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禁渔前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生活史参数和种群状态的变化

      2025, 32(7):889-900. DOI: 10.12264/JFSC2025-0137

      摘要 (10) HTML (0) PDF 97.79 K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为揭示鱼类生活史策略对捕捞压力解除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提供了关键研究契机。本研究通过在禁渔前、后时间段内(2017—2023 年)对长江口资源调查收集到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本, 应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体长转换渔获曲线法等方法估算了棘头梅童鱼的生活史参数, 并使用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PR)模型评价其资源状态, 探讨长江禁渔后棘头梅童鱼生活史特征和资源状况的短期变化。结果表明,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的平均体长由禁渔前(2017—2020 年)的 7.86 cm 增至禁渔后(2021—2023 年) 的 9.22 cm, 平均体质量由 10.12 g 增至 16.19 g。最优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生长参数 b 的估计值为 2.87; 禁渔前和禁渔首年棘头梅童鱼肥满度 a 的估计值接近(2.32×10–2~2.36×10–2), 2022 年与 2023 年则降低到 2.14×10–2; 基于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估算的棘头梅童鱼生长速率从禁渔前的 0.17 增至禁渔后的 0.26, 渐近体长由 15.86 cm 增至 19.53 cm。长江口棘头梅童鱼总死亡系数由禁渔前的 0.66 增加至禁渔后的 0.80, 这主要是因为自然死亡系数在禁渔后增加(0.52 到 0.78)。棘头梅童鱼的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由禁渔前的 0.45 大幅增加至禁渔后的 14.66。其生物学参考点(F20%, F40%)在禁渔前分别为 0.23 和 0.13, 在禁渔后分别为 0.99 和 0.47; 对应的 SSBPR20% 和 SSBPR40%在禁渔前分别为 0.24 和 0.48, 禁渔后增加至 3.08 和 6.16。SSBPR 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 模型输出的准确性高度依赖自然死亡系数的估算精度, 随着自然死亡系数的增大, 对应的 SSBPR20%和 SSBPR40%均逐渐减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棘头梅童鱼在禁渔后的资源动态变化规律, 为长江禁渔效果评价提供支撑。

    • 地理环境因素对䱗生长的影响

      2025, 32(7):901-913. DOI: 10.12264/JFSC2025-0043

      摘要 (14) HTML (0) PDF 105.82 K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地理环境因素对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生长的调控机制及其生态适应策略, 本研究基于 2022— 2024 年对乌梁素海、松花湖、衡水湖、太湖、蠡湖、白马湖、邛海、洱海等 8 个典型湖泊的生态调查数据, 整合纬度梯度、湖盆形态和水体理化参数等多维度环境变量, 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冗余分析及广义可加模型, 系统解析了环境异质性对生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䱗 : 䱗的生长系数 K 和拐点年龄 t1 主要受岸线发育系数(SDI)和透明度(SD)影响。当 SDI 为 0.3~0.4、SD 为 0.5~1 m 时, 生长系数 K 最大, 而拐点年龄 t1 最小。此外, 水深也是影响䱗 拐点年龄的重要因素, 两者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水温和水深是影响的渐进体长的关键因素。 䱗 渐进体长在 18~20 ℃ 时达到最大值, 在水深为 15 m 时达到最小值。本研究构建了湖泊形态-水文参数耦合的生长预测模型, 证实地理环境因素通过改变饵料分布格局间接影响鱼类生活史策略, 为流域尺度下鱼类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 也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 基于LASSO回归方法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补充量预测

