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1(2):129-143. DOI: 10.12264/JFSC2023-0295
摘要: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淡水特色经济鱼类, 其雄性生长速度快于雌性, 培育全雄苗种可显著提高养殖效益。为加快长吻鮠全雄苗种培育进程, 需深入了解长吻鮠性别分化及性腺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 Illumina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长吻鮠卵巢和精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共有 10872 个雌雄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上调基因 9375 个, 下调基因 1497 个。通过功能注释, 筛选出 71 个与性别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 包括 50 个精巢高表达基因(dmrt1、cyp17a1、samd7、wnt6、wt1 等)和 21 个卵巢高表达基因(foxl2、gdf9、zp3、zp1、figla、bmp15 等)。KEGG 通路富集分析发现, 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 16 条与性别决定与分化及性腺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 包括 Wnt 信号通路、TGF-β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通路、GnRH 信号通路等。本研究筛选出与长吻鮠性别决定和分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揭示参与其雌雄个体性腺发育的信号通路, 为今后长吻鮠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研究积累重要数据, 从而为其全雄苗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2024, 31(2):144-154. DOI: 10.12264/JFSC2023-0286
摘要:Twist2 在调控动物发育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析鳜(Siniperca chuatsi) twist2 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参与肌肉发育调节的功能和机制, 本研究从鳜基因组数据库获得 twist2 基因序列,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Twist2 蛋白特征和同源进化进行了分析。鳜 twist2 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由 162 个氨基酸组成, 具有一个保守功能域 bHLH 结构域。 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Twist2 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采用 RT-qPCR 技术分析了鳜 twist2 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 发现 twist2 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表达差异, 原肠期之前表达水平较低, 从神经胚期开始显著上升, 尾芽期表达最高; 在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 该基因在脾脏中表达量较高, 其次是脑和红肌。采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早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 twist2 基因定位, 发现其主要在神经胚层和体节中特异性表达。采用 Targetscan 和 RNAhybrid 工具对可能靶向鳜 twist2 基因的 miRNAs 进行预测, 结果发现 miR-30a、 miR-30b、miR-30e-5p 和 miR-204 可能作用于 twist2 3ʹUTR, 提示 twist2 是 miR-30a、miR-30b、miR-30e-5p 和 miR-204 的潜在靶基因。鳜短期饥饿胁迫实验显示, 在饥饿 3 d 时 twist2 的表达与上述 miRNAs 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 表明 twist2 与上述 4 个 miRNAs 存在潜在的调控关系。因此, 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了解 twist2 基因的序列特征、时空表达规律以及其调控肌肉生长发育的潜在功能, 为鱼类发育生物学以及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2024, 31(2):155-164. DOI: 10.12264/JFSC2023-0334
摘要:味觉受体 I 型(taste receptor type I, T1R)家族在对环境营养物质的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理解鳜(Siniperca chuatsi)味觉受体 I 型家族成员数目、表达特征与其肉食性之间的关联, 利用基因家族分析从鳜基因组数据中鉴定了 T1R 家族成员基因, 荧光定量 PCR 测定了孵化后 0~30 d (0~30 dph, days post hatching)、驯食饲料后 T1R 家族成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 鳜 T1R 家族包括 4 个基因: t1r1、t1r2a1、t1r2a2、t1r3, 4 个基因序列、结构域完整; t1r2 基因出现了复制(t1r2a1、t1r2a2), t1r2a1、t1r2a2 外显子结构一致, 结构域相同, 仅第 3、4、5 内含子和 5ʹ 端 UTR 长度不同。选择压力(dN/dS)分析表明, 鳜 t1r1 正向选择, t1r2s 和 t1r3 负选择, 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进化压力可能与其独特食性(终生以活饵为食)有关。4 个味觉受体 I 型基因 t1r1、t1r2a1、t1r2a2、t1r3 自开口前开始表达, 20 d 后表达增加, 其中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甜味受体基因 t1r2s; 饲料驯食养殖后, 4 个 t1r 基因表达量下调, 其中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表达下调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鳜味觉受体基因对其肉食性形成与适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024, 31(2):165-176. DOI: 10.12264/JFSC2023-0342
