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业遥感”专题出版
  • 水生动物行为学专刊
  • 大水面生态渔业专刊出版
  • 虚拟专刊 |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系列专题之一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评估及生境监测
  • 虚拟专刊 |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系列专题之二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保护
  • 虚拟专刊∣南海渔业资源
  • 虚拟专刊——中华绒螯蟹研究专题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0卷第3期
      研究论文
    • 高俊,周琳,聂志娟,王耀辉,徐钢春

      2023,30(3):259-267, DOI: 10.12264/JFSC2022-0392

      Abstract:

      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内皮素 1 (endothelin 1, Edn1)基因对刀鲚上颌骨长度的影响, 根据此前的基因组重测序结果以及刀鲚基因组数据库, 通过 PCR 扩增得到刀鲚 Edn1 基因序列, 并使用直接测序法筛选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 分析各位点的基因型, 并计算各位点的基本遗传参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将筛选出的 SNP 位点与刀鲚上颌骨长度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双倍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刀鲚 Edn1 基因中共挖掘出 5 个 SNP 位点, 分别为 T134C、A418C、G1322A、C1607T、A1636C。G1322A A1636C 两个位点之间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关联分析结果显示, T134C 位点和 A418C 位点与上颌骨长度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双倍型分析结果显示, T134C 位点和 A418C 位点组成的双倍型中, D3 (杂合 TC 和纯合 AA)的上颌骨长度显著长于 D1 (纯合 TT 和杂合 AC)和 D2 (纯合 TT 和纯合 CC)。此外, 刀鲚开口高度/头长和上颌骨长/ 头长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r=0.41, 属中等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T134C 位点和 A418C 位点是刀鲚上颌骨长度的优势位点, 双倍型 D3 为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可为刀鲚长颌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候选标记提供科学依据。

    • 赵春暖,于涛,郑言鑫,李波,王喜文,蔡忠强,王晓梅,任利群,徐帅,吴玉萍,吴楠,张明燡

      2023,30(3):268-283, DOI: 10.12264/JFSC2022-0340

      Abstract:

      为了优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选育中的亲贝选择策略, 以长岛海域栉孔扇贝浅红和棕黄两个壳色群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前耳长(X4)、绞合线长(X5)、绞合线宽(X6)6 个形态性状, 以及湿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3 个重量性状,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 研究两种壳色群体整体及其雌雄群体与重量性状显著相关的形态性状, 分别构建栉孔扇贝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间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 闭壳肌重的变异系数最高(0.30); 棕黄雄性群体壳宽与闭壳肌重不相关, 其余群体 6 个形态性状与 3 个重量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 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棕黄雄性群体、棕黄雌性群体中对湿重(Y)、软体重(Z)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均为壳长, 壳长对湿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 0.602、0.645、0.580、 0.527、0.752、0.343, 壳长对软体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 0.677、0.664、0.770、0.566、0.793、0.688; 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及棕黄雄性群体对闭壳肌重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长, 壳长对闭壳肌重通径系数依次为 0.726、0.751、0.717、0.534、0.488, 而棕黄雌性群体对闭壳肌重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 壳宽对闭壳肌重的通径系数为 0.425。浅红群体中作用显著的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直接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棕黄群体, 棕黄群体对闭壳肌重作用显著的形态性状存在雌雄差异。各实验群体决定系数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认为, 在栉孔扇贝选育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选育目标, 挑选不同壳色的雌雄亲本应参考的形态性状不同, 重点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 同时关注其他形态性状的协同选择。

    • 于佐安,李大成,李华琳,刘项峰,滕炜鸣,刘忠颖,王庆志,周遵春

      2023,30(3):284-296, DOI: 10.12264/JFSC2022-0351

      Abstract:

      为分析“褐色沉积症”形成分子机制, 探究筏式养殖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症状形成原因, 采用 Illumina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感染“褐色沉积症”虾夷扇贝和健康虾夷扇贝外套膜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患病和健康扇贝外套膜分别获得 43862251 和 41806737 条 clean reads。经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患病和健康扇贝外套膜表达基因数量分别为 17835 个和 16816 个, 差异表达基因 208 个, 其中上调基因 170 个, 下调基因 38 个。选取 6 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 PCR (qRT-PCR)验证, 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分析可靠。GO 功能富集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几丁质代谢、含氨基葡萄糖化合物代谢、几丁质结合和氨基糖代谢等与几丁质合成代谢相关的通路; KEGG 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内吞作用、剪接体和谷胱甘肽代谢等途径; 对差异表达倍数显著的前 40 个基因分析发现, 编码类咖啡酰辅酶 A-O-甲基转移酶(caffeoyl-CoA O-methyltransferase-like, CCOAOMT-L)、类 1-氨基环丙烷-1 羧酸合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like protein, ACCS-L)、黄蛋白(protein yellow-like)、热休克蛋白 70 (HSP70)、过氧化物酶成熟因子(DUOXA1)、多烯脂肪酸异构酶(poly enoic fatty acid isomerase, PFI)、Na+ /Cl+ 依赖的甘氨酸转运蛋白(sodium-and chloride-dependent glycine transporter, GlyT1)、类酪氨酸酶(putative tyrosinase-like protein, Putative Tyr-3)、Toll 样受体(protein toll)等与蛋白质醌鞣化、免疫、氧化、神经传递相关的基因与褐色沉积症形成密切相关, 揭示了虾夷扇贝外套膜褐色沉积症形成的内在原因。

