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4, 31(6).

      摘要 (114) HTML (0) PDF 43.10 M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4, 31(6).

      摘要 (113) HTML (0) PDF 155.41 K (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栉孔扇贝miR-124-3p_4靶基因的筛选及dpgn-like基因的表达特征

      2024, 31(6):627-639. DOI: 10.12264/JFSC2024-0063

      摘要 (483) HTML (718) PDF 38.00 M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微小 RNA (miRNA)在贝类性腺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研究材料, 以在幼贝早期性别分化阶段精巢中高表达的 miR-124-3p_4 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预测并验证了其靶向调控的基因, 揭示关键靶基因的表达模式。软件综合预测可知 miR-124-3p_4 调控 8 个卵巢偏向性基因, 其中与 miR-124-3p_4 互作能力最强的基因为 dpgn-like 基因; 表达结果显示 dpgn-like 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精巢, 且其表达定位于卵原和卵母细胞胞质;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以及体内过表达 miRNA 实验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验证了 miR-124-3p_4 能够下调 dpgn-like 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 miR-124-3p_4 可以抑制卵巢高表达基因 dpgn-like 在精巢中的表达, 暗示其可能在栉孔扇贝性腺发育中发挥调控作用。

    • 草鱼仔鱼三类耳石锶标记特征及日轮形成时间验证

      2024, 31(6):640-651. DOI: 10.12264/JFSC2024-0092

      摘要 (372) HTML (750) PDF 26.77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应用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可行性, 利用 80 mg/L 的六水氯化锶对约 9 日龄的草鱼仔鱼进行 2 d 浸泡标记。浸泡完成后, 在恢复饲养的过程中对鱼体进行定期取样, 利用 X 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前处理后的 3 类耳石样本进行面分布和线分析检测, 以探讨锶元素对草鱼仔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 同时根据耳石日轮计数来探究草鱼 3 类耳石第一日轮的确切形成时间及锶标记时滞。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 80 mg/L 的 SrCl2·6H2O 水溶液浸泡标记 2 d 能够在草鱼仔鱼耳石上形成锶标记峰值。 微耳石和矢耳石的锶标记峰值大于星耳石, 随着恢复饲养时间的增加, 锶标记高峰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在 3 类耳石 Sr 值或 Sr/Ca 比值未出现上升的阶段, 微耳石和矢耳石的 Sr 值和 Sr/Ca 比值检测值也均大于星耳石。面分布检测结果与线分析保持一致, 3 类耳石标记区域显示出明显的红色, 未标记的低锶耳石区域显示为蓝色。此外, 本研究通过对锶标记特征及耳石的生长日轮数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草鱼仔鱼的 3 类耳石中, 星耳石的形成时间晚于微耳石和矢耳石, 在草鱼仔鱼孵化第 12 天时才形成第 1 日轮, 而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 1 日轮形成于草鱼仔鱼孵化后第 2 天。微耳石和矢耳石锶标记开始形成与浸泡开始, 及锶标记消失与浸泡结束分别存在 1 d 的时间差, 在星耳石上观察到锶标记出现在耳石核心处, 锶标记信号的消失与浸泡结束存在 1 d 的时间差。从实验鱼存活及行为来看, 本研究设计的 Sr 剂量范围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到由于不同耳石对锶元素的吸收程度造成的标记检测效果, 和耳石自身形态结构差异及取样的难易程度, 推荐微耳石可作为观测草鱼仔鱼 Sr 标记最适合的耳石样本, 本研究结果可为草鱼及其他鲤科鱼类的增殖放流标记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2024, 31(6):652-661. DOI: 10.12264/JFSC2023-0357

