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5, 32(1).

      摘要 (87) HTML (0) PDF 44.74 M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5, 32(1).

      摘要 (52) HTML (0) PDF 241.05 K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概述

      2025, 32(1):1-13. DOI: 10.12264/JFSC2024-0289

      摘要 (188) HTML (377) PDF 532.02 K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EBFM 的实现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 以及合适的模型方法来评估和预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变化。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而来, 旨在探究渔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干预的响应, 并逐渐成为生态系统信息综合、集成和预测的主要工具。近20年来, 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迅速发展, 但由于其种类繁多, 在模型的选择、构建和应用中存在诸多困难。本研究梳理了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脉络, 简要介绍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代表性模型。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微观过程与宏观现象之间构建了桥梁, 也为解析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工具。未来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根据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技术基础和数据资源进行调整和完善, 为EBFM的实践提供助力。

    • 低盐条件下脊尾白虾养殖群体不同世代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2025, 32(1):14-23. DOI: 10.12264/JFSC2024-0227

      摘要 (148) HTML (215) PDF 1.17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低盐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养殖群体连续世代间的遗传变异,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脊尾白虾2021—2023年间4个连续世代GP2~GP5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实验结果显示, 对1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 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 片段长度在138~296 bp之间, 10个位点表现为中高度多态。GP2~GP5养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04、0.555、0.499和 0.416, 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64、0.546、0.554 和 0.550,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 0.518、0.483、0.489 和 0.490。GP2~GP5 相邻世代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逐渐加剧, 表现为弱分化, 相邻世代之间基因交流较为充分(Nm=11.32~14.62), 但逐渐降低; 聚类分析显示4个世代养殖群体间遗传组成具有差异, Structure Selector分析最佳K值为2。脊尾白虾不同世代的有效群体大小(Ne)为3.1~37.1, 群体内部存在近交现象(Fis=0.061~0.212)。研究结果表明, 低盐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第2代到第5代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处于中等水平, 尚具有良好的选育潜力, 但在今后的选育过程中仍需注意防止有效群体大小较低的问题, 避免群体内近亲交配而导致优良性状丢失。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脊尾白虾耐低盐新品种人工选育计划提供了遗传数据。

    • 人工繁育红九棘鲈性腺发育规律与特征

      2025, 32(1):24-34. DOI: 10.12264/JFSC2024-0299

      摘要 (144) HTML (219) PDF 3.94 M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人工繁育条件下红九棘鲈(Cephalopholis sonnerati)早期性腺发育、分化规律及其繁育特性, 本研究通过解剖和组织学技术, 追踪观察了30~380日龄红九棘鲈的性腺。研究结果表明, 红九棘鲈为典型的雌雄同体、雌性先熟鱼种, 其卵巢异步成熟, 多次产卵。卵母细胞可分为6个时相, 根据不同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可将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早期性腺发育在45日龄开始出现原始卵巢腔, 150日龄卵原细胞开始大量增殖, 270日龄为II期卵巢, 310日龄为III期卵巢, 380日龄为IV期卵巢。人工繁育条件下红九棘鲈在380日龄未初次性成熟就可以开始性逆转。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人工繁育红九棘鲈性腺发育规律和分化特征, 为红九棘鲈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良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

    • 适量限饲对红鳍东方鲀残食的影响

      2025, 32(1):35-47. DOI: 10.12264/JFSC2024-0230

      摘要 (150) HTML (242) PDF 875.95 K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探讨适量限饲下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生长、存活、体表牙印、应激反应及5-羟色胺(5-HT) 和多巴胺代谢, 旨在探究适量限饲对红鳍东方鲀残食的影响。挑选健康无伤痕的红鳍东方鲀幼鱼(18.61±0.05) g, 设置饱食投喂为100%组(FH), 在此基础上, 分别减少投喂量至FH组的85% (FM)和70% (FL), 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 共9个养殖桶, 每桶30尾, 养殖周期56 d。结果显示, 饱食投喂的FH组存活和死亡鱼均存在牙印, 但数量显著低于限饲投喂的FL和FM组。相比FH组, 适量限饲的FL和FM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 但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FH相比, FL和FM组肝糖原和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增加。5-HT通路中, FL 组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显著降低, tat1、maob htr7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M、FH组; 此外, FL组tph1a、 tph2vmat2 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M组。与FH组相比, FM组tph2显著下调, ddc显著上调。多巴胺代谢相关基因中, FM组th、drd1a、drd5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H组。综上所述, 限饲是导致未剪牙红鳍东方鲀残食的关键因素, 但即使每天4次饱食投喂, 也能观察到未剪牙红鳍东方鲀的残食行为。结论认为, 适度限饲可能抑制红鳍东方鲀脑中的多巴胺通路, 进而导致残食行为加剧和存活率降低; 红鳍东方鲀也会通过增加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及增强5-HT的代谢应对限饲引起的残食应激。

