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刊∣南海渔业资源
  • 分享:

 

编者按:

 

    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陆缘海,平均水深1212 m,最大水深为5559 m,面积约350万km2,其中属于我国领海的面积约为210万km2。南海自然条件优越,渔业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渔业资源丰富,中国52个传统渔场中有21个位于南海海域。

    随着捕捞装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南海周边国家加强海洋渔业开发的背景下,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使得南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表现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明显下降,渔获物出现小型化和低值化,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业资源是海洋渔业的物质基础。开展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增殖养护,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渔业增殖养护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良好外交关系,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南海主权维护都有着特殊的作用。近年来,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增殖养护研究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这期“南海渔业资源”专题中,我们集中选取了近年来本刊发表的23篇有关南海渔业资源评估、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学、渔场探测、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综述和研究文章,这些论文聚焦南海渔业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从不同角度研究南海渔业资源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启发。

 

【海洋生态学】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黑鲷生态容量评估

黄梦仪1,2,徐姗楠1,刘永1,肖雅元1,王腾1,李纯厚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 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 根据 2015 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 利用 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由 26 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 Ecopath 模型, 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 黑鲷营养级为 3.44, 营养转化效率 为 0.302; 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 1~3.95 之间, 系统总转化效率为 7.636%, 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 2.142, 系统连接指数为 0.364, 系统杂食性指数为 0.210, 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 能量未被充分利用; 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 10%, 营养级 I、II 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 98.11%, 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 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², 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 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 系统处于平衡 状态; 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 0.001), 系统杂食性指数和 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 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25.htm

引用本文

HUANG Mengyi, XU Shannan, LIU Yong, XIAO Yayuan, WANG Teng, LI Chunhou.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parus macrocephalus in Daya Bay based on an ecopath model[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1-13.[黄梦仪, 徐姗楠, 刘永, 肖雅元, 王腾, 李纯厚.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黑鲷生态容量评估[J].中国水产科学, 2019, 26(1):1-13.]

 

陵水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龚玉艳, 肖雅元, 徐姗楠, 刘永, 杨玉滔, 李纯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 本研究依据 2014 年 11 月(秋季)、2015 年 5 月(春季)、8 月(夏季)和 2016 年 1 月(冬季)陵水湾 4 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 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 94 种和浮游幼虫 21 类, 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 有 38 种, 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 种, 毛颚类(Chaetognatha)8 种, 其余类群种类数在 1~6 种之间。浮游动物 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 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 无全年优势种; 浮 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 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 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 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 春季最低, 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 物种 Shannon-Wiener 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 表现为春夏季高, 秋冬季低, 湾外高, 湾内低。聚 类分析结果表明, 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 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 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 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 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 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2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2.htm

 

引用本文

GONG Yuyan, XIAO Yayuan, XU Shannan, LIU Yong, YANG Yutao, LI Chunhou.Characteristics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in Lingshui Bay[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71-81. [龚玉艳, 肖雅元, 徐姗楠, 刘永, 杨玉滔, 李纯厚. 陵水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71-81.]

 

大亚湾鱼卵、仔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王九江1,2,刘永2,肖雅元2,王腾2,李纯厚2

1.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浙江 舟山 316022;

2.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 年采用浅水 I 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 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 4 个季度的调查, 结果表明, 4 个季度共采获鱼卵 31361 粒, 仔稚鱼 244 尾。经鉴定分析共有 27 种, 其中鱼卵 19 种, 隶属于 6 目 16 科 18 属; 仔稚鱼 18 种, 隶属于 5 目 15 科 16 属; 鱼卵、仔稚鱼共有种 11 个。鱼卵平均丰度为 614.55 ind/1000 m3 , 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 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 空间分布显示, 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 0.05~2.26, 平均值为 0.86, 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 0~2.53, 平均值丰度 0.82; 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 0.02~0.99, 平均值为 0.50; 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 0~1.00, 平均值为 0.52。根据 Pearson 相关 性结果分析表明, 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 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 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3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26.htm

 

引用本文

WANG Jiujiang, LIU Yong, XIAO Yayuan, WANG Teng, LI Chunhou.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sh eggs and larva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aya Bay[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14-25.[王九江, 刘永, 肖雅元, 王腾, 李纯厚.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14-25.]
 

