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 深远海养殖渔业
  • 征稿 | "渔业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养护"专刊
  • 专题 | 黄河渔业资源与生态
  • 专刊 | 盐碱水土渔业综合利用
  • 虚拟专题 |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
  • 虚拟专刊 | 环境DNA
  • 专刊 | 渔业资源增殖与生态保护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2卷第6期
    • 2025,32(6), DOI:

      Abstract:

    • 2025,32(6), DOI:

      Abstract:

    • 研究论文
    • 邹华英,谭佳豪,王芳,宋佳,陈梦瑶,徐甲坤

      2025,32(6):729-741, DOI: 10.12264/JFSC2025-0085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从南极磷虾中筛选克隆获得胰白蛋酶基因(EsTRY),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EsTRY-pCold-SUMO,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效异源表达, 研究该酶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降解活性。南极磷虾胰蛋白酶(EsTRY) 的基因长 1350 bp, 编码 449 个氨基酸, 理论分子量(MW)为 47040.35 Da, 理论等电点(pI)为 4.90。结构分析表明, EsTRY 含有典型的催化三联体(Asp/Glu-Ser-His)及一个底物特异性结合位点,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EsTRY 的酯酶活性达到 18973 U/mL, 比酶活为 5802.15 U/mg。最适反应温度为 25 ℃, 最适 pH 为 7.0。酶催化降解实验表明, EsTRY 对 PAEs 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15 min 内分别降解 13.2%、34.4%、63.5%、48.9%的 1 mmol/L DMP、DEP、 DPRP、DBP; 5 h 内降解率分别达到 39.4%、62.7%、86.8%、98.7%。本研究发现 EsTRY 对 PAEs 具有降解活性, 为塑化剂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了新的潜在工具, 同时也为南极磷虾的高效利用与高值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陈凌杰,轩中亚,马凤娇,杨彦平,刘凯

      2025,32(6):742-752, DOI: 10.12264/JFSC2025-0006

      Abstract:

      为了解巢湖中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并追溯其出生起源。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MPA)分析了 2022 年 7 月 25 日采自巢湖的 9 尾刀鲚(Coilia nasus)成鱼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激光剥蚀连接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技术分析了其中 5 尾成鱼矢耳石的锶同位素( 87Sr/86Sr)特征。 研究发现, 巢湖中采集的 9 尾刀鲚个体中 7 尾的耳石 Sr/Ca 值从核心到边缘均低于 3, 显示为淡水生活史个体。此外, 22CH03 个体 Sr/Ca 值短暂高于 3, 但个体的87Sr/86Sr 值稳定地处于 0.71053 附近, 显示其为淡水生活史个体。 另有 1 尾个体 22CH07 的耳石具有 Sr/Ca 值的剧烈波动, 在核心附近的低 Sr/Ca 值区之后升高, 达到 5.37±0.57; 最后在边缘降至低于 3, 显示其出生于淡水, 生长于河口及近海, 后又上溯到淡水的洄游生活史。22CH07 耳石 87Sr/86Sr 值最初处于 0.71451 的高值, 其区域与低 Sr/Ca 值区域对应, 87Sr/86Sr 值高于巢湖及其支流, 与鄱阳湖接近, 据此推测其为鄱阳湖起源的个体; 之后降低到 0.70945 附近, 与高 Sr/Ca 值区域对应, 表明其迁移到河口等半咸水生境生活; 边缘降低到 0.71079, 与巢湖背景 87Sr/86Sr 值接近。以上结果表明巢湖中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且推测其来自鄱阳湖, 提示巢湖仍具有一定的江湖连通性。另外, 鉴于本研究较小的样本量, 尚需进一步调查巢湖中是否存在巢湖出生并返回巢湖繁殖的溯河洄游型刀鲚种群。

    • 马凤娇,王慧,任泷,刘凯

      2025,32(6):753-765, DOI: 10.12264/JFSC2025-0004

      Abstract:

      淡水定居型刀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又称为湖鲚, 终生生活在淡水湖泊中, 不需要进行江海洄游也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过程。栖息生境的差异及长期的地理分割, 使得湖鲚与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选择了不同的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由于目前缺乏湖鲚的基因组信息, 与其环境适应相关的遗传机制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太湖的定居型个体为实验对象, 通过 Pacific Biosciences (PacBio) high-fidelity (HiFi)测序数据组装得到高质量基因组骨架, 利用 Hi-C 测序数据实现基因组染色体水平的组装, 结合 Nanopore 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补洞, 最终获得完整的、无间隙的湖鲚参考基因组。湖鲚基因组大小约为 834.09 Mb, contig N50 高达 35.45 Mb, 挂载到 24 条染色体上, 挂载率为 99.83%。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显示, BUSCO (Benchmarking Universal Single-Copy Orthologs)评估值为 91.90%, 表明基因组组装完整性较高。基因组注释特征显示, 基因组重复序列总长度为 382.39 Mb, 占基因组的 45.85%, 基因结构注释共鉴定 21730 个蛋白编码基因, 其中 21666 个基因(99.71%)被功能注释。基因组共线性结果显示, 刀鲚和湖鲚之间具有极高的基因组共线性比率(96.95%), 共鉴定到 48852 个共线性区块, 表明两者之间遗传关系密切。 本研究为后续刀鲚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素材, 为深入开展湖鲚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因组资源。

    • 曹姜伟,温远林,陆俊杰,李志力,程向兵,何旭盟,孙佳敏,刘其根

      2025,32(6):766-785, DOI: 10.12264/JFSC2025-0009

      Abstract:

      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 qingtianensis)作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元素, 其早期发育尚缺乏系统研究, 限制了对其早期生物学过程的深入理解。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 对青田田鱼从原肠期(TS1)、6 肌节期 (TS2)、眼色素期(TS3)、孵化(TS4)、孵化后 12 h (TS5)、孵化后 24 h (TS6)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分析共鉴定出 31153 个差异表达转录本。GO 和 KEGG 富集分析表明, TS2vsTS1 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核酸代谢和细胞周期相关通路, 表明胚胎从囊胚期向体节形成过渡时细胞增殖活跃; TS3vsTS2 中, 上调基因显著参与骨骼肌形成和有氧代谢过程, 提示肌肉和能量代谢系统开始建立; TS4vsTS3 中, 心肌收缩、神经发育及感知功能相关通路显著激活, 反映出从器官形成到孵化前的功能完善过程; TS5vsTS4 与 TS6vsTS5 阶段的差异基因相对较少, 主要涉及应激响应及免疫功能, 表明孵化后转向环境适应阶段。研究发现, 青田田鱼在早期发育中采用“先构架、后加速”策略, 在合子基因激活后, 母源因子仍持续调控发育。能量代谢方面, 青田田鱼通过降低氧化磷酸化并激活 HIF-1 信号适应稻田低氧环境。在 cluster6 中鉴定出 16 个与编码 HCE 表达相关的转录本, 其中除一个未被注释外, 其余均对应于 hce1hce2 基因, 表明青田田鱼的孵化过程可能主要依赖于高卵壳裂解酶(high choriolytic enzyme, HCE)的作用。本研究为理解青田田鱼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揭示了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发育特征, 并为进一步探索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杨志刚,胡韵,雷金沄,陈阿琴,李腾,王爱民,成永旭

      2025,32(6):786-796, DOI: 10.12264/JFSC2025-0040

      Abstract:

      为探究肝细胞核因子 4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 HNF4)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脂质代谢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使用 RACE 技术克隆中华绒螯蟹 Hnf4 基因, qPCR 检测 Hnf4 基因在多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通过 RNA 干扰、添加其抑制剂和激动剂处理后分析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中华绒螯蟹 Hnf4 基因全长 3554 bp, 其中 5ʹ非编码区长度为 569 bp, 3ʹ非编码区为 1179 bp, 开放阅读框为 1806 bp, 编码 601 个氨基酸。HNF4 蛋白总平均亲疏水性为‒0.177, 推测 HNF4 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同源性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 HNF4 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拟穴青蟹 (Scylla paramamosain)、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虾蟹类具有较高的序列同一性和氨基酸同源性, 且在系统进化树中与拟穴青蟹和三疣梭子蟹 HNF4 聚为一支。qPCR 结果显示, Hnf4 在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但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使用 dsRNA 干扰 Hnf4 基因的表达后,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 Fas、Scd、Fad6、Fad9 以及 Elovl4 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 Hsl 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 注射抑制剂 BI-6015 与 RNA 干扰结果相似, 而注射激动剂 Benfluorex 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这提示 Hnf4 基因对中华绒螯蟹的脂质代谢及 LC-PUFA 生物合成调控有一定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究 HNF4 的生物特异性作用及其对中华绒螯蟹脂质代谢等生理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 李祖洋,李双,岳华梅,叶欢,陈元坤,阮瑞,谢勇,李创举

      2025,32(6):797-808, DOI: 10.12264/JFSC2025-0003

      Abstract:

      大鳍鳠(Hemibagrus macropterus)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养殖鱼类, 为加强对养殖大鳍鳠亲鱼的性腺发育调控, 本研究采用形态测量法、组织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探讨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鳍鳠雌性亲鱼卵巢发育及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 大鳍鳠雌性亲鱼性腺指数(GSI)在 5 月达到峰值(12.16±0.67)%, 标志其进入繁殖期; 8 月 GSI 显著下降至(0.89±0.24)%, 卵巢开始退化; 从 11 月的(0.57±0.03)%至次年 2 月的(0.82±0.05)%, 大鳍鳠 GSI 值无显著变化(P>0.05)。大鳍鳠亲鱼卵巢内卵母细胞类型根据形态学特征可分为 6 个时相, 即卵原细胞时期 (I)、卵母细胞初始生长期(II)、皮层小泡期(III)、卵黄生成期(IV)、成熟期(V)、退化期(VI)。根据卵巢内各时相卵母细胞的占比可将其卵巢周年发育分为启动发育期(11 月)、繁殖前期(2 月)、繁殖期(5 月)、退化期(8 月)。性类固醇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大鳍鳠雌性亲鱼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在 5 月升至峰值(301.15 pg/mL), 随后显著下降; 血清中 11-酮基睾酮(11-KT)含量则在 8 月最高(135.00 pg/mL), 且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 养殖雌性大鳍鳠全年 GSI 只有一个峰值, 为一次产卵类型, 5 月进入繁殖期; 血清中的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与大鳍鳠卵巢发育阶段紧密相关, 可作为评估养殖大鳍鳠卵巢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大鳍鳠亲本的繁殖调控以及提高人工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 宋志伟,葛建龙,王锦锦,廖梅杰,李彬,王印庚,荣小军,牛立成,何雅婷

      2025,32(6):809-823, DOI: 10.12264/JFSC2025-0019

      Abstract: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出皮率为刺参体壁占总体重的比例, 是刺参重要的经济性状和判别刺参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刺参出皮率的遗传调控机制, 为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同一养殖环境下的同一批次养殖刺参群体为基础, 对 250 个随机选择个体进行出皮率测定, 筛选出高出皮率(H 组)和低出皮率(L 组)刺参各 25 头,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和选择消除分析, 筛选与出皮率相关的受选择区域, 挖掘出皮率相关基因和关键通路, 进一步确定出皮率相关 SNP 位点和优势基因型。全基因组重测序共得到 7398410 个高质量的 SNP,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两组间遗传结构无明显分化。基于 Fst 和 Pi 的选择消除分析分别筛选出高出皮率组和低出皮率组 524 个和 484 个受选择区域, 分别注释得到 214 个和 193 个候选功能基因。通路富集分析得到 1199 个预测 GO 类目和 44 个 KEGG 代谢通路, 从其中获得与出皮率差异相关的 4 个显著差异富集通路: 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脂肪酸伸长(fatty acid elongation)、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和黏蛋白 O-聚糖生物合成(mucin type O-glycan biosynthesis)。通过功能基因检索分析筛选出 ELP2、TPRA1、G2E3、TIE1、DOCK1 5 个可能与高出皮率相关的功能基因, 进一步筛选出在这 5 个相关基因内与出皮率相关的 28 个 SNP 位点, 并获得了 4 个与高出皮率相关的优势基因型。上述研究结果为探究刺参出皮率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高出皮率刺参优良品种培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建立奠定基础。

