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 北京 100717
2. Beijing China Science Journal Publishing Co. Ltd., Beijing 100141, China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媒介, 在推动学术传播、学科建设, 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的科研实力稳步增长, 优秀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信息资源量的爆炸式增长, 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文献计量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开创了信息资源利用的途径[2-3]。对学术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反映期刊办刊现状及趋势, 揭示期刊真实影响力[4], 同时也能为期刊优化选题、寻找作者及审稿人[5], 以及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立项及绩效评价[6]提供重要参考。颜廷梅等[7]认为,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生成的期刊选题, 是对论文阅读者及引用者偏好的精准化测量和预测。同时, 对于高被引论文的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状况[8]。对于科技期刊而言, 选题策划与组稿是一项重要工作, 关乎期刊学术质量及期刊影响力[9], 而做好选题策划的前提就是对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有准确的把握, 从文献中挖掘信息, 提取研究热点, 筛选核心作者, 可以为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中国水产科学》是我国水产科技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 以反映水产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和方法为办刊宗旨, 其刊载论文涉及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渔业生态与环境、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病害研究、水产养殖技术、渔业装备与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学科, 基本涵盖了除渔业经济之外的水产学各个研究领域, 对于开展水产学科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以《中国水产科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2013―2016年的发文及引证数据进行统计, 对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旨在总结办刊经验, 追踪热点学科的变化规律, 为指导办刊以及科研人员从文献角度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本报告统计的论文信息来自于本刊2013― 2016年刊发论文。在统计发文信息时, 统计全部作者和机构信息。引证数据(如引用刊物名称、被引作者姓名、被引年份、卷(期)、页码、被引题名等信息)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 Database, CSTPCD)[10-13]。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等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在统计被引作者时, 只著录论文第一作者, 统计年份为2013―2016年, 学科分类标准参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十大学科分类体系。
1.2 期刊评价指标CSTPCD借鉴国际通用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期刊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多项学术计量指标。本研究选取了其中几项具有重要指向性的指标进行描述。这些指标包括:
(1) 核心总被引频次:期刊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2) 核心影响因子:期刊评价前2年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用的次数。
$ \begin{array}{l} 影响因子 = \\ \;\;\;\frac{{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 \end{array} $ |
(3) 核心他引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 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 他引率 = \frac{{被其他刊引用的次数}}{{期刊被引用的次数}} $ |
(4) 核心即年指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 即年指标 = \frac{{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 |
(4) 基金论文比:期刊中国家、省部级以上及其他各类重要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产科学》发文及被引概况2013―2016年, 共有来自165家机构的1901位作者在《中国水产科学》上发表了605篇文章(表 1)。其中有390篇论文在该段时间内获得881次引用, 论文引用率为64. 46%。篇均被引用频次为1.46次/篇。在2013―2016年, 有4221篇论文在统计截止时间(2016年12月31日)前获得过引用, 总被引频次7458次。核心影响力保持稳定, 核心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0%的较高水平。核心即年指标(为论文在发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期刊当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基本保持在13%左右, 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占比基本保持在80%以上。
![]() |
表 1 《中国水产科学》2013―2016年发文及被引概况 Tab.1 Publishing and citation information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2013―2016年, 在《中国水产科学》发表论文数量居前20名的高产作者中, 有5位高产作者来自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分别有4位高产作者(表 2)。水产遗传育种学科高产作者有7位, 其次为水产养殖技术和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学科, 分别有4位高产作者。发文量最多(18篇)的作者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陈松林和李健, 分属生物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学科。其次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刘萍(14篇, 水产遗传育种学科)和中国海洋大学张秀梅(13篇, 生物技术学科)。
![]() |
表 2 《中国水产科学》2013―2016年发文量top20作者 Tab.2 Top 20 authors information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2013―2016年, 在《中国水产科学》发表论文数量居前3名的机构分别为上海海洋大学(188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94篇), 中国海洋大学(80篇)。这20个机构中, 有4家在青岛, 3家在武汉, 厦门、上海、北京、广州分别有2家(表 3)。
![]() |
表 3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发文top20机构 Tab.3 Top 20 pos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发表论文资助基金前10位的均为省部级基金, 这11项基金资助论文比例占发文总数的77.19%(表 4)。资助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论文177篇, 占所有发文数量的29.3%;其次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94篇, 占15.5%;第3位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81篇, 占13.4%。
![]() |
表 4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资助基金top10 Tab.4 Top 10 funds information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主题为生长, 共有70篇论文研究主题与“生长”有关, 占11.6%;其次是“基因克隆”, 有44篇论文, 占7.3%;第3位是“基因表达”, 共有35篇相关论文, 占比为5.8%(表 5)。除此以外, 还涉及凡纳滨对虾、半滑舌鳎、中华绒螯蟹、牙鲆、尼罗罗非鱼、三疣梭子蟹、草鱼、仿刺参等热点研究物种, 以及遗传多样性、环境因子、微卫星、组织表达、增殖放流等热点研究主题。
![]() |
表 5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top20关键词 Tab.5 Top 20 key words of the published papers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水产各学科2013―2016年在《中国水产科学》发文情况详见表 6。2013―2016年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生物技术学科, 共计185篇; 渔业生态与环境学科列于第二, 共计83篇; 水产遗传育种74篇, 位居第3。其余各学科论文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病害研究、水产养殖技术、渔业装备与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