    • 刘鑫,梁夏颖,王超宇,高阳,姚云龙,赵哲,史燕

      2023,30(3):297-308, DOI: 10.12264/JFSC2022-0354

      Abstract:

      为了探索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响应盐度变化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本研究将淡水养殖的幼鱼转移至盐度 34 的海水中进行盐度适应, 检测了盐度适应不同时间(1、2、3、5、7、10 和 14 d)后, Na+ 和 Cl 转运蛋白(NHE1)、 Na+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SLC5A1、SLC5A2)、Mg2+转运蛋白(SLC41A1、TRPM6、TRPM7)、Ca2+转运蛋白(Atp2b2)、 SO42–转运蛋白(SLC13A1、SLC26A1)以及水通道蛋白(AQP1、AQP10)这 11 个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在肾脏和肠道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暗纹东方鲀适应盐度变化的 14 d 中, NHE1、SLC5A2、SLC41A1、SLC26A1、AQP1 5 个基因的表达变化极其显著, 在肾脏中的表达显著升高, 最高表达水平可以达到淡水组的 30~100 倍; 但在肠道中, 除 SLC26A1 的表达仍呈上升趋势外, 其他 4 个基因的表达均出现显著的下降, 最低下降了 40 倍。SLC5A1Atp2b2 的表达在肾脏和肠道中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 但上升倍数不显著。TRPM7 的表达在肾脏中上升, 肠道中下降, 但表达倍数变化不显著。肾脏中 TRPM6SLC13A1 AQP10 在淡水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海水(P<0.05), 而肠道中 3 个基因在海水中的表达则显著高于淡水(P<0.05)。以上表明, 暗纹东方鲀在适应盐度变化的过程中, NHE1、 SLC5A2、SLC41A1、SLC26A1、AQP15 个基因分别作为重要的 Na+ 和 Cl 转运蛋白、Na+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Mg2+ 转运蛋白、SO42–转运蛋白和水通道蛋白发挥离子转运功能, 且肾脏和肠道中的离子转运模式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解析暗纹东方鲀响应盐度变化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也提供了广盐性鱼类生理调控的基础数据。

    • 黄晶,王双毅,李雯,梁利群,张立民,董志国,常玉梅

      2023,30(3):309-322, DOI: 10.12264/JFSC2022-0358

      Abstract:

      为探究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slc26 基因家族在 Cl 、HCO3 等阴离子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基于瓦氏雅罗鱼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 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slc26 家族进行了基因鉴定、表达及进化分析。利用同源比对的方法, 从瓦氏雅罗鱼基因组中共鉴定到 10 个 slc26 基因家族成员, 分布在瓦氏雅罗鱼的 6 条染色体上, 分别命名为 slc26a1、slc26a2、slc26a3.1、slc26a3.2、slc26a4、slc26a5、slc26a6、slc26a6l、slc26a10 slc26a611。系统发育和模体分析显示, slc26a3.1、slc26a3.2 slc26a4 同源性较高, slc26a5、slc26a6 slc26a6l 同源性较高, slc26a1、 slc26a2 slc26a10 同源性较高, 而 slc26a11 与其他 9 个基因的同源性相对较低, 单独聚类; RNA-seq 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 50 mmol/L NaHCO3 碱度胁迫下瓦氏雅罗鱼 slc26 家族不同成员呈现出一定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即 slc26a3.1、slc26a3.2 slc26a4 在肠组织高表达, slc26a5、slc26a6 slc26a6l 在鳃和脑组织高表达, slc26a1、slc26a10slc26a11 在肾组织高表达, slc26a2 在肝脏高表达, 亲缘关系与表达结果基本一致。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 统计了 slc26 基因在瓦氏雅罗鱼碱水种群(23 尾)和淡水种群(15 尾)的 SNPs 位点, 以 Fst top 10%为基准, 筛选出 12 个共享的潜在候选 SNPs, 通过进一步基因型性状关联分析鉴定出 5 个 SNPs 位点在碱水种群和淡水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本研究结果将为瓦氏雅罗鱼酸碱调控机制的深入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 潘巧怡,翟毅,蔡博生,江东能,石红娟,黄洋,李广丽,邓思平

      2023,30(3):324-333, DOI: 10.12264/JFSC2022-0378

      Abstract:

      为了阐明盐度胁迫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代谢和生殖的影响, 采用 RNA-seq 技术对低盐组(5)、对照组 (25)和高盐组(35)处理 40 d 后的 2 龄性成熟金钱鱼卵巢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 金钱鱼卵巢转录组测序获得 raw reads 共 398681318, clean reads 共 396910398。从低盐胁迫相对对照组(5 vs 25)和高盐胁迫相对对照组(35 vs 25)中分别筛选到 373 个和 874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对照组相比, 低盐胁迫后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sds、bhmt)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pnpla2)显著下调; 高盐胁迫后 pgr、cyp17a1ers1 等生殖相关基因显著下调。KEGG 通路富集分析发现, 低盐胁迫组相对对照组显著富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为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 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代谢, 脂肪酸生物合成, 脂肪酸代谢, 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 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 脂肪细胞脂解的调节等; 高盐胁迫组相对对照组中显著富集的与生殖相关的通路为雌激素信号传导通路。这些结果表明, 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可能在金钱鱼卵巢的低渗透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高盐胁迫可能抑制了金钱鱼卵巢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延迟卵巢成熟发育时间。