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

李忠义1,2,3,杨尧尧1,2,3,应一平1,2,3,陈作志4,王新良1,2,3,赵宪勇1,2,3,龚玉艳4,张俊4,张武昌4,郑珊5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235;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0;

5.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2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P=0.041;P=0.000;P=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4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8/2/5916.htm

 

引用本文

LI Zhongyi, YANG Yaoyao, YING Yiping, CHEN Zuozhi, WANG Xinliang, ZHAO Xianyong, GONG Yuyan, ZHANG Jun, ZHANG Wuchang, ZHENG Sh.Feeding rhythm of Diaphus chrysorhynchus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8,25(2):395-402.[李忠义, 杨尧尧, 应一平, 陈作志, 王新良, 赵宪勇, 龚玉艳, 张俊, 张武昌, 郑珊.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J].中国水产科学,2018,25(2):395-402.]

 

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徐姗楠1,郭建忠1,2,陈作志1,许友伟1,周林滨3,柯志新3,李纯厚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2.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 201306;

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1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 根据 2016 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 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 大亚湾鱼类的 Sheldon 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 鱼类粒径范围为-2~10 粒径级, 最高峰值均位于 3~4 粒径级。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线陡峭及曲率降 低主要是少量粒径大的常年定居性鱼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和季节洄游性鱼类鳗鲇(Plotosus lineatus)、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出现以及粒径范围减小造成的。从沿岸、中部和湾口等 3 个区域来看, 春季, 沿岸海域曲率最大, 湾中部海域次之, 湾口海域最小; 秋季, 湾口海域曲率最大, 沿岸海域次之, 湾中部海域最小。沿岸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大量粒径小的当年生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幼鱼出现造成; 中部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少数粒径较大的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和常年定居种龙头鱼的出现造成; 湾口海域曲率升高主要是有少数粒径大的龙头鱼的出现造成。可见, 洄游性鱼类、当年生幼鱼和常年定居性鱼类等补充群体数量及粒径范围大小对鱼类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具有明显的影响。ABC 曲线表明, 春、秋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均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5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28.htm

 

引用本文

XU Shannan, GUO Jianzhong, CHEN Zuozhi, XU Youwei, ZHOU Linbin, KE Zhixin, LI Chunhou.Biomass particle size spectrum of fish in Daya Bay[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34-43. [徐姗楠, 郭建忠, 陈作志, 许友伟, 周林滨, 柯志新, 李纯厚.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34-43.]
 

南海北部陆架水域多齿蛇与花斑蛇的年龄与生长

江艳娥, 许友伟,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2014 年 7 月至 2015 年 5 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样本, 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 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 对这 2 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 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 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 体重范围分别为 13~358 g、20~297 g, 日龄范围分别为 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 L∞♀=278 mm, L∞♂=276 mm; K♀=1.30, K♂=1.30; t0♀=−0.07 a, t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 350~400 d 日龄组开始出现, 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 3 月、7 月、9—10 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 叉长范围分别为 105~269 mm、95~264 mm, 体重范围分别为 11~220 g、8~228 g, 日龄范围分别为 79~486 d、84~488 d, von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 L∞♀=269 mm, L∞♂=265 mm, K♀=1.29, K♂=1.29, t0♀=-0.06 a, t0♂=-0.06 a, 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 200~250 d 日龄组开始出现, 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 6—11 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 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 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6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3.htm

 