    • 大黄鱼网箱养殖重金属废物排放的定量评价

      2025, 32(1):48-59. DOI: 10.12264/JFSC2024-0248

      摘要 (149) HTML (202) PDF 771.86 K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量评价海水鱼类养殖的重金属废物排放量可为完善产业规划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析了从6 个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网箱养殖实验中采集的48个配合饲料和144个全鱼样品的铁(Fe)、铜(Cu)、锰(Mn)、 铬(Cr)、镉(Cd)和铅(Pb)含量, 首次利用改进的营养学模型计算了大黄鱼重金属贮积效率和养殖废物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 饲料重金属含量Mn (709.284 mg/kg)>Fe (175.154 mg/kg)>Cu (34.215 mg/kg)>Pb (7.339 mg/kg)>Cr (0.688 mg/kg)>Cd (0.413 mg/kg); 大黄鱼体内重金属含量Fe (10.187 mg/kg)>Mn (2.392 mg/kg)>Cu (0.581 mg/kg)>Cr (0.464 mg/kg)>Cd (0.014 mg/kg)>Pb (0.013 mg/kg); 大黄鱼重金属贮积效率 Fe (6.36%)>Cr (5.71%)>Cd (4.58%)>Pb (2.90%)> Cu (1.75%)>Mn (0.35%); 养殖重金属废物排放量 Mn [0.9764 g/(kg 鱼产量)]>Fe [0.1990 g/(kg鱼产量)]> Cu [0.0422 g/(kg鱼产量)]>Cr [0.0081 g/(kg鱼产量)]>Pb [0.0007 g/(kg鱼产量)]>Cd [0.0004 g/ (kg 鱼产量)]。大黄鱼重金属含量同时受饲料重金属含量和重金属贮积效率影响, 其中全鱼Fe和Cr含量受重金属贮积效率影响较大, 全鱼Mn、Cu、Pb和Cd含量受饲料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大黄鱼养殖Fe、Cu、Mn废物排放量与养殖N和P废物排放量均显著正相关, 表明养殖废物排放的Fe、Cu、Mn量与N和P排放量同步增加。鉴于 N、P和Fe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限制性营养盐, 本研究初步推测大黄鱼离岸养殖可通过排放N、P和Fe增加海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进而提高初级生产力。

    •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夏、秋季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2025, 32(1):60-73. DOI: 10.12264/JFSC2024-0204

      摘要 (165) HTML (222) PDF 1.24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采用环境 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于 2023 年夏季和秋季对6 个刺参养殖池塘进行检测。调查结果表明, 夏季共检出浮游植物 8 门 103 属 162 种, 秋季共检测到 8 门 248 属 465 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相对丰度均以甲藻门 (Dinoflagella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较高。优势种存在季节演替现象, 共鉴定优势种 41 种, 且主要出现在甲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夏季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秋季, 而丰富度指数则高于秋季。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 调查期间刺参养殖池塘处于轻中度污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硅藻门的相对丰度与硝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甲藻门的相对丰度与磷酸盐浓度正相关, 绿藻门的相对丰度与总磷、硝酸盐、氨氮等的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刺参养殖环境调控提供科学基础。

    • 深海散射层在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2025, 32(1):74-82. DOI: 10.12264/JFSC2024-0235

      摘要 (147) HTML (214) PDF 1.61 M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栖息地与该海域深海散射层分布之间的关系, 基于 2011—2020 年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产量数据、声学调查数据, 并选取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等2个环境因子, 采用GAM 模型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对比分析了深海散射层与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GAM结果表明, 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3个因子组合的偏差解释率最高, 为42.60%。不同因子组合的HSI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表明, 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的高适宜区域(HSI>0.6)基本分布在20°S~35°S之间。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2个因子组合的高HSI等级(HSI>0.6)与 2021 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产量的相关性最高(r=0.542, P<0.001), 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3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400 (P<0.001), 深海散射层、叶绿素浓度 2 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 r=0.015 (P<0.001), 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 2 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 r=−0.009 (P<0.001)。研究认为, 深海散射层能够提高环境因子对长鳍金枪鱼产量影响的解释率, 并与高渔获量海区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可为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分布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 高通量测序分析东山湾代表性鱼类对污损生物的摄食差异