![]() |
表 6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发文的学科分布 Tab.6 Subjects distribution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2013―2016年, 《中国水产科学》被引第一作者总人数为1463人, 其中有1092名作者的发文获得了引用, 占发文作者总人数的74. 69%。在《中国水产科学》发文的第一作者中, 其所发表论文在2013―2016年被引次数居前20位的作者的被引情况如表 7所示。其中, 总被引频次较高的3位作者分别是徐兆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118次), 陈雪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60次), 程家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54次)。
![]() |
表 7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高被引top20作者 Tab.7 Top 20 cited authors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高被引论文定义为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 2013―2016年共有30篇高被引论文(表 8)。其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陈雪忠题名为《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的论文被引次数最高, 该文刊发于2009年, 2013―2016年总共被引用49次; 其次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邴旭文题名为《中华倒刺巴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的论文, 被引43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徐兆礼题名为《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的论文位列第三, 被引32次; 上海水产大学楼允东的《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论文, 刊发于2006年, 2013―2016年总共被引用32次。这30篇高被引论文分别属于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渔业生态与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病害研究、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这7个学科。
![]() |
表 8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高被引论文 Tab.8 High-cited papers of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13-2016 |
总被引篇次指刊物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年被引用的总篇数。总被引频次指刊物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 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被引频次的提高表示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而被引频次的下降则预示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下滑[14-15]。《中国水产科学》总被引篇次和总被引频次在2013―2016年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表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该阶段逐步提升。
期刊影响因子(MS-JIF)是以期刊统计源文献(CSTPCD, 共有9000余种期刊)为来源, 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该指标综合了期刊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 一般来说, 期刊影响因子越大, 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也越大[5]。但仅用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科差异等因素。《中国水产科学》影响因子2013― 2016年在载文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 依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说明该段时间发表的论文在论文发表 2年内被引频次略有减少, 同时总被引次数增加, 可以推测发表 3年以上的论文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由本刊被引半衰期来看, 本刊被引半衰期为6.4~7.2, 也就是说, 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 较新的一半是在6.4~7.2年之内发表的, 佐证了前面的观点, 即水产论文引用高峰并不在论文发表的3年内, 与刘雪立[16]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说明用影响因子评价水产期刊影响力具有局限性。造成论文被引延迟的原因有可能因为《中国水产科学》所刊发论文多为具有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型论文, 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17]。不过这提醒本刊要加大信息推广力度,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使论文在发表后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引用[18]。
本研究中的基金论文比是指受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 由于基因资助项目在立题及结题评审过程均严格把关, 其成果往往具有较高创新性及学术水平, 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 因此, 基金论文比可以反映学术期刊的质量, 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19-2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基金论文并不必然等同于高质量论文, 尤其在各种基金项目支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许多论文都挂上了基金的名头。本期刊编辑在来稿之初就对论文的冠名基金进行审核, 在统计基金论文比时, 排名第一位的基金为省部级以上的论文才被认为是受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挂基金项目的情况。《中国水产科学》2013―2016年发表论文省部级基金支持率高于80%, 说明其保持着较高的学术质量。从资助发文比例占发文总数的77.19%的排名前10位的基金来看, 绝大多数都是资助创新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的,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省级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反映出期刊发表论文多为基础研究型论文。
期刊学科布局是指期刊所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发文的学科分布状况, 可以验证期刊发展是否与其办刊宗旨或方向相一致。学术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对期刊群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某一领域或范围内学科发展状况。《中国水产科学》发文分布于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渔业生态与环境学科、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病害研究、水产养殖技术、渔业装备与工程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这9个学科, 涵盖了除渔业经济之外的水产学科各个研究领域, 与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相一致。同时, 这些学科间分布不均衡, 从发文数量来看, 生物技术学科居于主导地位, 其次为渔业生态与环境学科, 水产遗传育种位居第三, 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紧随其后, 水产养殖技术与渔业病害研究分别居第7位和第6位。该学科布局与张晓琴等[4]2007年的分析结果有较大出入, 张晓琴等[4]的统计结果为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研究以及水产养殖技术分别居前3位, 而资源环境及生态则居水产营养与饲料之后,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0年来, 水产的重点研究领域已经由粗放式养殖向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渔业转变, 此外, 水产营养与饲料学科、渔业装备与工程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的站位没有明显变化。