      2025, 32(7):914-923. DOI: 10.12264/JFSC2025-0024

      摘要 (7) HTML (1) PDF 88.44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群补充是维持资源可持续的关键生物学过程, 准确理解和预测补充量的变异性已经成为渔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以往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补充量的预测方法在处理环境变量间多重共线性及筛选关键驱动变量方面时存在显著局限性, 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及预测精度下降。为弥补以上不足, 本研究引入 LASSO 回归算法以优化预测变量筛选过程并提升预测精度。基于 2000—2017 年观测数据构建模型, 并结合 CMIP6 多模式气候预测数据, 对 2018—2100 年补充量进行长期预测。结果表明, LASSO 方法通过收缩无关变量, 有效消除变量冗余, 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最佳模型解释率为 45.9%, 其中海表温度(SST)和混合层深度(MLD)为预测补充量的重要因子。预测结果显示, 在二氧化碳较高排放情形下(SSP585, SSP370), 在 2070年代种群补充量趋近于零, 种群崩溃风险显著升高; 在低碳路径(SSP126)下, 补充量仍呈现持续性衰减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渔业资源预测及变量选择介绍了有效方法, 并构建了气候-补充耦合预测模型, 为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规避种群崩溃风险提供了量化决策支持。

    • 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2025, 32(7):924-948. DOI: 10.12264/JFSC2025-0121

      摘要 (4) HTML (2) PDF 215.81 K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产卵现状和适宜产卵生境, 基于 14 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 采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方法解析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 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及曼特尔检验等方法分析鱼卵、仔稚鱼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表底温、海表底盐、水深、辽河月径流量和浮游生物湿重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调查期间辽东湾北部海域共记录鱼类早期资源 51 种; 鱼卵与仔稚鱼群落结构在年内呈现显著月间更替, 各月种类更替率均不低于 50%, 月间平均相异性均超过 71.2%; NMDS 和基于月份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鱼卵可划分为 3 个群组, 仔稚鱼可划分为 4 个群组。辽东湾北部海域主要产卵期为 5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及 12 月, 鱼类早期资源优势种不突出, 主要产卵种类为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 、 鮻 (Planilaza haematocheilus) 、斑鰶 (Konosirus punctatus) 、 鳀 (Engraulis japonicus) 、蓝点马鲛 (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 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主要产卵场位于锦州湾至白砂湾以北的小凌河、大凌河、辽河和大辽河的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以及连山湾-太平湾以北海域。海表温、辽河月径流量和水深是影响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对于调查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并主导产卵鱼种适温属性由暖温性至暖温性-暖水性向冷温性更替。黄鲫、叫姑鱼卵和斑鰶、赤鼻棱鳀、鮻仔稚鱼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呈正相关; 鳀、蓝点马鲛鱼卵和方氏云鳚、玉筋鱼仔稚鱼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呈负相关。辽河月径流量主导海域盐度梯度和营养盐的丰富程度, 进而间接影响鱼卵仔稚鱼时空分布。短吻红舌鳎、叫姑鱼卵和斑鰶、方氏云鳚、赤鼻棱鳀仔稚鱼与辽河月径流量呈正相关, 蓝点马鲛卵和玉筋鱼仔稚鱼与辽河月径流量呈负相关。水深与水体理化特征和生物群落结构密切关联, 显著影响鱼类产卵场选择。叫姑鱼、短吻红舌鳎卵和鮻仔稚鱼与水深呈正相关, 黄鲫鱼卵和斑鰶、赤鼻棱鳀仔稚鱼分布与水深呈负相关。本研究将为辽东湾鱼类早期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积累基础数据资料。

    • 基于HMSC模型的广东近海鱼类环境适应性与种间关系分析

      2025, 32(7):949-959. DOI: 10.12264/JFSC2025-0114

      摘要 (4) HTML (0) PDF 89.44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鱼类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群落层次模型(HMSC)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的多元分层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可以分析环境、种间关系和系统发育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为探究广东近海鱼类的环境适应性和种间关系, 基于 2018、2019、2020 和 2022 年 4 个春季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结合水深、表层盐度、底层温度等相关环境因子构建了 5 种 HMSC。研究结果表明, 包含随机效应的模型 1 表现最优, 对高营养级捕食者的拟合效果明显提升。水深是影响广东近海鱼类分布的关键因素, 能够解释鱼类分布的 62.1%; 底层温度和表层盐度的解释力较弱, 仅占 3.5%和 3.3%。鱼类种群之间关系大致可分为 2 组: 一组与其他鱼类多呈正相关, 另一组与其他鱼类多呈负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水深和种间关系对广东近海鱼类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为广东近海鱼类资源管理及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 浙江近海鮸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2025, 32(7):960-969. DOI: 10.12264/JFSC2025-0014