    • 韩琳,刘文质,袁芳英,赵岩,孙言春

      2025,32(6):824-836, DOI: 10.12264/JFSC2024-0404

      Abstract:

      为探究碳酸盐碱暴露下 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 AKG)对鲫(Carassius auratus)抗氧化酶、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 本研究结合生化分析与 16S rRNA 测序技术, 设计了 5 个实验组: 淡水组(C 组)、两种盐碱暴露组(20 mmol/L NaHCO3, T 组; 40 mmol/L NaHCO3, F 组), 以及两种 AKG 调控组(20 mmol/L NaHCO3, TA 组; 40 mmol/L NaHCO3, FA 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碳酸盐碱浓度的增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的活性显著降低,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此外, 鲫肠道的消化酶(淀粉酶 AMS、胰蛋白酶 CHY、脂肪酶 LPS) 活性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外源补充 AKG 后, 鲫肠道的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恢复, 丙二醛(MDA) 含量显著降低。与 C 组相比, T 组和 F 组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增加, 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下降; T 组和 F 组的优势菌属分别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ceae)。然而, 在 AKG 调控组(TA 组和 FA 组)中,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大幅下降, 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上升, TA 组的优势菌属转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而 FA 组的优势菌属仍然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ceae)。综上所述, 本研究发现碳酸盐碱暴露导致了鲫肠道氧化应激反应, 并削弱了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丰度; 补充 AKG 能够通过增强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 调节肠道有益菌群的组成, 有效缓解碳酸盐型盐碱生境对鲫的毒性作用。本研究为鱼类适应盐碱水环境所需的肠道修复型营养功能饲料的精准调控与创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为提高盐碱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开拓了新的实践思路。

    • 董晓庆,曲桂娟,牛小天,陈秀梅,张颖,孔祎頔,李民,王桂芹

      2025,32(6):837-848, DOI: 10.12264/JFSC2025-0026

      Abstract:

      为探究不同生长环境下冷水鱼肌肉品质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 以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为研究对象, 采集洄游型和陆封型三倍体、选育和非选育马苏大麻哈鱼的背部肌肉, 分别从表观特性、质构特性、营养成分和组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马苏大麻哈鱼陆封型三倍体组的破裂力、胶粘性、系水力显著高于洄游型、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 三倍体组的黏附力、剪切力和内聚性显著低于洄游型、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 三倍体组的 pH 显著低于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 洄游型的硬度显著高于非选育组(P<0.05)。三倍体组的肌肉红度显著高于洄游型、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马苏大麻哈鱼肌肉粗脂肪和水分含量三倍体组显著高于洄游型、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 肌肉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洄游型显著高于陆封型的三倍体、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洄游型马苏大麻哈鱼肌肉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陆封型(P<0.05), 且各组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洄游型 (P<0.05), 且三倍体组最高; 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三倍体组显著高于洄游型、选育和非选育组(P<0.05)。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肌肉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洄游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 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三倍体肌肉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略低于洄游型, 但陆封型三倍体在肌肉质构、色泽、脂肪酸组成和肌纤维结构优于洄游型和其他养殖群体。本研究结果为冷水鱼的品种选育优化、差异化养殖、功能性饲料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曾钰评,俞立雄,林小菊,吴池杰,王敏,段辛斌,朱峰跃,汪登强

      2025,32(6):849-858, DOI: 10.12264/JFSC2025-0015

      Abstract:

      为了解不同障碍物所形成的复杂水流环境对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幼鱼为对象, 通过在游泳水槽中放置圆形、方形和半圆形柱状障碍物, 研究 3 种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及感应流速差异。结果表明, 青鱼幼鱼在半圆形障碍物影响下临界游泳速度与无障碍物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圆形和方形障碍物影响下临界游泳速度显著降低(P<0.05), 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a crit)分别降低了 36.3%和 15.6%, 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r crit)分别降低了 34.9%和 15.3%; 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方形障碍物下 Ur crit 为(15.20±0.84) BL/s, 相较于对照组[Ur crit=(17.42±0.55) BL/s]降低了 12.7% (P<0.05); 长鳍吻鮈幼鱼在 3 种障碍物影响下的临界游泳速度均显著低于无障碍物组(P<0.05), 其中圆形障碍物组影响最为显著, Ua critUr crit 为(62.83±7.52) cm/s 和(8.17± 0.73) BL/s。青鱼、中华倒刺鲃幼鱼感应流速在无障碍物和不同形式障碍物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长鳍吻鮈幼鱼感应流速在圆形和方形障碍物影响下差异显著(P<0.05), 3 种幼鱼绝对感应流速(Ua ind)范围为 1.60~5.20 cm/s, 相对感应流速(Ur ind)范围为 0.17~0.62 BL/s。在相同障碍物环境中, 中华倒刺鲃 Ur critUr ind 均显著高于青鱼和长鳍吻鮈。3 种实验鱼临界游泳速度均大于感应流速。研究发现, 障碍物对鱼类的临界游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而对幼鱼感应流速的影响仅在种类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果可为鱼类栖息场所和鱼道设计提供参考。

    • 潘靓涵,张泽鹏,赵言哲,李慎辉,鲁万桥,金洪宇,邢悦,王海鹏,李雷

      2025,32(6):859-875, DOI: 10.12264/JFSC2024-0394

      Abstract:

      2020—2024 年对黑龙江上游洛古河村、开库康、呼玛和黑河江段及部分支流开展鱼类调查。采集鱼类共 67 种, 隶属于 8 目、14 科、49 属, 其中鲤科鱼类最多, 为 39 种, 占总种数的 58.21%; 其次为鳅科 8 种(10.45%)。 濒危鱼类 7 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1 种, 为达氏鳇(Huso dauricus),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6 种, 分别为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tugarinae)。此外, 日本七鳃鳗为黑龙江上游的新记录种。结果显示, 2020 年秋季黑龙江上游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ʹ)变化范围为 1.81~2.47, 丰富度指数(Dʹ)变化范围为 1.52~2.78, 均匀度指数(Jʹ)变化范围为 0.60~0.74。鱼类组成存在空间和季节差异, 其中黑河江段的鱼类物种最多, 优势种丰度较高; 黑河江段春秋两季鱼类种类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上游鱼类多样性及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 冯浩然,黄亮华,郑博骏,黄毛宁,吴俊濠,许强

      2025,32(6):876-888, DOI: 10.12264/JFSC2024-0396

      Abstract:

      花刺参(Stichopus monotuberculatus)因其对环境变化及人为刺激极为敏感, 人工繁育的苗种在运输过程中有应激性强、死亡率高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适宜的麻醉方法以减轻幼参在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和死亡率。 比较了 5 种常见的渔用麻醉剂——丁香油、2-苯氧乙醇、硫酸镁、MS-222 和氯化镁对花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 通过建立基于行为学指标的麻醉及恢复阶段评价方法, 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深度麻醉、轻度苏醒、中度苏醒和完全苏醒 6 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 丁香油、硫酸镁和氯化镁均能将花刺参幼参麻醉。其中, 浓度 0.2 mL/L 的丁香油对花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最好, 0.02 mL/L 和 0.04 mL/L 的浓度可提升花刺参幼参长时间运输的存活率。浓度 0.5 mL/L 的丁香油处理组幼参进入深度麻醉的时间最短, 为(6.04±1.24) min。应用浓度 0.05 mol/L 的硫酸镁麻醉剂, 幼参进入深度麻醉时间最长, 为(34.13±3.77) min。应用 0.05mol/L 氯化镁幼参完全苏醒时间最短, 为(10.01±1.36) min; 而应用浓度 0.25 mol/L 硫酸镁麻醉剂, 幼参麻醉后达到完全苏醒时间最长, 为(60.39± 5.28) min。高浓度的氯化镁和硫酸镁麻醉前后花刺参幼参体长无明显变化。MS-222 和 2-苯氧乙醇对花刺参幼参不具有麻醉作用。本研究筛选出适宜花刺参幼参的麻醉剂为丁香油, 最佳浓度为 0.02 mL/L, 可保证幼参 60 h 长途运输后的有效恢复和高存活率。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浅棕条鳅胚胎发育与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杨培灿, 张志明, 苏奇, 贺凯, 张驰, 隋丽英

