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1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4, 31(9).

      摘要 (102) HTML (0) PDF 44.77 M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4, 31(9).

      摘要 (71) HTML (0) PDF 191.43 K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黄河渔业资源与生态专题
    • 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2024, 31(9):1001-1014. DOI: 10.12264/JFSC2024-0134

      摘要 (406) HTML (518) PDF 966.44 K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现状及历史变化, 于2023年5月、9月和12月对龙羊峡水库及附近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调查, 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采样需求与环境特征共设有5个鱼类群落采样点, 分别为龙羊峡水库的那黑鲁、吾雷村和龙羊峡镇3个点位, 黄河干流的曲什安镇和吾托2个点位。结果显示, 2023年的调查共采集到19种鱼类, 隶属于4目6科15属, 鲤科(Cyprinidae)鱼类种类数最多, 占比52.63%; 龙羊峡水库的优势种鱼类为鲫(Carassius auratus)、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 scleroptera)、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和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黄河干流的优势种鱼类为花斑裸鲤 (Gymnocypris eckloni)、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物种多样性指数5月较高, 9月和12月较低。ABC曲线分析显示, W值大于0, 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在丰度优势度曲线的上方, 表明龙羊峡水库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与1981年和2005—2007年的数据比较分析显示, 龙羊峡水库蓄水以来, 土著鱼类减少2种, 外来鱼类增加10种, 目前龙羊峡水库以喜静缓水、杂食性、中下层、定居性、产黏性卵、 下位口的鱼类为主。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显示龙羊峡水库土著鱼类主要以中下层(R=0.556)、下位口(R=0.889)等为主, 为广适性的外来鱼类提供了生态位空缺。2023年龙羊峡水库鱼类组成与1981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33 (中等不相似), 与2005—2007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50 (中等相似), 说明龙羊峡水库蓄水(1987年)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分析确认水库蓄水、外来鱼类引进是导致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黄河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2024, 31(9):1015-1026. DOI: 10.12264/JFSC2024-0140

      摘要 (251) HTML (362) PDF 1.11 M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黄河源区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于2023 年春季(4—5 月)和夏季(8—9月), 对黄河河源区干流和支流(曲麻莱-兴海, 河段约1200 km)进行了2 次调查, 共采集了33 个站点水样。鉴定出浮游植物7 门235 种(属), 平均密度182.75×104 cells/L, 平均生物量55.35×10−3 mg/L, 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类群, 种类数占比72.31%。从时间上, 物种组成和丰度存在季节差异, 浮游植物物种数、平均密度春季均高于夏季, 平均生物量春季低于夏季, 但差异均不显著; 从空间上, 浮游植物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干流均高于支流, 浮游植物物种数下游最高, 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中游最高, 但差异不显著。黄河源区浮游植物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H')、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2.87±0.66、6.65±0.94 和0.77±0.17, 春季均低于夏季, 且季节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优势度Y≥0.02 的优势种共9 种, 主要为硅藻门藻类, 春、夏两季均为优势种的藻类包括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二头脆杆藻(Fragilaria bicep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念珠状等片藻(Diatoma moniliforme)、胀大桥弯藻(Cymbella turgidula)。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黄河源区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 在春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主要影响因素有海拔(ASL)、河宽(RW)、流速(FV)等因素, 而夏季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悬浮物(SS)、透明度(SD)等因素。本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 黄河河南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024, 31(9):1027-1041. DOI: 10.12264/JFSC2024-0143