3.2 期刊引证数据辅助的期刊优化选题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 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 可反映学科在某一时期的研究热点[21], 帮助期刊编辑或学者有效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2013―2016年, 《中国水产科学》所刊发论文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生长, 与2007―2012年的笔者的调研结果一致(数据未公开发表), 说明水产科学研究一直是围绕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而进行的。从研究领域来看, 本研究筛选出的前20位关键词中, 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题词有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原核表达、微卫星和组织表达; 属于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主题词有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遗传力; 属于资源环境领域的有遗传多样性、环境因子、增殖放流; 属于水产病害的主题词仅嗜水气单胞菌。从研究的水产物种来看, 这些年主要集中在凡纳滨对虾、中华绒螯蟹、半滑舌鳎、牙鲆、尼罗罗非鱼、三疣梭子蟹、草鱼和刺参这些物种。
高被引论文在此是指期刊发表的文献被统计源期刊在统计年引用的总频次由高至低排序, 排名前1%的文献[22]。高被引论文意味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关注热点[22-23], 为期刊的选题组稿和科研工作者把握研究方向提供参考。这些高被引论文分布于除水产生物技术和渔业装备与工程之外的水产7个学科, 相比于排第1位的发文量, 水产生物技术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相对较低, 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对这7个学科高被引论文进行主题识别及特征分析, 发现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主题为南极磷虾资源以及黄海、东海、长江渔业资源状况, 渔业生态与环境的热点主题为长江口浮游生物生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产遗传育种的热点主题为杂交育种和长牡蛎遗传育种, 水产养殖技术的热点主题为环境胁迫因子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水产营养与饲料的热点主题为饲料添加剂及饲料脂肪, 渔业病害研究的热点主题为益生菌及免疫多糖, 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的热点主题为营养成分分析。
在本研究筛选出的30篇高被引论文中, 平均发表时间为10.9年, 最早的两篇文献发表于1995年, 说明高被引论文通常为经典文献, 具有较长的被引半衰期。各学科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如表 9所示。其中渔业生态与环境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最久, 为17.5年; 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最短, 为8.67年。这些高被引论文特征及导致其高被引的原因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
表 9 水产科学各学科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 Tab.9 Time after publication of highly cited papers for varies fishery subjects |
论文作者是论文的生产者, 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和新理念的传播者。通过对本刊和整个学科的作者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期刊发现优秀作者, 甚至找合适的审稿专家[5, 24]。一般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对学者发文进行分析。数量主要通过学者的发文总数来反映, 质量主要通过学者发文的被引等指标来反映[25]。
由发文top20作者来看, 高产作者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作者主要作为通信作者发文, 如陈松林、李健、刘萍等作者, 这些作者为高产团队的核心人物; 另有一部分作者主要是以参与者身份发文, 这些高产作者反映出其所参与的团队具有很强的科研竞争力。高产的背后一般来源于雄厚的课题基金的支持, 因此高产作者的研究领域一般代表了重点基金资助的方向, 值得期刊组稿时关注。通过对比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可以发现, 除了徐兆礼和程家骅两位作者之外, 其他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没有重叠。高产作者主要来自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 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 与高发文机构相一致, 这些机构仍然是今后期刊组稿应该关注的重点。
学者被引是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且通过对高被引作者的发文进行分析, 可以确定所属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及研究前沿[26], 帮助期刊选题组稿。本研究中高被引作者发文与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对于期刊来说, 统计学者被引、发现高被引学者, 即高学术影响力学者, 可帮助期刊确定约稿对象以及寻找合适的审稿专家。从高被引top20作者来看, 这些作者目前均为水产行业学术带头人, 在水产行业各研究领域做出过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贡献, 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有的则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期刊应重点关注这些作者的科研动向, 积极约稿或请其作为审稿专家。
[1] |
Cui J G, Sheng J, Tan G P, et al. New media literacy training for editors[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4, 25(7): 970-974. [崔金贵, 盛杰, 谈国鹏, 等. 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7): 970-974.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4.07.025] |
[2] |
Sun J J, Hu Z W, Jiang T. Review on hotspots and fronts for link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16, 35(4): 432-441. [孙建军, 胡泽文, 蒋婷. 链接分析研究热点与前沿综述[J]. 情报学报, 2016, 35(4): 432-441. DOI:10.3772/j.issn.1000-0135.2016.004.010] |
[3] |
Wu Y S. A brief discussion on several developmental hotspots of informatics[J]. Information studies:Theory & Application, 2002(4): 241-243, 257. [武夷山. 浅谈情报学的若干发展热点[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4): 241-243, 257. DOI:10.3969/j.issn.1000-7490.2002.04.001] |
[4] |
Zhang X Q, Wu J, Chen X R. Citation analysis on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during 2004-2005[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2007, 14(3): 513-520. [张晓琴, 吴均, 陈欣然. 2004~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引证分析报告[J].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14(3): 513-520. DOI:10.3321/j.issn:1005-8737.2007.03.026] |
[5] |
Chen X R, Zhang X Q. Bibliometrics-based analysis of papers and core authors of fishery biotechnology sciences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2, 28(17): 117-125. [陈欣然, 张晓琴. 水产生物技术文献及其核心作者群特征的计量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7): 117-125.] |
[6] |
Chen X R, Wu J, Zhang X Q, et al. Bibliometric-based analysis of fishery sci-tech papers in SCI journals deliveredby Chinese authors[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2013, 27(12): 1259-1262. [陈欣然, 吴均, 张晓琴, 等. 基于SCI论文的中国水产科研态势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27(2): 442-455.] |
[7] |
Yan T M, Ren Y G.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CNKI big data in optimizing the planning of scientific periodical[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6, 27(12): 1259-1262. [颜廷梅, 任延刚. 网络大数据在优化科技期刊选题策划中的应用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2): 1259-1262.] |