    • 张惠,曾霖,熊逸飞,宋炜

      2023,30(3):334-343, DOI: 10.12264/JFSC2022-0384

      Abstract:

      为探讨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将大黄鱼暴露在盐度为 25 或 20 的水体中 7 d, 再暴露在盐度为 12 或 40 的水体中 24 h, 分为对照组(25)、低盐组(25+12)、高盐组(25+40)、低盐驯化组(20)、低盐驯化+低盐组(20+12)和低盐驯化+高盐组(20+40) 6 个处理组, 分别记为 C 组、CL 组、CH 组、A 组、 AL 组、AH 组。结果显示, CL vs C 中大黄鱼肝脏的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上升,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上升,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 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CH vs C 中 MDA 和 LPO 含量显著上升, SOD 和 LZM 的活性显著上升, CAT 和 AKP 显著降低(P<0.05)。 A vs C 中 MDA 和 LPO 含量显著上升(P<0.05), SOD、LZM 和 AKP 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 CAT 活性显著降低(P<0.05)。AL vs CL 与 AH vs CH 中 MDA 和 LPO 含量显著降低, SOD、CAT、LZM 和 AKP 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非特异性免疫酶[c 型溶菌酶(c-type LZM)、g 型溶菌酶(g-type LZM)和 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其酶活呈正相关; 核转录因子 NF-E2 相关因子 2 (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基因表达水平均分别与其目的基因(抗氧化酶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 表明 Nrf2 NF-κB 可能分别参与了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综上所述, 盐度驯化过程中, 可以通过提高大黄鱼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缓解盐度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 从而改善大黄鱼的盐度耐受性。

    • 王英朴,李加琦,薛素燕,常丽荣,卢龙飞,张义涛,毛玉泽

      2023,30(3):344-351, DOI: 10.12264/JFSC2022-0375

      Abstract:

      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 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 自 7 月中旬开始, 每隔 15 d 左右分别投放 3 种螺到鲍养殖笼中, 共投放 6 次, 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 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 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 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 3 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 2 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 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 牡蛎的壳高达到 0.5 cm 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 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0.88±0.28) cm]、润泽角口螺组 [(0.93±0.28) cm]和对照组[(0.92±0.24) cm](P<0.05), 表明甲虫螺所摄食牡蛎的规格小于另外 2 种螺。研究表明, 3 种螺均有显著的防除作用, 甲虫螺防控牡蛎附着的作用最强; 投螺时间会影响 3 种螺的牡蛎防除效果, 需要选择合适的投放时间进行投放; 在牡蛎已经大量附着且成长到一定规格时可选择疣荔枝螺和润泽角口螺作为补充。

    • 岳华梅,符鹏,邓海超,阮瑞,叶欢,李忠,李创举

      2023,30(3):352-360, DOI: 10.12264/JFSC2022-0396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量元素锌、硒及维生素 E 对雌性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肌肉营养成分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设计 L9 (34 )正交试验, 3 个因素分别设定 3 个浓度梯度(锌为 20 mg/kg、40 mg/kg、 60 mg/kg, 硒为 0.66 mg/kg、1.31 mg/kg、1.97 mg/kg, 维生素 E 为 170 mg/kg、270 mg/kg、370 mg/kg), 制备 9 组等氮等能的饲料。挑选 1350 尾初始平均体重为(19.67±1.59) g 的 2 冬龄雌性黄鳝, 随机分为 9 组, 每组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 50 尾鱼, 养殖周期为 12 周。结果表明: (1) 0.66 mg/kg 硒添加组黄鳝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另外两个较高浓度硒添加组(P<0.05), 而锌及维生素 E 添加不影响黄鳝的生长性能(P>0.05), 试验组 1 即 0.66 mg/kg 硒、20 mg/kg 锌、 170 mg/kg 维生素 E 添加组雌鳝的生长性能最好, 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5.04±8.71)%及(1.39±0.07)%/d; (2) 维生素 E 是影响黄鳝肥满度的首要指标, 370 mg/kg 维生素 E 添加组黄鳝的肥满度显著高于 170 mg/kg 及 270 mg/kg 添加组(P<0.05); (3) 饲料中添加 60 mg/kg 锌、1.31 mg/kg 硒、170 mg/kg 维生素 E 时(试验组 8), 雌鳝的性腺指数最高, 为 10.02±1.26; (4) 锌为影响雌鳝肌肉粗脂肪含量的第一因素, 60 mg/kg锌添加组雌鳝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20 mg/kg 及 40 mg/kg 添加组; (5) 60 mg/kg 锌添加组黄鳝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添加浓度 (P<0.05)。270 mg/kg 维生素 E 添加时雌鳝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添加梯度(P<0.05), 而 60 mg/kg 锌添加时雌鳝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添加梯度(P<0.05)。综上, 饲料添加 0.66 mg/kg 硒、20 mg/kg 锌、170 mg/kg 维生素 E 最有利于雌鳝的生长; 添加 40 mg/kg 锌、1.03 mg/kg 硒、270 mg/kg 维生素 E 可显著提高雌鳝的抗氧化性能。