摘要: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作为我国沿海特有经济虾类之一, 具有繁殖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 生长周期快等生物学优点。为探究我国沿海脊尾白虾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状况, 采用 PCR 产物纯化测序方法, 分别测定了两个空间序列, 包括小尺度序列(浙北、浙中、浙南)和大尺度序列[渤海、黄海、东海(浙江)、东海(福建)及南海], 共 7 个野生群体总计 210 个脊尾白虾样品的 CO I 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获得了长度为 515 bp 的 CO I 基因序列, 其 A+T 含量为 58.65%; 获得了长度为 520 bp 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 其 A+T 含量为 62.02%。CO I 与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黄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南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 结果分析也一致,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两个基因序列分析的不同在于: CO I 基因序列分析共检测到有 63 个变异位点, 单倍型多样性(Hd)为 0.353~0.809, 核苷酸多样性 Pi 为 0.00140~0.00497;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共检测到有 41 个变异位点, 单倍型多样性(Hd)为 0.265~0.801, 核苷酸多样性(Pi)为 0.00102~0.00403。结论认为, CO I 基因的变异更大, 可以分辨更小尺度空间序列上的样本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脊尾白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2024, 31(2):177-184. DOI: 10.12264/JFSC2023-030
摘要:为了分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橙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效应, 本研究构建 28 个全同胞家系并将每个家系均分成 3 组, 分别在乳山、荣成和黄岛海域进行养殖。利用双性状动物模型和 REML 法估计 12 月龄橙快长牡蛎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及 G×E 效应, 采用 BLUP 育种值估计法将壳高、体重和存活性状 3 个指标的育种值综合加权, 以期筛选出普适性育种材料。结果显示, 乳山和黄岛海区的表型显著优于荣成海区, 更适合作为养殖海区。乳山、荣成和黄岛 3 个海区生长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 0.09~0.75、0.02~0.94 和 0.03~0.75, 存在尺度效应, 但除了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外, 都属于中高遗传力, 具有良好的遗传潜力, 通过育种值估计法选育效果更佳; 存活性状则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 可通过表型直接选育。以不同海区为固定效应, 综合 3 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 0.02~0.44, 综合遗传力下降说明环境差异影响遗传力评估。此外, 选育的目标性状在两两海区间的遗传相关均小于 0.8, 存在显著的 G×E 效应, 在选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通过比较综合育种值发现存在明显的基因重排效应, 家系 G25 对乳山海区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 家系 G16 对荣成海区具有特适性, 而家系 G23 对乳山和黄岛表现出适应性, 且筛选出了对 3 个海区具有普适性的家系 G2。研究结果为橙快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024, 31(2):185-196. DOI: 10.12264/JFSC2023-0212
摘要:为了分析在饲料中添加 5-HMF (5-羟甲基糠醛)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血清生化特性、消化道菌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选用 360 尾平均体重(82.33±2.75) g 的黄条鰤, 随机分为 4 组(M0 组、 M1 组、M2 组、M3 组), 每组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 30 尾鱼, M0 组为对照组, 投喂基础饲料, M1 组、M2 组、M3 组分别投喂添加 5-HMF (添加量分别为 0.25%、0.5%、1%)的基础饲料, 实验持续 6 周。结果显示: 体外 Caco-2 细胞(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增殖实验表明, 本研究所用 5-HMF 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M2 和 M3 组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 M0 组(P<0.05), 且 M2 组肥满度显著高于 M0 组(P<0.05); M2 组实验鱼肠道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显著高于 M0 组(P<0.05); M2 和 M3 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显著高于 M0 组(P<0.05), 而丙二醛(MAD)水平显著降低(P<0.05); M2 和 M3 组实验鱼血清免疫球蛋白 M (IgM)和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显著高于 M0 组(P<0.05); M2 组血清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 M0 组(P<0.05); 在 M0 组幽门盲囊微生物 Chao1 指数显著高于 M1 组(P<0.05), 而 M2 组肠道微生物的 Shannon 指数显著高于 M0 和 M1 组(P<0.05)。综上所述, 饲料中添加 0.5%的 5-HMF 实验饲料可以提升黄条鰤幼鱼生长性能, 提高血清免疫酶活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对肠道组织和菌群结构起到一定的优化调节作用, 可为开发黄条鰤健康养殖技术和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支撑。
2024, 31(2):197-208. DOI: 10.12264/JFSC2023-0301
摘要: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超大规格亲本(母本≥300 g, 父本≥400 g)繁育子代的养殖效果, 本研究以正常规格亲本(300 g≥母本≥150 g, 400 g≥父本≥250 g)作为对照, 比较了超大规格和正常规格中华绒螯蟹繁育子代 F1 在扣蟹及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结果显示: (1) 超大规格组个体在豆蟹、扣蟹及成蟹阶段的平均体重均一直高于对照组, 其中扣蟹和成蟹体重分别于 9—11 月和 7 月差异显著(P<0.05); (2) 生殖蜕壳及性腺发育方面, 超大规格组雄体和雌体在 9 月 5 日至 9 月 25 日和 7 月 25 日至 9 月 5 日期间的生殖蜕壳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此外, 超大规格组雌体的性腺指数在性腺发育前期(9 月 10 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雄体则在性腺发育中期(10 月 10 日)显著较低(P<0.05); (3) 超大规格组在扣蟹阶段的产出重量和成蟹阶段的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雄体在扣蟹阶段的产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4) 就规格分布而言, 超大规格组雌雄个体中大规格扣蟹(>12 g)及大规格成蟹(雄蟹>230 g, 雌蟹>200 g)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超大规格组中小规格扣蟹及小规格成蟹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在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 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且子代中大规格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认为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宋晓宇,刘永,李纯厚,石娟,赵金发,王腾,孔啸兰,江艳娥,康志鹏