引用本文

JIANG Yan'e, XU Youwei, FAN Jiangtao, SUN Mingshuai, YANG Yutao, ZHANG Kui, ZHANG Jun, HUANG Zirong, LIN Zhaojin, CHEN Zuozhi.Age and growth of Saurida tumbil and Saurida undosquami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82-90.[江艳娥, 许友伟,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南海北部陆架水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的年龄与生长[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82-90.]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瓦氏眶灯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龚玉艳, 杨玉滔, 孔啸兰, 张俊, 江艳娥, 陈作志, 晏磊, 张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样品,对其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眶灯鱼的体长范围为71~172 mm,平均118 mm;体重范围为5.25~66.20 g,平均26.05 g。雌雄个体体长、体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NOVA,P<0.01);总样本雌性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4×10-5L2.7873(R2=0.9241,n=317),雄性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7×10-5L2.6883(R2=0.9052, n=558)。雌雄性比为1:1.76,雄性明显多于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表明瓦氏眶灯鱼在全年多次产卵,其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为145.0 mm。瓦氏眶灯鱼摄食等级主要以1、2级为主,主要摄食安达曼钩腕乌贼(Abralia andamanica)、线小钩腕乌贼(Abraliopsis lineata)等头足类,同时还摄食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等小型中层鱼及拟须虾(Aristaeomorpha foliacea)等甲壳类,有时也会摄食同类。瓦氏眶灯鱼主要生活在底层海域,除少部分未成熟个体外,基本不进行昼夜垂直迁移。瓦氏眶灯鱼个体规格大,数量多,且基本不进行垂直迁移,是研究南海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7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8/5/5994.htm

 

引用本文

GONG Yuyan, YANG Yutao, KONG Xiaolan, ZHANG Jun, JIANG Yan’e, CHEN Zuozhi, YAN Lei, ZHANG Ku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ishery-relevant biology of Diaphus watasei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8,25(5):1091-1101.[龚玉艳, 杨玉滔, 孔啸兰, 张俊, 江艳娥, 陈作志, 晏磊, 张魁.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瓦氏眶灯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8,25(5):1091-1101.]
 

汕头南澳-东山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特征

柯志新1,2,3,陈丹婷1,2,谭烨辉1,2,刘华健1,刘甲星1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1

 

摘要:根据 2014 年 9 月(秋季)、12 月(冬季)、2015 年 4 月(春季)、2016 年 7 月(夏季)在南澳岛与东山岛之间的近 海海域进行的生态环境调查, 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 a 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叶绿素 a 浓度变化范围为 0.37~14.9 μg/L, 平均值分别为: 夏季(8.2 μg/L)>秋季(4.9 μg/L)>冬季(1.52 μg/L)>春季(1.47 μg/L)。表层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范围为 0.6~45 mg(C)/(m3·h), 平均值分别为: 秋季 20.3 mg(C)/(m3·h)>夏季 18.2 mg(C)/(m3·h)>春季 14.4 mg(C)/(m3·h)>冬季 5.6 mg(C)/(m3·h)。水柱初级生产力变动范围为 14.1~3066.6 mg(C)/(m2·d), 平均值分别为: 秋季 1034.2 mg(C)/(m2·d)>夏季 715.5 mg(C)/(m2·d)>春季 453.4 mg(C)/(m2·d)>冬季 133.8 mg(C)/(m2·d)。除夏季外, 整 个调查海域的叶绿素 a 浓度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 夏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 a 的浓度都较高, 在南澳岛的南面出现一个叶绿素 a 的低值区。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较差。叶绿素 a 和初级生 产力与营养盐浓度在春季均呈显著正相关, 但在其他季节相关性不强。氮营养盐在春季和秋季可能是南澳-东山海 域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为获得较好的渔业增养殖效益, 应该根据初级生产力现状对该海域的养殖品种 和规模进行合理规划。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8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29.htm

 

引用本文

KE Zhixin, CHEN Danting, TAN Yehui, LIU Huajian, LIU Jiaxing.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Dongshan-Nan'ao[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2019, 26(1): 44-52.[柯志新, 陈丹婷, 谭烨辉, 刘华健, 刘甲星.汕头南澳-东山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44-52.]
 