    • 周丽青,井浩,葛广玉,吴宙,孙秀俊,李家乐,吴彪,刘志鸿,杨金龙

      2023,30(3):361-370, DOI: 10.12264/JFSC2022-0401

      Abstract: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组织和血淋巴液响应溶氧变化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理代谢情况, 并筛选出蛤仔响应溶氧变化的标志性物质, 设置 3 种溶氧变化模式, 分别为一直维持正常溶氧(C)处理、正常溶氧-急性低氧-急性复氧(AHR)处理、正常溶氧-慢性低氧-慢性复氧(CHR)处理。用酶标仪微板法 96 样检测 3 种溶氧变化模式下血淋巴液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丙酮酸激酶(PK)活性、己糖激酶(HK)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TP 酶 (ATPase)活性、脯氨酸羟基化酶(PH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发现菲律宾蛤仔最先响应溶氧变化的是鳃组织, 其氧化-抗氧化酶体系、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相关产物的含量及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血淋巴液; 鳃组织和血淋巴液中氧化-抗氧化酶体系变化趋势一致, SOD 和 CAT 作为最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溶氧变化对蛤仔机体的损伤; 氧化应激和能量利用体系在鳃和血淋巴液中的变化趋势也一致, 其中 PK 和 HK 随溶氧变化调节糖酵解代谢效率, LDH 主要调节无氧代谢的效率, MDH 含量能真实反映溶氧变化对蛤仔机体的损伤; 这些参与生理代谢的酶或产物可作为监测菲律宾蛤仔响应环境溶氧变化的有效指标; ATPase 活性、PHD 活性和 LPO 含量变化仅表现出个体间差异, 不同溶氧变化模式之间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 菲律宾蛤仔机体能迅速调整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理代谢反应来响应急性溶氧变化, 慢性溶氧变化会导致蛤仔机体受到持续性损伤。

    • 李建都,赵祺,刘晋冀,张彦浩,张沛东

      2023,30(3):371-383, DOI: 10.12264/JFSC2022-0406

      Abstract:

      为探究黄渤海人工鱼礁区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量化礁区特征要素与资源养护作用关系, 于 2021 年 10—11 月对黄渤海沿岸 5 处人工鱼礁区开展了渔业生物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礁区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并通过生物增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值等比较了各礁区对渔业生物的影响, 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及曲线拟合分析了生物增量指数与礁区特征要素间的关系。调查共采集渔业生物 33 科 47 种, 各礁区的优势种存在不同, 但日本蟳 (Charybdis japonica)为多数礁区的共有优势种; 各礁区生物群落组内平均相似性范围为 38.85%~69.14%, 不同礁区生物群落间的平均相异性达到 70%以上; 长礁龄区生物群落结构优于短礁龄区, 其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均值和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均值分别为短礁龄区的 1.3 倍和 1.2 倍, 且长礁龄区多样性指数差值高于短礁龄区; 长礁龄礁区对渔业生物的养护效果亦优于短礁龄礁区, 其生物增量指数最大值为 13.3, 是短礁龄礁区最大值的 8.3 倍; 生物增量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差值与礁体规模和礁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其中生物增量指数与礁体规模和礁龄均呈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 拟合优度分别为 0.95 和 0.87。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人工鱼礁建设对渔业资源具有显著的养护作用, 礁龄和礁体规模是影响礁区渔业生物养护效果的关键特征要素, 这为人工鱼礁建设及其效果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 田立静,姜晓娜,任婉莹,李龑,葛彦龙,李池陶,胡雪松,程磊,石潇丹,石连玉,贾智英

      2023,30(3):384-392, DOI: 10.12264/JFSC2022-0426

      Abstract:

      在鲤(Cyprinus carpio)感染鲤疱疹病毒 III 型(CyHV-3)不同时期, 通过分析鲤疱疹病毒标志基因 TKORF72 与自噬标志基因 Beclin-1、LC3、P62 的差异表达情况, 探讨在 CyHV-3 感染中自噬的发生情况。研究表明: (1) 抗病选育组与未选育组鲤 TK ORF72 基因以及自噬标志因子 Beclin-1、LC3、P62 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TK ORF72 基因相对表达量选育组均极显著低于未选育组(P<0.01)且在感染 144 h 达到最高; (2) 选育组鲤 Beclin-1、LC3、P62 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感染 48 h 达到最高, 且 Beclin-1、LC3 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选育组(P<0.001), P62 显著高于未选育组(P<0.05); (3) 未选育组鲤 Beclin-1、LC3、P62 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感染 96 h 达到最高且极显著高于选育组(P<0.001), 而 P62 基因相对表达量持续在感染 144 h、192 h 极显著高于选育组 (P<0.01), 说明 P62 基因表达发生了聚集; (4) LC3 蛋白表达趋势与基因相对表达量趋势一致。以上结果表明 CyHV-3 感染能够诱导鲤发生自噬, 推测自噬体降解过程可能被抑制产生不完全自噬从而促进病毒复制感染。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高脂日粮添加胆汁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脂代谢和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杨影, 廖晨蕾, 王力, 康晟超, 秦牧, 李洪运, 张学振

      Abstract:

      为了探究胆汁酸对高脂饮食下大口黑鲈生长生理、脂代谢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配制基础饲料(脂肪含量10.6%,C)、高脂饲料(脂肪含量17.5%,HF)、高脂饲料 + 300 mg/kg胆汁酸(HFB1)、高脂饲料 + 600 mg/kg胆汁酸(HFB2)、高脂饲料 + 900 mg/kg胆汁酸(HFB3)五种试验饲料。将750尾大口黑鲈随机分为五组,进行7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取样,检测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和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高脂饲料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而添加胆汁酸后可改善这种作用。高脂饲料可引起血浆和肝脏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 < 0.05);添加胆汁酸后,肝脏中的T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而血浆中TG含量在胆汁酸添加量为 900 mg/kg时显著下降(P < 0.05)。肝脏和血浆中的总胆酸(TBA)含量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 < 0.05)。胆汁酸添加量为 600 mg/kg时,肝脏中法尼醇X受体(fxr)表达量上调(P < 0.05),胆汁酸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cyp7a1、bsep、asbt)均显著上调(P < 0.05)。同时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发现fxr诱导shp的表达,抑制肝脏中srebp1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fas、acc2)的表达。除此外,胆汁酸增加了肝脏中脂肪分解和β氧化相关基因(lpl、hl、hsl、cpt1、acox1)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通过FXR/SHP/SREBP1信号通路调节脂质代谢,并促进胆汁酸合成和循环,为进一步研究胆汁酸在鱼类中的营养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 1
    • 两种潜在益生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消化、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王世贵, 闫法军, 张明磊, 冒树泉, 朱永安, 付朝松, 宋理平, 刘峰

      Abstract:

      本文选取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和传染病研究所副芽孢杆菌(Metabacillus idriensis)为潜在益生菌,探讨它们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消化、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92.95±2.36)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4种试验饲料[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4和106 CFU/g的B. tropicus(标记为BT4、BT6)或M. idriensis(MI4、MI6)],饲喂期为60 d。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各菌处理组大口黑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菌株添加浓度增加呈显著降低变化(P<0.05)。消化方面结果显示,各菌处理组的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T6和MI6对肠道消化性能具有显著提高效果(P<0.05)。免疫方面结果表明,各菌处理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以及肠道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得到显著的提升(P<0.05),说明菌株对血清和肠道免疫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作用,但比较发现,总体以BT6与MI6的免疫增强效果最佳。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支原菌属(Mycoplasma)、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为大口黑鲈肠道优势菌群;各组比较发现,BT6、MI6与对照之间在OTU数量、多样性指数及菌群结构上差异最明显,BT6可降低主要优势菌支原菌属(P<0.05)和多数劣势菌群的丰度来提高菌群均一性进而提高菌群多样性,而MI6可促进多数劣势类群的生长来提高菌群丰富度和均一性进而提高菌群多样性,这反映了不同菌株对肠道菌群作用方式的差异。本研究表明,热带芽孢杆菌和传染病研究所副芽孢杆菌皆可作为益生菌株应用于大口黑鲈养殖,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使用量均为106 CFU/g,它们具有促进大口黑鲈生长、增强消化和免疫力、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及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等作用。本研究为大口黑鲈的益生菌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1
    • 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张惠, 曾霖, 熊逸飞, 宋 炜

      Abstract:

      毒物兴奋效应是指有机体经历低剂量胁迫后,可以提高其对相同或不同高剂量胁迫因子的耐受性。由此探讨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置六个盐度梯度(25、25+12、25+40、20、20+12、20+40,分别记为C组、CL组、CH组、A组、AL组、AH组),大黄鱼盐度暴露24 h后取样。结果显示,CL vs C中大黄鱼肝脏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oxidation,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溶菌酶(lysozyme,LZM)活力显著上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CH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SOD、 LZM的活力显著上升,CAT和AKP显著降低(P<0.05)。A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SOD、LZM和AKP的活力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 AL vs CL与AH vs CH中MDA和LPO含量显著降低,SOD、 CAT 、LZM和AKP的活力显著上升(P<0.05)。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非特异性免疫酶[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 LZM)和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其酶活成正相关;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均分别与其目的基因(抗氧化酶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表明Nrf2和NF-κB可能分别参与了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综上所述,基于毒物兴奋效应原理,盐度驯化可以通过提高大黄鱼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缓解盐度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从而改善大黄鱼的盐度耐受性。

      • 1
    • 棘头梅童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

      吴尘艳, 唐鹏彦, 钟俊生, 王晓东, 黄洁丽

      Abstract:

      本研究基于2014年6-7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m、网目0.5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3.3-12.7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一个个骨环把脊柱分节,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人IgG诱导的尼罗罗非鱼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ELISPOT检测

      黄瑜, 庞碧剑, 李琦, 吴灶和, 简纪常

      Abstract:

      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了经人IgG免疫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头肾、外周血和脾脏中的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ASC)数量。结果表明:首次免疫1天后可在头肾中检测出ASC,而外周血和脾脏第3天才能检测出ASC;头肾、外周血以及脾脏中的ASC均在第12天达到峰值,随后头肾,外周血中的ASC数量显著减少,而在脾脏中ASC数量减少不显著。二次免疫1天后在头肾、外周血和脾脏中均可检测到ASC,ASC数量均在第9天达到峰值,时间早于首次免疫,且在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头肾组织的ASC数量均是三个组织中最高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检测发现,其变化趋势与ASC数量变化规律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在初次免疫后产生了免疫记忆,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ASC和抗体,头肾是ASC的主要来源组织。该结果为鱼类的免疫记忆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1
    • 基于转录组解析铜驯化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氧化损伤的影响