2024, 31(2):209-218. DOI: 10.12264/JFSC2023-0278
摘要:为探究南海西沙毗邻海域中层鱼类(mesopelagic fish)的食性及中层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生态位, 本研究以南海西沙毗邻海域的 4 种中层鱼: 亮眶灯鱼(Diaphus splendidus)、短距眶灯鱼(D.mollis)、灿烂眶灯鱼(D.fulgens) 和吕氏眶灯鱼(D.luetkeni)为研究对象, 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 4 种眶灯鱼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以及主要食物来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 4 种眶灯鱼 δ15N 范围为 8.31‰~11.08‰, δ13C 范围为−21.88‰~−18.19‰; (2) 4 种眶灯鱼营养级存在差异, 吕氏眶灯鱼(3.75)>亮眶灯鱼(3.63)>灿烂眶灯鱼(3.57)>短距眶灯鱼(3.41); (3) 灿烂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 对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食源丰富。亮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 对某些饵料生物选择性较强, 摄食具有专一性; (4) 4种眶灯鱼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资源摄取利用的竞争关系, 但吕氏眶灯鱼与短距眶灯鱼不存在竞争; (5) 贝叶斯混合模型表明浮游动物是 4 种眶灯鱼的主要饵料生物。本研究揭示了西沙毗邻海域 4 种眶灯鱼的主要食物来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 为研究中层鱼类的食性特征以及营养结构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对深入开展中层鱼类对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研究具有意义。
杨禧越,刘永,李纯厚,唐广隆,张达娟,游奕来,潘淑芳,郑秋实,肖雅元,吴鹏
2024, 31(2):219-231. DOI: 10.12264/JFSC2023-0306
摘要: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的特色经济鱼类和增殖放流鱼类, 研究黄鳍棘鲷的食性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其的食物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通过胃含物形态学和 18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万山群岛海域不同年龄(1~3 龄)黄鳍棘鲷的食性变化特征。形态学鉴定发现黄鳍棘鲷胃含物中有贝类、蟹类和食糜。18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共鉴定出黄鳍棘鲷胃含物中有真核生物 16 门 84 种, 黄鳍棘鲷主要的食物来源为节肢动物门的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和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 软体动物门的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 脊索动物门的圆吻海鰶(Nematalosa nasus), 红藻门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 其共占总食物来源的 66.73%。万山群岛黄鳍棘鲷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食, 对植物性饵料的摄食相对较少。对 1~3 龄黄鳍棘鲷食性的研究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黄鳍棘鲷的主要摄食种类逐渐由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转向脊索动物门, 摄食的生物物种数量逐渐减少。研究结果为万山群岛黄鳍棘鲷的摄食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24, 31(2):232-239. DOI: 10.12264/JFSC2023-0343
摘要: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是西南大西洋最主要的捕捞物种之一, 近年来其捕捞产量持续上升, 异尖线虫幼虫(Anisakid larvae)是寄生于阿根廷无须鳕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本研究为了解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无须鳕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情况, 于 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2 月夏季阿根廷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专属经济区外的公海海域共捕获 435 尾阿根廷无须鳕, 对其进行生物学实验, 采集寄生虫进行形态学鉴别, 最后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99.08%的阿根廷无须鳕均感染异尖线虫幼虫, 平均感染强度为(19.56±24.76)条/尾, 44.37%的样本鱼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数量在 1~10 条之间。性腺成熟度为 I~IV 的样本鱼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89±10.67)条/尾、(13.83±14.74)条/尾、(25.86±22.17)条/尾、(50.61±56.78)条/尾; 样本鱼腹腔、肝脏和胃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20±10.01)条/尾、(8.61±13.74)条/尾、(4.34±5.10)条/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性腺成熟度为 IV 期的样本鱼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平均感染强度显著高于 I~III 期(P<0.05), Ⅲ期的平均感染强度显著高于 I 和 II 期(P<0.05); 腹腔和肝脏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平均感染强度显著高于胃(P<0.05), 而腹腔和肝脏之间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平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 阿根廷无须鳕感染异尖线虫幼虫的数量与样本鱼的性腺成熟度和不同感染部位有关, 并且感染数量与叉长和体重具有相关性。本研究可为阿根廷无须鳕生长特征和影响因素提供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