雷州湾附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曾嘉维1,林坤1,王学锋1,李纯厚2

1.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 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为了解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理影响因素, 于 2016—2017 年开展了 4 个季度的底 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 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 256 种, 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 各季节均 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 R=0.28~0.77, P<0.01), 群落Ⅰ的平均相似性为 38.48%~47.44%, 相似性的主要贡献种为斑头舌鳎(Cynoglossus puncticeps)、中华海鲇(Tachysurus sinensis)和线纹鳗鲇(Plotosus lineatus)等; 群落Ⅱ的平均相似性为 41.38%~52.59%, 主要贡献种为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斑头舌鳎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等。两个亚群落的平均相异性为 57.74%~76.25%; 水深是 4 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 溶解氧是 3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 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种类数丰富, 高于海州湾、大亚湾等海域; 本研究揭示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养护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9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6.htm

 

引用本文

ZENG Jiawei, LIN Kun, WANG Xuefeng, LI Chunhou.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Leizhou Bay[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108-117.[曾嘉维, 林坤, 王学锋, 李纯厚.雷州湾附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108-117.]
 

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杨杰青, 欧阳珑玲, 唐峰华, 史赟荣, 晁敏, 王云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

 

摘要:根据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8 月 4 个季度的调查资料, 采用冗余分析模型, 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 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4 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 7 门 113 属 215 种, 种类数秋季最多(134 种), 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 ), 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 );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 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 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 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 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 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0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20/2/6189.htm

 

引用本文

YANG Jieqing, OUYANG Longling, TANG Fenghua, SHI Yunrong, CHAO Min, WANG Yunlong.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fshore of northwest Hainan Island, Chin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20,27(2):236-249. [杨杰青, 欧阳珑玲, 唐峰华, 史赟荣, 晁敏, 王云龙.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27(2): 236-249.]
 

大亚湾核电临近海域中国毛虾声学探测分析

曾雷1,2,3,4,陈国宝1,2,3,4,王腾1,2,4,杨炳忠1,2,4,于杰1,2,3,4,廖秀丽1,2,4,黄洪辉1,2,4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0;

2.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4.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于 2019 年 1 月 11―14 日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临近海域尝试采用声学探测技术, 同时辅以拖网调查与水下视频观测的方法, 对该海域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空间分布特征、定向迁移聚集规律和种群资源评估方法进行了 研究分析, 以期为大亚湾核电基地典型冷源致灾生物中国毛虾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提供新的思路。调查发现, 拖网渔获物中中国毛虾所占比重在 99%以上, 仅有数量极少的水母和鱼类。19:00―07:00 的声学原位观测结果显示, 不同时段中国毛虾海里面积反向散射系数(NASC)波动较大(0.56~170.30 m2 /n mile2 ), 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最高值出现在 22:30―22:40 时段。垂直空间分布上, 中国毛虾主要集群分布于水深 5.2~7.2 m 的中下层水域, 在 22:50―00:10 期间有明显向底层迁移的趋势。水平空间分布上, 中国毛虾生物量密度由湾内至湾口断面逐渐增大。结合不同时段中国毛虾资源动态规律与水下视频观测结果, 调查海域中国毛虾很可能在 19:00―23:00 期间向湾内迁移, 23:00 之后向湾口迁移。综上分析可知, 声学评估方法较传统的渔业调查手段具有生态、高效、时空分辨率 高、能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等诸多优点, 更能满足大亚湾核电站冷源生物安全预警与应急防控的现实需求。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1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6/6140.htm

 

引用本文

ZENG Lei, CHEN Guobao, WANG Teng, YANG Bingzhong, YU Jie, LIAO Xiuli, HUANG Honghui,.Acoustic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Acetes chinensis in the adjacent waters of the Daya Bay Nuclear Power Plant[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6):1029-1039.[曾雷, 陈国宝, 王腾, 杨炳忠, 于杰, 廖秀丽, 黄洪辉,.大亚湾核电临近海域中国毛虾声学探测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6):1029-1039.]