      曾霖, 王永红, 宋 炜

      Abstract:

      为探讨铜驯化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氧化损伤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将体质量为(48.92±3.62) g的大黄鱼暴露在铜浓度为0和10 μg L?1的水体中14 d,再暴露在温度为8°C的水体中24 h。结果显示,低温胁迫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尽管铜驯化对ROS和LPO含量不产生影响,但铜驯化显著增加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ROS和LPO含量,表明铜驯化加剧了低温胁迫对大黄鱼的氧化损伤。从铜驯化vs.对照组、低温胁迫vs.对照组和铜驯化+低温胁迫vs.低温胁迫中分别筛选到2 288个、1 425个和1 382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脂肪酸代谢、糖类有氧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相关的通路中。聚类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上调了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相关通路中的大部分基因表达,而铜驯化则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的这些基因表达调控产生了拮抗效应,表明铜驯化通过抑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来降低大黄鱼的低温胁迫耐受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铜污染物对大黄鱼低温胁迫耐受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0卷第3期
      研究论文
    • 代培,严燕,朱孝彦,田佳丽,马凤娇,刘凯

      2020,27(11):1267-127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30

      Abstract: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位于刀鲚洄游区间的上段,生态环境优良,为掌握其刀鲚资源现状,于2018年4-7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0.09±0.07)尾/(104 m3)和(4.46±3.43) g/(104 m3);刀鲚体长优势组为250~300 mm,体重优势组为<50 g。整体上,保护区刀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刀鲚小型化趋势明显。刀鲚洄游的时间特征显示,长江安庆段刀鲚主要洄游期为4月初至7月,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洄游后期刀鲚规格有增大趋势。空间上,刀鲚资源密度表现为保护区核心区高于实验区。此外,刀鲚性别和性腺发育情况抽样结果显示,整体上刀鲚雌雄比为1.02:1,但时间上雌雄比变幅较大,早期雄性个体较多,后期雌性个体较多,雌雄性腺主要发育期均为III期,6月开始出现发育至V期的个体;此外本研究捕获到摄食刀鲚,其数量占比为6.38%。本研究积累了长江禁捕前保护区刀鲚资源的系统数据,旨为后期刀鲚资源恢复评估和保护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2020,27(10):1243-125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69

      Abstract: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合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N~48°N、150°E~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与正常年份相比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于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 王莹莹, 杨天燕, 孟玮, 斯舒谨, 褚梦洁, 王铮

      2020,27(10):1234-1242,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62

      Abstract:

      为查明我国沿海不同地理群体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外部形态差异,采用传统形态学测定和几何框架度量法对8个龙头鱼群体共计199尾个体的29个可量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提取了排序前7位的主成分,获得累计贡献率达71.48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舟山和潮州群体与其他群体差异较大,其中第1主成分反映了臀鳍大小及腹鳍至臀鳍间的躯体斜向大小差异;主成分2受到双眼间距离和口裂大小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特征值口裂/头长(MCL/HL)、腹鳍起点至脂鳍起点/体长(D3-D8/BL)、臀鳍起点至背鳍起点/体长(D5-D6/BL)和臀鳍基部末端至脂鳍基部末端/体长(D7-D10/BL)在各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树显示舟山群体聚在最外层,与其余群体差异较大,其次为海口和青岛群体。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取9个作用最大的特征值建立判别公式,样本被判入青岛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100%,综合辨别率为66.9%。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龙头鱼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躯体长度、臀鳍位置和头部形态是区分它们的主要特征,但这些差异与地理分布没有形成对应关系。推测不同群体间频繁的交流使得形态差异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小,环境因子可能是导致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 王腾,刘永,全秋梅,肖雅元,吴鹏,李纯厚

      2022,29(1):102-117, DOI: 10.12264/JFSC2021-0122

      Abstract: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 本研究综合 2018—2020 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 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 315 种, 区域物种密度为 12.6 种/km2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 12 目 49 科, 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 79.05%; 其中 28 科鱼类(加上未发现的小带鳚科, 这 29 科鱼类组成了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鱼类的大部分物种)占总物种数的 89.52%。从科级层面对南海岛礁鱼类聚类分析表明,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与越南近岸三个珊瑚礁岛鱼类相似度最高。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以小型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 49.04%; 其次是中型鱼类, 为 31.09%; 大型鱼类占比仅为 19.87%。从食性类型来看, 肉食性鱼类最多, 为 163 种; 其次是杂食性鱼类, 91 种; 植食性鱼类最少, 61 种。与历史研究比较, 共有 37 种鱼类近年未发现, 以肉食性最多, 且大型鱼类全为肉食性鱼类, 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正遭受过度捕捞; 小型鱼类高达 66.57%, 这些大部分属于雀鲷科(Pomacentroidae),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及隆头鱼科(Labridae)鱼类, 均为对珊瑚礁依赖程度高的鱼类, 表明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显著衰退现象。因此保护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 不仅要控制捕捞强度, 同时还要保护好这一独特的珊瑚礁栖息生境。