      摘要 (237) HTML (453) PDF 1.65 M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黄河河南段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于2023 年5 月、2023 年10 月和2024 年2 月对黄河河南段15 个点位进行了3 次浮游生物采样, 并对样品中的浮游生物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从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5 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15 个点位共检出浮游植物8 门134 种(属),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 蓝藻门次之; 浮游动物共检出4 大类66 种(属), 其中轮虫种类最多, 原生动物次之。浮游植物的丰度值变化范围为6.02×104~11.71×106 cells/L, 均值为10.92×105 cells/L, 生物量为0.06~5.83 mg/L, 均值为0.66 mg/L; 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3~2180 ind/L, 均值为164.03 ind/L, 生物量为0.001~3.363 mg/L, 均值为0.33 mg/L。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密度5 月与10 月有显著差异(P<0.05), 与2 月差异不显著(P>0.05), 浮游动物密度5 月与10 月、2 月有显著差异(P<0.05)。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5 月与10 月、2 月有显著差异(P<0.05)。小球藻属(Chlorella)、绿球藻属(Chlorocaccam)、纤维藻属(Ankistrodesmus)、衣藻属(Chlamydomonas)、卵囊藻属(Oocysti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小环藻属(Cyclotella)、脆杆藻属(Fragilaria)为浮游植物不同时期的共同优势种;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盖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girodi)、象鼻溞属(Bosmina)、秀体溞属(Diaphanosoma)、溞属(Daphnia)、猛水蚤属(Harpacticoida)、桡足类无节幼体为浮游动物不同时期的共同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 指数变化范围为0.66~4.38, 均值为2.70; 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32~4.68, 均值为2.70; Pielou 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16~0.97, 均值为0.63。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50~3.02, 均值为1.70; 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32~2.33, 均值为1.14; Pielou 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39~1, 均值为0.84。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 黄河河南段近期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

    • 黄河上游支流白河、黑河鱼类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

      2024, 31(9):1042-1053. DOI: 10.12264/JFSC2024-0148

      摘要 (269) HTML (619) PDF 845.78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河和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支流, 其独特的环境及气候条件, 为黄河上游特有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生境。为了解白河和黑河的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本研究结合历史资料, 于2022年冬季(11月)、2023年春季(4月)、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白河和黑河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1种2936尾, 隶属于1目2科8属; 其中, 黄河上游特有鱼类有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骨唇黄河鱼(Chuanchia labiosa)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4种,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鱼类有骨唇黄河鱼、拟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4种, 四川省级重点保护鱼类黄河高原鳅(Triplophysa papptnhtimi) 1种, 外来物种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 2种,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36.36%、36.36%、9.09%和18.18%。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花斑裸鲤和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 scleroptera)为白河优势种; 花斑裸鲤和厚唇裸重唇鱼为黑河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764~2.364、1.364~1.798和0.7854~0.8747。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白河、黑河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以大个体的鱼类为优势种, 群落受到外界扰动程度小。Cluster和NMDS分析显示, 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 白河、黑河鱼类群落均分为3组, 表明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分布存在差异。与历史资料相比, 白河和黑河鱼类呈现种类减少、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其分别占历史总种类数的72.73%、66.67%; 但黄河上游特有和保护鱼类占比很高, 达到54.55%, 且为典型的青藏(中亚)高原鱼类区系。本研究提供了四川境内黄河水系主要支流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 同时为该段黄河上游鱼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2024, 31(9):1054-1068. DOI: 10.12264/JFSC2024-0149

      摘要 (269) HTML (340) PDF 4.10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 分别于2022年8月(夏季)、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2月(冬季)及2023年5月(春季)大潮汛期间, 对黄河三角洲8条固定断面的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贝类22种, 物种数量、密度、优势种及优势度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夏季贝类物种数量最多(16种), 栖息密度最高(1203.96 ind/m2), 优势种有托氏䗉螺(Umbonium thomasi)、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等, 其中光滑河蓝蛤在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 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 各季节维持断面间非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4种均为光滑河篮蛤、托氏䗉螺、四角蛤蜊和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研究表明,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量在夏季最大, 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春季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野生贝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 鄂陵湖近岸花斑裸鲤的食物组成及随其生长的摄食变化

      2024, 31(9):1069-1078. DOI: 10.12264/JFSC2024-0172

      摘要 (180) HTML (321) PDF 776.65 K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黄河源头鄂陵湖的土著鱼种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的食物组成, 本研究采用镜检分析法和DNA宏条形码技术对2023年6月采集自鄂陵湖的花斑裸鲤的摄食强度、食物组成、摄食习性及其随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镜检分析鉴定出22尾花斑裸鲤摄食的7个类群, 26种饵料生物。同时, 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检测出饵料生物12门43属。研究发现, 花斑裸鲤的食物种类及多样性指数随花斑裸鲤规格的增加而呈现显著变化。大规格花斑裸鲤肠含物中饵料生物多样性高于中等规格花斑裸鲤高于小规格花斑裸鲤, 其优势饵料生物为刺胞动物。本研究结合镜检分析法和DNA 宏条形码技术, 增强了描述花斑裸鲤食性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为花斑裸鲤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资料。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花斑裸鲤在自然环境中的食物来源和摄食策略, 也为开展花斑裸鲤人工养殖、营养需求评估、饵料投喂及繁育特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 >研究论文
    • 高脂饲料对斑马鱼脂代谢及KLF15-TWIST2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2024, 31(9):1079-1089. DOI: 10.12264/JFSC2024-0125