 

【渔业资源评估】

 

基于生活史特征的数据有限条件下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比较

史登福1,2,张魁1,陈作志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2.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渔业资源评估是开展渔业资源管理, 维系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要统计产量、资源丰度指数甚至年龄结构等大量数据, 由于调查经费和数据的缺乏, 全球仅 1%的鱼种进行过系统性的资源 评估。近年来, 在数据有限(data-limited)条件下如何开展资源评估已日益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本文将基于生活 史特征的评估方法分为仅需要生活史参数, 需要产量数据和生活史参数, 需要产量数据、生活史参数及体长或年龄 数据等 3 大类, 分别从方法、数据要求、输出结果及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 提供了关于生活史特征参数的常 见估算方法, 并就其中两种模型对北大西洋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的可持续渔获量进行了初步评估与比较。最后, 对数据缺乏模型的使用及模型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评估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2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20/1/6165.htm

 

引用本文

SHI Dengfu, ZHANG Kui, CHEN Zuozhi.Comparison of assessment methods utilizing life-history characteristics in data-limited fisheries[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20,27(1):12-23.[史登福, 张魁, 陈作志.基于生活史特征的数据有限条件下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比较[J].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12-23.]
 

多鳞鱚目标强度的模型法研究

李斌1,2,陈国宝1,3,曾雷1,3,王志超1,2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0;

2. 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3.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鱼类目标强度测量是渔业水声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基尔霍夫近似模型对 19 尾多鳞鱚(Sillago sihama)样品的理论目标强度进行近似计算, 模型计算所需鱼类形态学参数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属 X 光机(SOFTEX M-100)拍摄 X 光影像获得。通过编程计算获得多鳞鱚不同频率下目标强度随姿态倾角的变化图案, 并通过数据拟合方法建立了不同频率和倾角分布函数下多鳞鱚目标强度随体长变化的经验公式, 并与常规的 b20 表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在 70 kHz、120 kHz 和 200 kHz 3 种频率下多鳞鱚目标强度的倾角变化图案呈多峰状特征分布, 且频率越高目标强度对倾角变化越敏感, 波峰数增加, 目标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倾角增大。70 kHz 下多鳞鱚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15°~5°, 120 kHz 和 200 kHz 下目标强度最大值则出现在–10°~0°, 且各频率下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各不相同。不同频率及倾角分布函数下多鳞鱚目标强度随体长变化特性各不相同, 其中在角度函数为(–5°, 15°)、频率为 120 kHz, 以及角度函数为(0°, 10°)、频率为 200 kHz 时目标强度对体长经验公式和常规的 b20 表式曲线基本重合, 拟合度较高, 可将常规的 b20 表式直接用于多鳞鱚的资源评估; 而其他情形下 2 种表式存在一定偏差, 采用直接拟合的参数方程更为恰当。研究表明, 基尔霍夫近似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多鳞鱚的目标强度特性, 可为中国南海近岸鱼类目标强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为提高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提供科学依据。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3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8/2/5917.htm

 

引用本文

LI Bin, CHEN Guobao, ZENG Lei, WANG Zhichao. Modeling study on the target strength of Sillago siham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8,25(2):403-412.[李斌, 陈国宝, 曾雷, 王志超.多鳞鱚目标强度的模型法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8,25(2):403-412.]
 

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

耿平1,2,张魁1,徐姗楠1,陈作志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 东 广州 510300;

2.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自然死亡系数是渔业资源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 其准确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进而影响渔业管理策略的制定。本文从生活史参数、标志回捕和年龄结构 3 个方面列举了国内外自然死亡系数的常用评估方法, 讨论了相关方法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 并以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和中国近海鱼类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 着重介绍了 Pauly 经验公式在中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根据渔业资源调查和研究数据现状, 认为现阶段使用 Pauly 经验公式评估中国近海经济鱼类 自然死亡系数具有积极作用。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4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8/3/5948.htm

 

引用本文

GENG Ping, ZHANG Kui, XU Shannan, CHEN Zuozhi.Assessment of natural mortality coefficients in fish stocks: a review[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8,25(3):694-704. [耿平, 张魁, 徐姗楠, 陈作志. 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8,25(3):694-704.]
 