    • 张新明, 程顺峰

      2020,27(10):1167-117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39

      Abstract:

      为探明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测定了体重(Y)及全长(X1)、肛长(X2)、尾长(X3)、头长(X4)、吻长(X5)、眼径(X6)、眼后头长(X7)、背鳍前长(X8)、躯干长(X9)、头宽(X10)、眼间距(X11)等11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获得4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之间以及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相关分析发现肛长(X2)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70);通径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50),头宽(X10)通过肛长(X2)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0.431);决定系数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03),肛长(X2)和头宽(X10)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172)。形态性状(X)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13.859+6.481X2+49.213X6+11.514X7+20.145X10R2=0.954)。星康吉鳗肛长(X2)、眼后头长(X7)、头宽(X10)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Y=1.466e0.287XY=1.435e1.328XY=1.970e1.974X,眼径(X6)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方程为Y=-77.460+222.093X。结论认为,在星康吉鳗选育时,应以肛长(X2)和头宽(X10)为主要选择性状,以眼径(X6)和眼后头长(X7)为辅助选择性状。

    • 张瑞祺, 郝月月, 宋银都, 赵金良

      2020,27(10):1136-114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7

      Abstract:

      鳜(Siniperca chuatsi)具有独特的捕食习性。为研究鳜捕食行为相关主要感觉——视觉和侧线感觉调控的捕食行为特征,利用高速摄像与感官抑制技术对鳜的独特捕食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实验鳜分为4组:GC(对照组,视觉与侧线感觉均具备),GV(只有视觉),GL(只有侧线感觉)和GDS(视觉、侧线感觉均不具备)4组。对各组鳜投喂饵料鱼,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单位时间内鳜的捕食行为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捕食行为中表现出5种捕食模式: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跟踪-偏移型、弹射型、偏移型,其中,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弹射型捕食模式主要由视觉控制,跟踪-偏移型、偏移型主要由侧线感觉控制。在视觉、侧线感觉均具备时优先利用视觉捕食,捕食行为趋于简化,相反,鳜仅利用侧线感觉捕食时,捕食行为变得复杂而多样;鳜在捕食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捕食行为模式是其具有独特摄食习性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解读鳜特殊捕食行为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 苗中博, 王思凯, 彭彪彪, 赵峰, 庄平

      2020,27(10):1210-1221,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10

      Abstract: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种间关系,采用插网调查,利用2019年5—10月的调查数据,基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长江口崇明东滩(31°27'N,121°56'E)和九段沙盐沼湿地(31°10'N,121°57'E)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共采获10个优势种,其中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0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11~1.70,其中拉氏狼牙虾虎鱼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值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57~1.53,其中棱鮻(Liza carinatus)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值最小。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species pairs)高达73.33%,具有显著重叠意义的鱼种对高达48.89%。结论认为,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具有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 王咏梅, 陈冰, 王国霞, 曹俊明, 黄燕华, 莫文艳, 彭凯, 赵红霞

      2020,27(10):1184-119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16

      Abstract:

      为了探讨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的实验饲料,饲养50 d后测定成活率、生长相关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抗低氧胁迫能力。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添加10~300 mg/kg桑叶黄酮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肝胰腺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低氧胁迫2 h时,10 mg/kg、50 mg/kg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低氧胁迫4 h时,10 mg/kg、50 mg/kg、100 mg/kg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以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桑叶黄酮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6.18 mg/kg,添加10~10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低氧胁迫能力。

    • 宋超, 杨琴, 赵峰, 张涛, 胡丽娟, 庄平

      2020,27(10):1125-113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3

      Abstract:

      为探明相邻海域凤鲚(Coilia mystus)群体间的差异性,分别采集江苏吕四(吕四群体)、上海崇明(崇明群体)、浙江舟山(舟山群体)和浙江温州(温州群体)邻近海域的凤鲚共240尾。以凤鲚矢耳石为研究对象,利用耳石测量法和耳石框架法获得21个测量参数,通过公式转化为20个形态指标数据,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显示4个群体间14个形态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反映耳石形态特征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9%,结果显示不同群体耳石的整体形态相似,各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的框架形态指标;利用贡献率最大的9个形态指标构建了4个群体的判别方程,温州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为96.7%,其次是崇明群体(66.7%)、吕四群体(60.0%)和舟山群体(58.3%);聚类分析表明崇明和舟山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吕四群体,与温州群体距离最远。结果表明,崇明、舟山和吕四群体间矢耳石形态差异较小,而温州群体与这3个群体的差异最大,可单独确立为一个生态群体。可见,短距离洄游性凤鲚不同群体间耳石形态差异大小与群体地理阻隔程度相关。

    • 闻海波, 孙光兴, 丁图强, 吕国华, 徐跑, 马学艳, 徐东坡, 王林, 张呈祥, 霍礼辉,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2020,27(10):1156-116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31

      Abstract:

      对淮河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 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 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 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 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为实现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 综述
    • 刘赫威, 余为, 陈新军

