 L50、SR 和曲线的不确定性。同时, 本研究还就应用双重拔靴法的重大误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可为研究人员开展渔具选择性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