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资源密度的概率分布型特征

晏然1,2,范江涛1,2,陈作志1,蔡研聪1,张魁1,许友伟1,徐姗楠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2.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中国南海北部近海主要渔获物之一, 其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性。根据 2014—2017 年南海北部近海两个周期(2014—2015 年为第 1 周期, 2016—2017 年为第 2 周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 以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表征资源密度, 采用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 K-S test)探索了 11 种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陆架区竹荚鱼不具明显的概率分布特征, 而北部湾海域竹 荚鱼资源密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型且第二周期较第一周期更为显著。同时, 采用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法(对数正 态模型与 Delta 模型)与调查设计法(均值法)对该海域进行资源密度估值比较, 发现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更切合 竹荚鱼资源密度结构分布特征, 而在对数正态理论模型中 Delta 模型法更适用于该物种资源密度估值。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5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4.htm

 

引用本文

YAN Ran, FAN Jiangtao, CHEN Zuozhi, CAI Yancong, ZHANG Kui, XU Youwei, XU Shannan.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jack mackerel (Trachurus japonicus) density in the offshor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91-98.[晏然, 范江涛, 陈作志, 蔡研聪, 张魁, 许友伟, 徐姗楠.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资源密度的概率分布型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91-98.]

 

【生物多样性】

 

南海乌贼的遗传差异: 种群分化还是种间分化

李敏, 张鹏, 张俊, 张魁,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利用线粒体 ND2、COI 和 16S rDNA 序列, 对 2012 年 9 月至 2015 年 9 月采自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各自形成了单系群分支, 而分支内没有形成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对应的支系。分子方差分析同样表明, 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而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94092~0.9899, P<0.0001)。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 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465 和 0.8545)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51 和0.0021), 中型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微型群。基于 ND2、COI 和 16S rDNA 序列计算的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达到了 14.0%、9.6%和 8.8%, 远大于类群内的遗传分化(平均<1%)。研究结果表明, 南海鸢乌贼存在分布高度重合且有显著遗传分化的两个种群, 即中型群和微型群。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了种间分化的水平, 提示体型较大、具有背部发光器的中型群鸢乌贼(典型鸢乌贼)与体型较小、背部发光器缺失的微型群鸢乌贼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种类。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6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9.htm

 

引用本文

LI Min, ZHANG Peng, ZHANG Jun, ZHANG Kui, CHEN Zuozhi.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urpleback flying squid, 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population or species divergence[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133-140.[李敏, 张鹏, 张俊, 张魁, 陈作志.南海鸢乌贼的遗传差异: 种群分化还是种间分化[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133-140.]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和北部湾口海域底层游泳动物多样性

李渊1,4,张静2,4,张然1,宋普庆1,钟指挥1,王燕平1,林龙山1,窦硕增3

1. 国家海洋局 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05;

2. 集美大学 水产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3.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4.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根据 2012—2013 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进行的秋季和春季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这两 个区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 计算渔获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einer 种类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 南海调查海域春秋两个航次的渔获物中, 共鉴 定出游泳动物 663 种, 隶属于 4 纲 36 目 171 科 374 属; 其中鱼类为 504 种, 占所有渔获种类的 76.0%。优势种种 数较少, 且季节变化较大。春季游泳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 这主要是由于春季出现大量补充群体, 并且有许 多种类在秋季向较深海区移动所造成的。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北部湾口海域, 这可能是 由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受水温和洋流的影响较大所造成的。目前, 南海北部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资源结 构呈现小型化和低值化。对南北海域资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资源相对较好。应合理开 发利用该海域渔业资源, 同时加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扫二维码查看全文

17

 

引用本文

LI Yuan, ZHANG Jing, ZHANG Ran, SONG Puqing, ZHONG Zhihui, WANG Yanping, LIN Longshan, DOU Shuozeng.Diversity of demersal nekton in the southwestern sea of the Nansha Islands and the mouth of Beibu Bay[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6,23(1):177-187.[李渊, 张静, 张然, 宋普庆, 钟指挥, 王燕平, 林龙山, 窦硕增.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和北部湾口海域底层游泳动物多样性[J].中国水产科学,2016,23(1):177-187.]