      摘要 (295) HTML (678) PDF 9.28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的营养强化作用, 通过 60 d 的饲养实验, 评估了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分别在饲料中添加 0%、10%和 20%南极磷虾粉作为 3 个实验组, 并以投喂缢蛏作为对照组, 每组设 3 个平行。分析各组雌蟹肝胰腺重量(HW)、性腺重量(GW)、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的变化特征。营养强化结束后开展了亲蟹的繁殖实验研究, 每组设 3 个重复, 每缸中放 5 只雄蟹和 10 只雌蟹, 比较各组中雌蟹的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等繁殖性能, 分析胚胎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1) 营养强化后, 各饵料组中雌蟹的肝胰腺重量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低于强化前 (P<0.05), 性腺重量和性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强化前(P<0.05), 其中以 20%组最高。(2) 雌蟹的产卵量和生殖力均以 20%组中最高, 但各组间生殖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3) 各实验组胚胎卵径、卵重、水分、粗蛋白、总蛋白和粗脂肪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0%组中磷脂(PL)含量最高, 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10%组中甘油三酯(TG) 含量最高, 平均为(1449.73±101.38) μg/g, 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组和对照组胚胎中胆固醇含量(CHOL) 均显著高于 10%组和 20%组(P<0.05)。(4) 0%组中 C20∶2 和 C20∶4n6 含量最高, 且显著高于 10%组(P<0.05), 但 SFA、MUFA 和 PUFA 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 10%~20%南极磷虾粉能促进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性腺发育, 其中 20%南极磷虾粉能显著提高繁殖性能和改善胚胎质量。

    • 稀有白甲鱼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

      2024, 31(6):662-673. DOI: 10.12264/JFSC2024-0037

      摘要 (426) HTML (892) PDF 20.88 M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稀有白甲鱼(Onychostoma rara)的人工繁殖, 丰富稀有白甲鱼胚胎发育的生物学资料,2016—2019 年从怀化市沅江水系捕捞野生稀有白甲鱼 12 批次, 放入网箱中进行驯化养殖, 获得性腺发育成熟的稀有白甲鱼亲本, 2019 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繁育苗种 8500 尾; 2023 年, 子一代苗种性腺发育成熟, 获得全人工繁殖成功, 繁殖苗种 20.2 万尾。雌鱼适宜催产药物组合和剂量为: LHRH-A2 12 μg/kg+HCG 700 IU/kg+PG 1.5 mg/kg, 分两次注射, 雄鱼剂量减半。采用干法受精, 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受精卵的时序及发育特征。稀有白甲鱼受精卵颜色为黄色, 沉性卵, 具有微黏性, 受精 30 min 后黏性消失, 卵径为(2.21±0.06) mm, 吸水膨胀后卵径为(2.88±0.07) mm。水温为 19.5~25.5 ℃时, 稀有白甲鱼胚胎孵化时长约为 45.5 h, 孵化累积积温为 1024.39 h·℃。初孵鱼苗呈淡黄色,全身无其他色素, 孵化后第 2 天, 眼球黑色素沉着, 心脏及腹部红色血管清晰可见。当孵化温度降低, 胚胎出膜的时间延长, 出膜前期眼球色素明显, 心脏及腹部可见红色血液流动, 表现出更完善的发育状态。本研究首次实现了稀有白甲鱼的人工繁殖, 并对其胚胎发育的时序及发育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 为稀有白甲鱼野生种群恢复及规模化产业开发提供了苗种, 也为我国土著鱼类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 温度对中国鲎幼体蜕壳及成活的影响

      2024, 31(6):674-683. DOI: 10.12264/JFSC2024-0041

      摘要 (507) HTML (786) PDF 9.33 M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温度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体培育效果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自行设计的中国鲎幼体培育系统, 比较了仔鲎和稚鲎在 4 种水温(25、28、31 和 34 ℃)条件下的蜕壳率、蜕壳时间和死亡率。结果表明, 经过 120 d 的培育, 仔稚鲎的总存活率在各温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但较高培育温度能显著促进仔稚鲎蜕壳。实验结束时, 34 ℃组多数幼体为 4 龄稚鲎, 部分已进入 5 龄; 31 ℃组多数为 4 龄稚鲎; 28 ℃组多数为 3 龄稚鲎, 部分进入 4 龄; 25 ℃组多数为 2 龄稚鲎, 仅少数个体进入 3 龄。在实验期间内, 1 龄仔鲎的死亡率为 6.00%~19.33%, 其中 25 ℃温度组 1 龄仔鲎的死亡率显著高于 31 ℃和 34 ℃温度组(P<0.05), 其余温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2~4 龄稚鲎的死亡率在不同温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 龄仔鲎最早蜕壳时间在不同温度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水温越高, 开始出现蜕壳的时间越早。根据各龄幼体蜕壳的加权平均时间和最早蜕壳时间推测, 在 25~34 ℃条件下, 2~4 龄幼体各龄期发育所需时间介于 27~43 d。1 龄期的发育时间受温度的影响显著大于 2 龄以上幼体。综合分析,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水温升高能有效促进中国鲎仔鲎和稚鲎蜕壳, 31 ℃和 34 ℃均能获得很好的培育效果。结果提示, 在室内大规模培育大规格稚鲎是可行的, 鲎卵孵出 1 龄仔鲎后, 应及时采用较高温度进行培育, 使其能尽快发育蜕壳进入 2 龄, 避免低温导致仔鲎进入滞育状态。