      摘要 (5) HTML (1) PDF 76.94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鮸(Miichthys miiuy)是浙江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了解浙江近海鮸栖息地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本研究根据 2022 年 4 月(春季)、7 月(夏季)、11 月(秋季)和 2023 年 2 月(冬季)在浙江近海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和同步采集的环境数据, 构建了浙江近海鮸对重要环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曲线, 通过提升回归树(BRT)估算各环境因子的权重, 进而利用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分别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结果表明: 2022—2023 年浙江近海鮸栖息地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夏两季, 鮸最适栖息于底层盐度范围为 26.4~32.1 的近岸水域; 秋季, 鮸最适栖息地向离岸侧移动, 最适栖息于 21~44 m 的近海岛礁水域; 冬季, 鮸最适栖息于底层温度为 11.0~14.1 ℃的近海深水区。浙江近海鮸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主要受环境因子和鮸生活习性的影响。

    • 山东近海金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捕捞压力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5, 32(7):970-980. DOI: 10.12264/JFSC2025-0002

      摘要 (3) HTML (1) PDF 85.35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乌贼作为山东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 其渔场分布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备受关注。本研究根据 2018—2023 年山东近海渔业生产监测数据, 构建基于 Tweedie 分布的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分析了山东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渔场分布特征及其与捕捞压力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山东近海金乌贼渔场主要分布在黄海中部的海州湾渔场和青海渔场, 渔场重心年间变化呈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 月间变化呈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趋势。通过模型比较, 包含捕捞压力、环境因子及时间因子的 Tweedie-GAM 具有最佳拟合效果和预测性能。秋季适宜金乌贼分布的海水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水深条件分别为 31~34、16~22 ℃和 28 m, 当年的捕捞压力对金乌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具有正效应, 而前一年的捕捞压力则具有负效应。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山东近海金乌贼渔场分布特征及其与捕捞压力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可为合理规划商业性捕捞生产、加强金乌贼的科学管理和资源养护等提供参考。

    • 采样设计对广东近海鱼类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影响

      2025, 32(7):981-995. DOI: 10.12264/JFSC2025-0109

      摘要 (7) HTML (0) PDF 80.35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渔业管理和生态保护的基础, 而采样设计的优化对提升物种丰富度估计精度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 2014 年 8 月至 2015 年 5 月广东近海四季底拖网调查数据, 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技术, 对比分析简单随机采样(SRS)与分层随机采样(StRS)在不同站点数和采样频次下对鱼类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物种丰富度探测率在低采样站点数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但随着站点数量的增加, 其增速逐渐减缓。达到 90% 的物种探测率, 全年四季采样需 44 个需采样站点; 实现 80%探测率, 三季采样夏-秋-冬或夏-秋-春组合所需站点数最少, 为 36 个。相对估计误差(REE)和相对偏差(RB)的绝对值均随站点数增加而递减。StRS 的 REE 和 RB 绝对值显著低于 SRS (P<0.05)。剔除稀有种后, 达到 90%探测率所需的样站点数减少至 20 个, 且 REE 和 RB 绝对值也显著降低(P<0.05), 表明稀有种的存在增加了抽样变异性。15 种采样组合的分层采样设计效应(De)均小于 1, 表明 StRS 在广东近海渔业资源调查中具有更高的采样效率, 尤其在采样站点数较少时更为明显。本研究为优化广东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采样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根据监测精度需求与成本约束, 合理选择站点数与季节组合。