 

【生态修复】

 

汕头南澳龙须菜规模栽培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

刘之威, 罗洪添, 武宇辉, 任辉, 杨宇峰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每月 1次的采样调查。对海水温度(WT)、盐度(salinity)、pH、溶氧(DO)、总氮(TN)、总磷(TP)、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叶绿素 a(Chl a)和浮游植物密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1)在龙须菜栽培期和收获期(3―5 月), 龙须菜栽培区的pH 和 DO 均显著高于其余区域(P<0.05), 收获后各区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在龙须菜栽培期(3―4 月), 栽培区的 TN、TP、DIN 和 DIP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和鱼类养殖区(P<0.05); (3)龙须菜栽培期间和收获期(3―5 月)栽培区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P<0.05), 龙须菜收获后(6 月), 3 个采样区域浮游植物的密度大幅上升;(4)2016 年南澳海域共收获龙须菜 49729 t, 据估算, 龙须菜规模栽培从海水中移除了 2212 t N、174 t P 和 13300 t C, 至少释放了 34700 t O2。研究表明, 龙须菜规模栽培能有效去除 N、P 营养盐, 防治海洋富营养化; 提高栽培区域的 pH 和 DO, 有利于防治海洋酸化和低氧问题; 降低浮游植物密度, 抑制有害藻华的发生。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8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5.htm

 

引用本文

LIU Zhiwei, LUO Hongtian, WU Yuhui, REN Hui, YANG Yufeng.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in Nan'ao Island of Shantou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phytoplankton[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99-107.[刘之威, 罗洪添, 武宇辉, 任辉, 杨宇峰. 汕头南澳龙须菜规模栽培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J]. 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99-107.]
 

防城港人工礁区内5种恋礁鱼类的声学标志跟踪

王志超1,2,陈国宝1,曾雷1,李斌1,贾晓平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 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 广州 510300;

2. 国家海洋局南海标准计量中心, 广东 广州 510700

 

摘要: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的活动特点及使用超声波遥测方法进行人工鱼礁区鱼类研究的可行性, 2017 年 7 月 7 日至 9 月 8 日于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利用 Vemco 定位系统(Vemco position system, VPS)对 5 种北部湾沿海常见的野生 恋礁性鱼类共 9 尾[体长(21.7±3.8) cm, 体重(314±186) g]进行超声波标志遥测跟踪。结果表明, 9 尾鱼中的 3 尾定位 效果较为理想(1749~9591 个定位结果), 活动范围较小, 其中 100%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 MCPs) 范围为 12687.6~17123.2 m2 。而 50%和 95%核心利用分布(Kernel utilization distribution, KUDs)范围为 5788.1~ 8708.9 m2 和 10240.5~16463.7 m2 。另 6 尾鱼未取得理想的定位效果(0~14 个定位结果), 接收机接收回的定位数据 可以被检测, 表明鱼依然在礁区附近活动。在游离检测范围 28~51 d 后又有信号返回, 说明样本鱼对人工鱼礁环境 有一定的偏好性, 研究期间样本鱼表现出一定的活动深度变化规律, 在 15:00~22:00 时段活动深度相对较浅, 主要 集中于人工鱼礁礁体上方(距水底 5 m 以上)。研究表明, 应用超声波遥测技术可以了解鱼类在自然生活状态下的活动特点, 可作为鱼类研究的有效手段加以应用。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19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0.htm

 

引用本文

WANG Zhichao, CHEN Guobao, ZENG Lei, LI Bin, JIA Xiaoping.Exploration of 5 species of rock fishes in the Fangchenggang artificial reef area using ultrasonic biotelemetry[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 26(1): 53-62.[王志超, 陈国宝, 曾雷, 李斌, 贾晓平.防城港人工礁区内5种恋礁鱼类的声学标志跟踪[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53-62.]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刘岩, 杨长平, 单斌斌, 孙典荣, 刘胜男, 李腾, 刘蔓婷, 谢啟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 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 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 oval tags, POTs), 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 背鳍鳍棘基部第 4~6 鳍棘下方 5 mm 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 后标志保持率为 81.76%。POTs 标志黑鲷幼鱼 45 d 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 90 d 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 2014—2016 年每年 1 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 测量体长、体重, 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 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 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 60115 尾, 共 2758 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 4.59%); 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 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 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 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 最远扩散距离约 70 km。放流后 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 随后相对加快, 放流 5~7 个月后, 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 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 POT 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 在研究海域, 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 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20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31.htm