    • 额尔齐斯河黑鲫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特征

      2024, 31(6):684-692. DOI: 10.12264/JFSC2024-0024

      摘要 (222) HTML (660) PDF 63.78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的胚胎及仔鱼发育规律, 填补人工繁育空白, 丰富其繁殖生物学数据, 本研究在额尔齐斯河水域收集黑鲫亲本, 通过人工催产受精的方式获得受精卵, 对其早期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黑鲫胚胎在(19.89±0.64) ℃温度条件下, 历经 110 h 35 min 孵化出膜, 共需要积温 2274.54 h· ℃ ;黑鲫胚胎从受精卵开始, 受精后 50 min 胚盘隆起, 6 h 40 min 发育至囊胚, 17 h 20 min 发育至原肠胚, 26 h 20 min 发育至神经, 37 h 20 min 出现肌节, 70 h 35 min 出现心跳, 110 h 35 min 孵化出膜, 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共 7 个阶段(26 个时期); 孵出 1 d 的鱼苗全长(4.45±0.12) mm, 卵黄囊饱满, 静卧于水底, 2 d 后鱼苗全长(5.13±0.18) mm, 色素沉淀增加, 出现短暂游动, 3 d 后鱼苗全长(5.69± 0.17) mm, 对外界刺激敏感, 卵黄囊吸收完毕, 臀鳍和尾鳍清晰可见。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额尔齐斯河黑鲫在人工催产条件下的早期发育的时序及特征, 将为进一步实现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参考。

    • 七连屿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2024, 31(6):693-703. DOI: 10.12264/JFSC2024-0064

      摘要 (275) HTML (718) PDF 15.09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 2018—2021 年七连屿海域 4 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提供参考。结果显示, 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 5 门 111 属 341 种, 种类组成以硅藻(69.21%)和甲藻(23.75%)为主。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2.34~2841.16)×103 cells/m3 , 2018 秋季平均值最高(797.47× 103 ) cells/m3 , 2018 年夏季(675.40×103 ) cells/m3 次之, 2020 年夏季最低(91.39×103 ) cells/m3 。浮游植物丰度主要由硅藻(48.67%)和蓝藻(47.22%)组成。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RDA 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七连屿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主要为透明度、水深、氨氮、 DIN 和氮磷比, 不同时期主导因子存在差异。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由氮转为磷; 多样性降低可能与该海域氮含量猛增致氮磷比失衡有关, 因此应减少含氮污水的排放, 加强该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 浙江近海底栖贝类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2024, 31(6):704-717. DOI: 10.12264/JFSC2024-0072

      摘要 (247) HTML (688) PDF 19.67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浙江近海贝类的生态位特征及其种间关系, 根据 2020 年 8 月—2021 年 4 月在浙江近海开展的 4 个季度底栖贝类生物量与海洋环境调查数据, 对贝类生态位、种间联结性, 以及环境因子对贝类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采集贝类共 41 种, 其中主要贝类共 16 种, 分为 3 个生态类群, 生态位宽度为 1.1~3.7, 平均生态位宽度为 2.4, 其中习见蛙螺(Bursa rana)生态位宽度最大(3.7), 双沟鬘螺(Phalium bisulcatum)生态位宽度最低(1.1)。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为 0~0.66, 其中长尾纺锤螺(Fusinus longicaudus)与管角螺(Hemifusus tuba)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66), 58 对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为 0, 贝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主要贝类种间总体呈现不显著正关联 (VR>1), 89.7%种对的联结性不显著(P>0.05), 表明该海域主要贝类种对间对资源的整体竞争较小, 而棒锥螺 (Turritella terebra bacillum)与扁玉螺(Glossaulax didyma)、带鹑螺(Tonna olearium)、习见蛙螺等部分种类也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不同季节贝类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环境因子略有不同, 但栖息水深与盐度(0.2≤r<0.4, P<0.01)是影响近海贝类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近海贝类生态稳定性评估和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荧光染色法的菲律宾帘蛤中微塑料的高效分离研究