      2020,27(10):1254-126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6

      Abstract: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短生命周期的大洋性浅海种,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年间产量差异明显,波动较大。西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区复杂多变的海洋结构是引起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海洋环境因素对阿根廷滑柔鱼早期生活史、种群结构、繁殖、年龄与生长、营养级等生物学习性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丰度与空间位置对中尺度的海洋环境与大尺度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会因其变动迅速做出响应。经归纳与分析,本文认为,探究环境因素对阿根廷滑柔鱼的影响时,除各尺度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和种群内部动力过程,并建立基于个体的海洋动力学模型,探究阿根廷滑柔鱼完整生活史以及评估环境对其资源变动的影响,为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 研究论文
    • 胡雪松, 李池陶, 葛延龙, 贾智英, 姜晓娜, 石连玉

      2020,27(10):1176-118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3

      Abstract:

      以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将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25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mm,在(25.5±1.0)℃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 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 h为混合营养期,此时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 张嘉容, 杨晓明, 田思泉

      2020,27(10):1222-123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4

      Abstract: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一种高度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其分布受环境影响明显,利用海洋环境的变化对其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2015—2017年盛渔期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渔船在南太平洋140°E~130°W,0°~50°S区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捞日志数据,结合同时期海洋环境数据,使用最大熵模型获得了2015—2016年盛渔期(5—8月)长鳍金枪鱼渔获率对各环境因子的反馈曲线以及各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并据此计算出2017年盛渔期其潜在栖息地分布,然后叠加同年真实渔业数据对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由渔获率对各环境因子的反馈曲线发现,25°S以北区域最适宜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海表温度为28.4~30.6℃,300 m水深温度为13.2~17.6℃,海表面盐度为35.6~36.7,海表风场南北分量为-1.6~5.8 m/s;25°S以南区域最适宜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海表温度为17.8~23.4℃,300 m水深温度为12.2~16.9℃,海表面盐度为35.2~36.0,海表风场南北分量为-0.7~4.9 m/s,总体相似。(2)25°S以北区域环境因子的重要性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海表面温度(因子平均贡献率31.3%)、海表面盐度(30.1%)、300 m水深温度(29.2%)、海表风场南北分量(9.4%);在25°S以南区域依次为海表面温度(60.7%)、海表面盐度(22.4%)、海表风场南北分量(10.6%)和300 m水深温度(6.3%);在25°S以南区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海表面温度(平均贡献率大于60%),且显著高于以北区域的31%;在25°S以北区域,3个主要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差异较小,平均贡献率都在30%左右。(3)模型的综合预测准确率在30%~85%,具体以中适生区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高、低适生区预测准确率相对较低。

    • 王世会, 成永旭, 石连玉, 赵金山, 叶露青

      2020,27(10):1196-1209,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8

      Abstract:

      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率和品质差异,对秋季不同时期上市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在种植了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池塘中,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方法,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至成蟹。采用解剖和生化组成分析等方法探究秋季不同时期中华绒螯蟹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1)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9月和10月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肥满度(C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HSI指标9月高于10月,其余指标均是10月较高。(2)9月和10月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项(P>0.05)较多,但雌体肝胰腺中水分、总脂,性腺中总脂,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体性腺中粗蛋白、总脂、灰分,肌肉中总脂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9月和10月成蟹肝胰腺中仅1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1/52,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中仅2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2/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11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1/52,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4)9月和10月成蟹性腺中1种游离氨基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仅雄体牛磺酸(Tau)、丙氨酸(Ala)和亮氨酸(Leu)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3/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10月GSI、MY、TEY和CF高于9月,常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腺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而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整体上10月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要优于9月。

    • 丁敬坤,薛素燕,李加琦,张雯雯,霍恩泽,于文涵,马占飞,蒋增杰,毛玉泽

      2020,27(12):1393-1401,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0

      Abstract:

      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 姜黎明1, 于海洋1, 张全启1, 刘志鹏1, 刘俊伟1, 王旭波1, 王志刚1, 翟介明2

      2011,18(6):0, DOI:

      Abstract:

      微卫星标记(个克隆个PCR, , , 种分离方式<0.05菌落原位杂交是半滑舌鳎微卫星标记大量筛选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目录
    • 研究论文
    • 石立冬, 翟浩杰, 卫力博, 牟玉双, 李卓, 姜晨, 任同军, 韩雨哲

      2020,27(10):1145-115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4

      Abstract:

      为探究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的热应激调控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32.28±0.20)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通过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3个水平的牛磺酸[0%(T1,对照)、1.0%(T2)和5.0%(T3)],配制3组实验饲料。养殖56 d后,水温(28±0.3)℃,急性热应激30 min,取肝脏。使用RNA-Seq测序技术对3组红鳍东方鲀肝脏转录组进行分析,并分别对3个转录组测序文库进行两两比较,设置显著差异基因筛选条件为P<0.05,共获得16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1个,下调基因56个。GO功能分析发现,在T3vsT1组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富集在蛋白质分解过程、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丝氨酸型肽酶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内肽酶活性、L-氨基酸肽的肽酶活性和肽酶活性。KEGG富集分析发现,T2vsT1组中,这些DEGs主要参与细胞黏附分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而T3vsT1组中,这些DEGs主要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选取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分析可靠;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后,在急性热胁迫条件下,红鳍东方鲀可通过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调控机体对温度的响应;随着牛磺酸添加量的升高,红鳍东方鲀主要通过代谢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调控机体对温度的响应。本研究旨为研究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的热应激调控的影响和牛磺酸抗应激功能提供参考数据。

    • 封面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