    • 海州湾渔业生物群落不同营养级生物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异质性响应

      2025, 32(7):996-1007. DOI: 10.12264/JFSC2025-0090

      摘要 (4) HTML (1) PDF 93.43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BEF)已经成为多样性保护关注的重点。以往针对海洋生态系的 BEF 研究忽视了不同营养级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多样性的异质化响应。本研究基于 2013—2023 年海州湾秋季底拖网调查数据, 结合物种分布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 分析了海州湾渔业生物群落中不同营养级(根据食性划分为高、中、低 3 级)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探究了环境因子、物种多样性(丰富度与均匀度)与不同营养级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海州湾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均呈现显著的年际波动, 且空间分布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物种丰富度的年际波动较大, 而均匀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为平缓。物种多样性对不同营养级生物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其中丰富度与中营养级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均匀度与中、高营养级生物量呈负相关, 表明生态位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在不同营养级中作用效果不同。不同营养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环境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生物量, 主要表现为: 底温与高营养级生物量、盐度与低营养级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其余环境因子与生物量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对群落不同营养级的差异化影响, 强调在探究海洋生态系统 BEF 关系时应考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为海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多营养级协同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 西沙群岛七连屿6种优势珊瑚礁鱼类的营养生态位

      2025, 32(7):1008-1018. DOI: 10.12264/JFSC2025-0064

      摘要 (3) HTML (1) PDF 101.00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西沙群岛七连屿优势珊瑚礁鱼类的种间及种内营养关系, 于 2021 年 9 月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七连屿 6 种常见优势珊瑚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在 6 种优势鱼类中, 颊吻鼻鱼(Naso lituratus) 的 δ13C 值最大, 平均为(−10.88±1.42)‰, δ15N 值最小, 平均为(5.74±0.37)‰; 角镰鱼(Zanclus cornutus)的 δ13C 值最小, 平均为(−15.27±0.74)‰, 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的 δ15N 值最大, 平均为(9.94±0.73)‰。总体上, 颊吻鼻鱼和双斑栉齿刺尾鱼(Ctenochaetus binotatus)主要分布在高 δ13C 低 δ15N 区, 角镰鱼、丝蝴蝶鱼(Chaetodon auriga)、金带齿颌鲷和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主要分布在低 δ13C 高 δ15N 区。颊吻鼻鱼、双斑栉齿刺尾鱼、 角镰鱼、丝蝴蝶鱼、金带齿颌鲷和蜂巢石斑鱼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 2.24、2.45、2.89、3.20、3.48 和 3.02。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同位素生态位明显高于植食性鱼类, 各鱼类的同位素核心生态位均不重叠。除角镰鱼外, 其他鱼类体长与氮稳定同位素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除颊吻鼻鱼和角镰鱼外, 其余 4 种鱼类的营养级均随体长组的增大而增大。蜂巢石斑鱼各体长组的同位素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 表明其种内可能出现比较激烈的食物竞争。本研究通过研究七连屿 6 种优势珊瑚礁鱼类的种间及种内营养关系, 可为七连屿及南海食物网结构特征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 獐子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中鲸类与渔业的交互作用

      2025, 32(7):1019-1032. DOI: 10.12264/JFSC2025-0060

      摘要 (5) HTML (0) PDF 128.79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獐子岛邻近海域小鳁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等鲸类数量逐渐增加, 但鲸类与渔业在食物网内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 本研究基于 Ecopath 软件构建了獐子岛邻近海域食物网模型, 评价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分析鲸类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作用及其与主要渔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獐子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中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为 1.00~4.24, 其中小鳁鲸营养级为 3.74, 江豚为最高营养级物种(4.24), 江豚的关键度指数(−0.53)及相对总影响值(0.33)均高于小鳁鲸(−0.82、0.17)。混合营养效应(MTI)分析表明, 小鳁鲸及江豚对第 IV 和第 III 营养级物种的消极影响均大于其积极影响, 其中江豚对食物网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大(7.5%), 其对第Ⅲ营养级物种影响最为强烈, 分别造成 14.5%积极影响和 22.2%的消极影响; 渔业方式中, 中上层拖网(30.8%)及休闲垂钓(26.7%)对食物网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大。该生态系统中鲸类消费量仅占各物种总消费量的 0.3%, 潜水捕捞(39.2%)及中上层拖网 (24.5%)渔获量占总消费流量比例最高。此外, 生态位重叠指数显示, 江豚与中上层拖网之间的资源竞争程度较高 (0.75), 而小鳁鲸和江豚与总渔业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仅分别为 0.03 和 0.33。两种鲸类中江豚与渔业的作用强度更高, 但两者捕食对研究区域的食物网影响均远低于渔业开发。研究结果为实现区域海洋哺乳动物保护与渔业资源的协同管理提供参考。