      2024, 31(6):718-730. DOI: 10.12264/JFSC2024-0005

      摘要 (319) HTML (1023) PDF 17.99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基于荧光染色技术的贝类中微塑料的高效分离前处理方案, 以菲律宾帘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作为研究对象, 在 10%氢氧化钾(KOH)和蛋白酶 K 两种消解体系下, 考察消解效率、堵膜率和微塑料回收率及红外光谱变化情况, 确定最佳消解条件并做优化。优化方案结合尼罗红荧光染色, 并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疑似荧光颗粒进行验证, 确定方案的适用性。实验表明: 优化后的 KOH 消解方案, 消解效率提高到(99.80±0.06)%, 堵膜率降至(95.78±6.51)%, 3~5 mm 粒径塑料标准品的回收率为(97.92±3.61)%, 400~600 μm 粒径塑料标准品的回收率为(89.58±4.14)%。经优化的蛋白酶 K 消解方案, 消解效率提升至(99.97±0.02)%, 堵膜率降为(94.37±9.85)%, 两种粒径的塑料标准品回收率分别为(97.92±3.61)%和(87.08±2.69)%。使用尼罗红溶液染色有效地提高了目视显微观察筛选效率。实验发现蛋白酶 K 优化组出现众多假阳性荧光亮点, 影响显微拉曼测定, 而 KOH 优化组未出现类似的情况。样品共检出 0.99 个/g(湿重)微塑料, 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纤维状, 长度为(971.23±22.01) μm]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 颗粒, 粒径为 (26.88±1.69) μm]。最终采用以 10% KOH 为消解溶液, 超声 10 min 后, 在 50 , 150 r ℃ /min 的水浴中消解 4 h, 经 5% 稀盐酸溶液调节 pH 为优化前处理方案, 结合尼罗红荧光染色观察和共聚焦显微拉曼定性, 本方案简单、经济且高效, 可适用于双壳贝类中微塑料的检测分析。

    • 沙蚕中弧菌种类、载量及杀菌药物作用效果

      2024, 31(6):731-743. DOI: 10.12264/JFSC2024-0089

      摘要 (488) HTML (990) PDF 10.92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清饵料沙蚕中弧菌病原携带情况, 建立有效病原消除技术, 本研究调查了我国沿海 10 个区域养殖及野生沙蚕中弧菌病原种类及载量, 用柠檬酸、聚维酮碘、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苹果酸、甲酸、二甲酸钾、丙酸及弧菌净(含柠檬酸与酸性硫酸钙商用产品)为杀菌药物, 测试了其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体外杀菌效果; 以最低体外杀菌浓度的柠檬酸、聚维酮碘及弧菌净杀菌药物浸泡沙蚕, 测试了其对蚕体内弧菌的消除效果, 并研究了其对沙蚕的安全浓度, 同时分析了 3 种药物浸泡沙蚕 3 h 后, 沙蚕体内蛋白、脂肪、胆固醇及维生素 E 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样品沙蚕中携带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及嗜芳香环弧菌(V. cyclitrophicus), 检出率分别为 86.7%、20.0%、13.3%、13.3%及 6.7%。样品中弧菌载量最高达到 7.0×104 cfu/g, 最低载量为 2.0×103 cfu/g。9 种药物体外最低杀菌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聚维酮碘 (10.0×10−3 g/L)、甲酸(0.5 g/L)、弧菌净(1.0 g/L)、柠檬酸/苹果酸/丙酸(1.2 g/L)、二甲酸钾(1.6 g/L)、脱氢乙酸钠 (12.0 g/L), 山梨酸钾(30.0 g/L)。用柠檬酸、聚维酮碘及弧菌净最低有效浓度溶液浸泡沙蚕 0.5 h 与 3 h, 体内弧菌杀菌率分别为 96.2%、66.4%、99.9%与 97.7%、98.0%、100.0%。3 种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分别为 48.9×10−3 g/L、 120.3×10−3 g/L、963.0×10−3 g/L。经过 3 种消毒剂处理后, 沙蚕体内的蛋白、脂肪、胆固醇及维生素 E 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果提示, 沙蚕作为生物饵料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 有机酸类药物浸泡处理能够降低病原菌载量, 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疾病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