 

引用本文

LIU Yan, YANG Changping, SHAN Binbin, SUN Dianrong, LIU Shengnan, LI Teng, LIU Manting, XIE Qijian.Investigation of a mark-recapture method of black porgy,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in Daya Bay using plastic oval tags[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63-70.[刘岩, 杨长平, 单斌斌, 孙典荣, 刘胜男, 李腾, 刘蔓婷, 谢啟健.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63-70.]

 

【渔场预测】

 

基于海表温和水深的南海北部短尾大眼渔场分析

范江涛1,2,黄梓荣1,许友伟1,孙铭帅1,晏然2,陈作志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2.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根据 2014—2017 年南海北部 200 m 等深线以浅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数据, 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 首次将渔场水深(D)与 SST 的乘积(SSTD)引入作为新的变量,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筛选与渔场关联度最高的变量, 将关联度最高的变量与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ect, CPUE)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模型, 对模型理论 CPUE 与实际 CPUE 的时空变化进行 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随季节变化明显, 各季节 CPUE 随 SST 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不同季节 CPUE 最高的海域水深不同, 春季为 160 m, 夏季为 140 m, 秋季为 60 m, 冬季为 140 m; CPUE 与 SST、D、SSTD 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 各季节 CPUE 与 SSTD 关联度最高且关联度均超过 0.5; 将 SSTD 作为变量, CPUE 作为 表征渔场好坏的指标值, 建立环境因子与 CPUE 的关系模型, 模型理论 CPUE 高值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且实际 CPUE 高值区的分布与理论 CPUE 高值区分布一致, 以上结果 P 值均小于 0.05, 模型预测准确。

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查看全文

21

http://www.fishscichina.com/html/2019/1/6027.htm

 

引用本文

FAN Jiangtao, HUANG Zirong, XU Youwei, SUN Mingshuai, YAN Ran, CHEN Zuozhi.Analysis of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fishing ground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depth[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9,26(1):26-33.[范江涛, 黄梓荣, 许友伟, 孙铭帅, 晏然, 陈作志.基于海表温和水深的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9,26(1):26-33.]
 

南海乌贼产量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晏磊1,张鹏1,杨炳忠1,陈森1,李亚男2,李渊3,宋普庆3,林龙山3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

2. 中国科学院 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检测中心, 广东 广州 510301;

3. 国家海洋局 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根据 2012年 9—10月秋季航次及 2013年 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 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 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 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 产量主要集中在 10°~15°N、111°~117°E 海域内, 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 13°~15°N、117°~118°E 海域; 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 SST 范围有所差异, 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 25.6~29.6℃, 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 27.6~30.0℃, 但最适表温都分布于 28.5~29.5℃的海域; 不同季节作业渔场水温垂直结构差异明显, 从 5~50 m 水温垂直梯度来看, 春季鸢乌贼 0.00~0.05℃/m 组距内平均网产较高, 且随着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 而秋季鸢乌贼平均网产随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 并于 0.15~0.20℃/m 组距内达到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 5~50 m 水温垂直梯度是对鸢乌贼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 关联度为 0.84, 纬度、5~100 m 水温垂直梯度、表温和经度影响次之。

扫二维码查看全文

22

 

引用本文

YAN Lei, ZHANG Peng, YANG Bingzhong, CHEN Sen, Li Ya'nan, LI Yuan, SONG Puqing, LIN Longsha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tch of 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16,23(2):469-477.[晏磊, 张鹏, 杨炳忠, 陈森, 李亚男, 李渊, 宋普庆, 林龙山.南海鸢乌贼产量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J].中国水产科学,2016,23(2):469-477.]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发布日期:2020-10-21浏览次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