    • 城市小水体生物操纵策略的潜在生态效应评估——以上海临港滴水湖为例

      2025, 32(7):1033-1043. DOI: 10.12264/JFSC2025-0087

      摘要 (2) HTML (0) PDF 115.11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科学评价生物操纵策略在城市小水体的潜在生态效应, 本研究以上海滴水湖为例, 基于 2023—2024 年生态调查数据, 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校正食物矩阵, 构建 Ecopath 模型定量评估其生态系统现状与鲢鳙生态容纳量, 并基于 Ecosim 模拟不同生物操纵策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滴水湖的系统总流量为 3376.93 t/(km²·a), 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 1.59, 连接指数和杂食性指数分别为 0.29、0.09, 表明该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模型估算的营养级与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²=0.88, P<0.01), 说明食物矩阵较为准确, 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鲢鳙生态容纳量为 22.01 t/km2 , 现存生物量为 16.49 t/km2 , 仍有一定的增殖空间。Ecosim 模拟结果表明, 鲢鳙捕捞死亡率上升会间接影响顶级捕食者生物量, 而鲢鳙生物量达到生态容纳量后, 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影响显著, 且当前鳙比例偏高, 不利于藻类控制。因此, 未来放流中应逐步增加鲢鳙生物量, 优化鲢鳙放流比例, 并补充鲤、鲫等中低营养级鱼类, 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和转化, 增强渔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可为滴水湖及类似小水体的放流策略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 基于LIM-MCMC的吕泗渔场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

      2025, 32(7):1044-1056. DOI: 10.12264/JFSC2025-0058

      摘要 (5) HTML (0) PDF 132.12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网能量流动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动力学过程及其重要性。本研究根据 2023 年在吕泗渔场海域开展的季节性生物资源调查数据, 构建了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逆线性模型(linear inverse model with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LIM-MCMC), 并结合生态网络分析(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ENA)探究该海域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和生态系统状态。结果表明, 该海域海洋生物可划分为 22 个功能群, 共形成 224 条能量流动路径。由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 经过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其他底栖生物、其他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向上传递, 维持着高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尽管浮游动物包括 21 条能量流出路径, 但其摄食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消耗损失, 为 1764.70 kg/(km2 ·year), 未能有效地向更高营养级传递。此外, 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流量(total system throughput, TST)、总初级生产力(total primary production, TPP)、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total primary production/total respiration, TPP/TR)和系统连接指数 (connectance, C)分别为 5421.34 kg/(km2 ·year)、1803.92 kg/(km2 ·year)、1.00 和 0.41。另外, 系统的发展程度(extent of development, AC)、约束效率(constraint efficiency, CE)、芳恩循环指数(Finn’s cycling index, FCI)、协同效应指数 (synergism index, b/c)、主导地位的间接效应(dominance indirect effects, i/d)等生态网络分析(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ENA)指标分别为 0.93、0.75、0.24、1.32、5.46。对比其他海域生态系统, 该海域生态系统规模较大、更成熟, 食物网结构也相对复杂,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此外, 该海域生态系统发展空间较大、网络约束较低, 对能量利用效率较低, 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将为吕泗渔场海域食物网营养动力学深入研究以及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