[8] |
Zhu Q S, Leng F H. Topic Identification of Highly Cited Papers Based on Citation Cont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14, 40(209): 39-49. [祝清松, 冷伏海. 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高被引论文主题识别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 2014, 40(209): 39-49.] |
[9] |
Dai Y L, Zhu S C.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journals' academic quality and influence by topic planning and contribution solici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6, 27(2): 157-161. [代艳玲, 朱拴成.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2): 157-161.] |
[10] |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2014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
[11] |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2015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
[12] |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2016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
[13] |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2017 Chinese S & 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
|
[14] |
Zhang X Q, Chen X R, Wu J. Analysis of 7 kinds of aqua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development status based on bibliometrics[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07, 18(6): 977-980. [张晓琴, 陈欣然, 吴均.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7种水产类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6): 977-980.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07.06.015] |
[15] |
Liu X 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act factors of the ten 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s[J]. Acta Editologica, 2014, 26(3): 296-300. [刘雪立. 10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构成特征及其启示[J]. 编辑学报, 2014, 26(3): 296-300.] |
[16] |
Liu X 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cumulative impact factor and the annual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6, 27(7): 774-778. [刘雪立. 期刊累积影响因子与年度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7): 774-778.] |
[17] |
Zhang Z Y, Yu G, Gao H X. Contradistinctive analyses on cited delays of Chinese SCI article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0, 28(9): 1319-1322. [张志旻, 于光, 高翰祥. 中国被SCI收录的论文被引延迟的计量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0, 28(9): 1319-1322.] |
[18] |
Cao J J. A System about nonlinear segmentation estimation based on total-top paper citation count mean[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7, 36(4): 189-195. [曹进军. 基于Total-Top论文引用均值的非线性分段评价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17, 36(4): 189-195. DOI:10.3969/j.issn.1002-1965.2017.04.032] |
[19] |
Shao X J, Yan Z S. Analysis on articles, contributors and the ratio of project-founded articl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core journals[J].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3(5): 72-75. [葛厚伟.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载文、著者及基金论文比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5): 72-75.]
|
[20] |
Shao X J, Yan Z S. Analyses on articles of "211 Project" university journal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J]. Acta Editologica, 2011, 23(4): 372-374. [邵晓军, 颜志森. "211工程"大学学报的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分析[J]. 编辑学报, 2011, 23(4): 372-374.] |
[21] |
Li N. Analysis 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from 2004 to 2009 in China[J].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29(4): 582-587. [李娜. 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 情报科学, 2011, 29(4): 583-587.] |
[22] |
Zhang L.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factor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impact factor[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5, 26(8): 880-885. [张垒. 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及其对影响因子贡献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8): 880-885.] |
[23] |
Wang H Y, Ma Z, Pan Y T, et al. Study on Citation Curves of Highly-cited Articles with Sleeping Beauties Article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5(16): 83-89. [王海燕, 马峥, 潘云涛, 等. 高被引论文与"睡美人"论文引用曲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16): 83-89.] |
[24] |
Ding Y. Methods on promoting core compet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based on author group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7, 28(3): 277-281. [丁岩. 基于作者群分析的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法探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3): 277-281.] |
[25] |
Wang S J.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author group analysis by network environment in sci-tech journals[J]. Acta Editologica, 2013, 25(1): 15-17. [王爽娟. 网络环境中科技期刊作者群深层次数据分析方法及其意义[J]. 编辑学报, 2013, 25(1): 15-17.] |
[26] |
Hou H Y, Liu Z Y, Chen Y, et al. Mapping of science studies:Research groups and representative scientist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6(2): 161-165. [侯海燕, 刘则渊, 陈悦, 等.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J]. 科学学研究, 2006(2): 161-165. DOI:10.3969/j.issn.1003-2053.2006.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