      摘要 (221) HTML (364) PDF 871.41 K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KLF15-TWIST2信号通路在斑马鱼(Danio rerio)脂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了高脂饲料对斑马鱼生理指标、组织形态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并探讨了脂代谢相关基因及KLF15-TWIST2信号通路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 斑马鱼摄入高脂饲料引起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上升(P<0.01), 且体内出现大量脂滴;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01)。此外, 摄入高脂饲料显著增加了KLF15基因的表达水平(P<0.001), 而TWIST2表达显著降低(P<0.05); 脂肪合成相关基因SREBPFASNACC1DGAT2CEBPα表达显著升高(P<0.05), 脂肪分解基因ATGL显著降低(P<0.05), 而脂肪酸氧化基因PPARαCPT1LPLLXPα则表现出显著升高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KLF15-TWIST2信号通路与SREBPFASNACC1ATGLDGAT2CEBPαPPARαLPL等基因的表达都具有相关性。综上所述, 高脂饲料能够引起斑马鱼体内过量脂质蓄积并导致脂代谢紊乱, 推测KLF15-TWIST2信号通路可能对脂代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两种加工方式的海马齿饵料对皱纹盘鲍生产性能、肌肉营养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2024, 31(9):1090-1104. DOI: 10.12264/JFSC2024-0100

      摘要 (234) HTML (338) PDF 1.03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生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营养丰富, 具有开发为鲍新型饵料的潜力。为评估海马齿作为鲍饵料的价值, 本研究分析了漂烫海马齿、盐渍海马齿的营养成分, 并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对照, 使用单一的漂烫海马齿与盐渍海马齿分别饲喂相同规格[壳长(5.161±0.315) cm, 体重(16.90±3.07) g]的皱纹盘鲍(<em>Haliotis discus hannai</em>)。每4 d投喂1次,每次足量投喂饵料, 确保饵料充足并有残饵产生, 养殖周期为80 d。研究结果表明: (1) 漂烫海马齿与盐渍海马齿的水分、能量、干基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的含量分别是(89.08±0.01)%、(103.44±0.15) kJ/100 g、(12.49±0.28)%、(2.93±0.06)%、(20.34±0.28)%、(29.10±0.08)%与(59.37± 0.04)%、(139.38±0.79) kJ/100 g、(4.16±0.08)%、(1.25±0.01)%、(5.74±0.18)%、(72.80±0.05)%, 两种海马齿饵料均含有18种氨基酸, 氨基酸种类齐全, 与皱纹盘鲍肌肉在11种重要氨基酸模式上比较接近。(2) 与龙须菜相比,两种海马齿饵料对皱纹盘鲍摄食率(FI)和饵料系数(FCR)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 盐渍海马齿的FI与FCR均最高, 龙须菜的FI与FCR均最低; 两种海马齿饵料对皱纹盘鲍的存活率(SR)、平均壳长日生长量(DGL)、平均体重日增加量(DGW)、壳长特定生长率(SGRL)、特定生长率(SGRW)、肥满度(CF)、出肉率(MY)的影响不显著(P˃0.05)。(3) 与龙须菜相比,两种海马齿饵料显著降低了皱纹盘鲍肌肉的水分、胶原蛋白与氨基酸总量(P<0.05), 显著提高了皱纹盘鲍肌肉的灰分含量(P<0.05); 两种海马齿饵料对皱纹盘鲍肌肉的粗脂肪含量、EAA/TAA、第一限制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 使用海马齿饵料能够增加皱纹盘鲍肌肉中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4) 与龙须菜相比,两种海马齿饵料对皱纹盘鲍肌肉组织的弹性和回复力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 漂烫海马齿显著降低了肌肉组织的硬度和咀嚼性(P<0.05), 盐渍海马齿显著提高了肌肉组织的硬度(P<0.05)。综上所述, 两种海马齿饵料在80 d内都可以替代龙须菜作为皱纹盘鲍的饵料, 两种海马齿饵料饲喂的皱纹盘鲍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 盐渍马齿有助于改善皱纹盘鲍的肌肉质地。