      2025, 32(1):83-92. DOI: 10.12264/JFSC2024-0243

      摘要 (105) HTML (194) PDF 1.10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生物污损对我国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索一种新型、绿色的防控技术, 本研究选择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黄鳍棘鲷(Sparus latus)、平鲷(Rhabdosargus sarba)和双刺三棘鲀(Triacanthus biaculeatus)等 4 种福建东山湾代表性鱼类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这些鱼类消化道内的18S rDNA 基因, 以查明其食物组成, 并探讨它们对污损生物的摄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4种鱼类的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双刺三棘鲀主要以硬骨鱼类为食, 表现出明显的肉食性偏好; 而长鳍篮子鱼、黄鳍棘鲷和平鲷则表现为杂食性, 其中黄鳍棘鲷偏向植物性饵料, 平鲷更偏于肉食性。值得注意的是, 长鳍篮子鱼在摄食污损生物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偏好, 尤以海鞘纲生物为主要食物。研究还发现, 大规格的长鳍篮子鱼[(180±2) mm]相比小规格[(120±2) mm], 摄食海鞘的量更大, 摄食的种类也更多。本研究揭示了长鳍篮子鱼在污损生物生态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研究结果为探索污损生物的生态防治策略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见解和依据。

    • 基于MaxEnt模型的浙江近岸黄鲫潜在适生区分布研究

      2025, 32(1):93-102. DOI: 10.12264/JFSC2024-0252

      摘要 (130) HTML (206) PDF 1000.44 K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浙江近岸黄鲫(Setipinna taty)的分布特征, 基于浙江近海产卵场底拖网调查获得的81条分布点记录数据, 结合该海域盐度、叶绿素a以及初级生产力等6个海洋环境因子数据,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黄鲫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 并探究其分布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MaxEnt 模型对黄鲫潜在适生区的模拟结果具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可信度(AUC=0.812)。黄鲫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盐度、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 其中盐度的贡献率最高(49.10%), 是影响黄鲫分布的重要因子。黄鲫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舟山渔场北部、杭州湾、象山县、三门县附近海域以及温州近岸海域, 约占该海域面积的 22.88%, 其余潜在适生区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张。研究旨在为浙江近岸海域黄鲫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大蓟水提物抗大口黑鲈虹彩病毒活性研究

      2025, 32(1):103-116. DOI: 10.12264/JFSC2024-0264

      摘要 (128) HTML (223) PDF 5.53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大蓟水提物(Cirsium japonicum aqueous extract, CJAE)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的抑制活性, 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分析CJAE的抗LMBV效果, CCK-8实验证明CJAE在鳜脑细胞(Siniperca chuatsi brain cells, SCB3)上的安全浓度为≤1000 μg/mL, CC50值为 1487.0 μg/mL; qPCR 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表明CJAE可以有效抑制病毒核酸与MCP蛋白在SCB3细胞中的表达, EC50值为457.3 µg/mL; 并且CJAE 在LMBV的入侵与复制阶段对病毒抑制率分别达到98.46%与99.31%。CJAE按0.5%、1.0%与1.5%剂量添加至基础饲粮, 饲喂大口黑鲈15 d后, 以1×106 TCID50 LMBV攻毒, 结果表明CJAE可以提供35%~60%的攻毒保护率; 攻毒后6 d测定大口黑鲈组织病毒拷贝数, 结果表明脾脏、肝脏、肾脏与肠道的病毒载量降低87.57%~99.99%; 吞噬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头肾白细胞的吞噬活力上调35.88%~60.75%; mRNA表达测定结果表明CJAE激活吞噬通路基因 (FcγRIa、CFL、Lyn)的表达; 组织 H&E染色结果表明CJAE明显减轻LMBV感染造成的大口黑鲈炎症, 进一步研究发现, CJAE 显著激活抗炎因子(IL-10)表达并抑制促炎因子(TNF-a、IL-1β)的表达。本研究初步揭示了 CJAE 抗 LMBV效果与机制, 为其应用于抗LMBV提供了基础。


2025年第32卷第1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