    •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长江口刀鲚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024, 31(9):1105-1115. DOI: 10.12264/JFSC2024-0109

      摘要 (198) HTML (301) PDF 2.55 M (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随食物组成变化的特征,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个不同体长组(L1: ≤140 mm, L2: 141~200 mm, L3: ≥201 mm)的长江口刀鲚肠道样品进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胃含物分析表明不同体长组刀鲚均以桡足类和线虫类为主要饵料类群, 根据聚类结果发现L1单独聚为一类, L2和L3聚为一类。肠道样本共鉴定出微生物726个属, 378个科, 隶属于30个门, 在门分类水平上, 刀鲚不同组间的优势菌群相似, 均主要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构成, 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仅存在于L3组肠道中; 在属分类水平上, 红球菌属(Rhodococcus)是不同体长组刀鲚肠道中的共有优势菌属, 在L1组中丰度最高(82.0%), L3组最低(27.0%), 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在3组间均有一定的占比。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刀鲚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利用Bray-Curtis距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组间肠道微生物聚类结果与胃含物分析的聚类结果一致, 即L1单独聚为一类, L2和L3聚为一类, 说明食物组成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密切相关; PCoA分析表明, L1与另外两组样本明显分离, L2和L3样本聚在一起, 说明组间肠道菌群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了刀鲚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和生活环境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密切相关, 为刀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增殖速度的东海原甲藻细胞周期及转录组比较分析

      2024, 31(9):1116-1128. DOI: 10.12264/JFSC2024-0150

      摘要 (256) HTML (343) PDF 1.29 M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增殖速度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特点以及内在调控机理, 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比较了两种不同增殖速度的东海原甲藻细胞周期时相差异, 并利用RNA-seq技术对两组细胞转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相比增殖速度较快的实验组, 增殖速度较慢的实验组S期更短, 且部分细胞阻滞在G2/M期。因此, S期的持续时间和G2/M期转换是否被阻滞可以决定东海原甲藻的增殖速率。两组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程度最大且富集最显著的GO分类均与微管和细胞骨架有关, 暗示两实验组细胞周期进程的差异由细胞中的微管动态变化不同造成。注释到49个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74个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编码基因和26个细胞分裂周期蛋白编码基因。其中, 1个CYCB和2个CDK1基因与调节东海原甲藻G2/M期阻滞有关, 1个CYCA、1个CYCU、4个CDK2和1个Cdc48基因与藻细胞S期进程调控有关。

    • eDNA技术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监测上的应用

      2024, 31(9):1129-1139. DOI: 10.12264/JFSC2024-0170

      摘要 (194) HTML (338) PDF 758.02 K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运用eDNA技术监测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苗(大眼幼体阶段)的资源量, 有助于揭示中华绒螯蟹蟹苗在长江口种群资源量的动态变化, 监测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状况。通过建立室内定量曲线, 及对长江口水域eDNA样品的采集, 并结合了蟹苗的资源调查数据, 阐述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的分布。结果显示, 72 h内4个浓度实验组蟹苗的室内定量曲线, 幂函数拟合程度最高。去除蟹苗后, 水体中eDNA浓度与时间为负相关, 幂函数更符合eDNA降解与时间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调查北八滧水域监测的蟹苗密度平均值为(23.03±55.10)个/m3, eDNA浓度为(9145.86±31147.36) copies/mL。蟹苗密度与标准化处理后的eDNA浓度间极显著性相关, 幂函数方程拟合程度最高。团结沙水域浮游生物网监测的蟹苗密度为(0.38±0.99)个/m3, eDNA浓度为(29808.3±95359.04) copies/mL。团结沙水域蟹苗密度与eDNA浓度之间具有时滞效应, 蟹苗密度变化早于eDNA浓度, 时滞时间为5 d。时滞后的蟹苗密度与标准化后的eDNA浓度具有相关性, 最佳拟合方程为线性方程。研究表明目前利用eDNA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的方法仅适用于离蟹苗发生较近的水域。


2024年第31卷第9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