      Abstract: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下游特有鱼类浅棕条鳅的胚胎及仔鱼发育规律,保护珍稀土著鱼类资源,本研究从墨脱县林公日河和西莫河获取成熟浅棕条鳅亲鱼样本,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并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同时与部分条鳅亚科鱼类发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浅棕条鳅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沉性,卵径为(1.08±0.03) mm,具弱黏性,吸水膨胀后卵径达(2.34±0.08) mm;在 (20.0±1.0) ℃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历经49 h 20 min孵化出膜,累积所需积温为986.65 ℃;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出膜7个阶段、共33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4.18±0.30) mm,半透明;出膜2 d全身出现明显色素沉积;出膜5 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出膜15 d仔鱼各功能器官基本发育形成。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浅棕条鳅在人工繁殖条件下的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时序及特征,为其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及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 1
    • 基于肌肉品质与脂肪代谢基因动态调控的草鱼生态净养周期优化研究

      陈海太, 倪萍, 刘巧林, 赵祥, 肖调义, 熊舒婷

      Abstract: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生态净养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形态特征、脂肪代谢及肌肉品质等的影响,并确定草鱼最佳净养时间。【方法】研究以高密度养殖的商品规格草鱼为实验对象,净养养殖周期为28 d。【结果】结果显示:相较0 d,14 d、21 d和28 d净养组草鱼体重、脏体比、肥满度以及草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短期净养对肌肉氨基酸组成及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影响较小,而14 d净养组的草鱼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显著高于0 d(P<0.05)。从分子层面来看,7 d、14 d、21 d、28 d净养组草鱼肝脏中的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水平较0 d显著下降,而脂肪分解关联基因——脂蛋白酯酶(LPL)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表达水平较0 d显著升高(P<0.05),并在21 d达到最高点。相较0 d,14 d净养组草鱼背部肌肉黄色值显著降低,pH值显著升高,而7 d、14 d和21 d净养组草鱼肌肉的滴水损失率和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7 d、14 d和21 d净养组草鱼背部肌肉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较0 d显著升高(P<0.05),并在14 d达到最大值,而肌纤维直径显著减小(P<0.05)。21 d净养组肌肉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较0 d显著提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个净养周期内无显著变化。相较0 d,7 d、14 d和21 d净养组肌肉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8和细胞凋亡关键分子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综上,生态净养可降低肌肉脂肪含量,有效改善草鱼体型及肌肉品质,且14天的净养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将为生态净养技术在草鱼产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 1
    • 拟穴青蟹CA基因SNPs位点筛选及耐低盐关联分析

      殷春燕, 马春艳, 王伟, 刘志强, 马克异, 马凌波, 张凤英

      Abstract:

      为探究盐度相关基因的SNP位点与耐低盐性状的关联性,本研究以拟穴青蟹为研究对象,从碳酸酐酶(CA)基因中筛选SNP位点并进行耐低盐关联分析。用于SNP位点筛选的样本来自4个拟穴青蟹野生群体,从CA基因中初筛共获得56个SNP位点,选取4个位点(A13938G、T13981C、A18286G、C18336T)进行分型分析。结果显示,4个位点的突变型基因型频率在耐低盐组中均显著高于不耐低盐组(p < 0.05);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耐低盐组在各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均高于不耐低盐组;,4个位点的优势比(OR)均大于1,与耐低盐性状正关联。进一步对4个位点进行联合分析发现,耐低盐组的突变总得分显著高于不耐低盐组(p < 0.05),且随着位点数量增加,预测准确率逐步提升至96.25%,表明多个突变位点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影响耐低盐性状。综上,A13938G、T13981C、A18286G、C18336T等位点可作为拟穴青蟹耐低盐性状候选分子标记,在耐低盐新品种选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 1
    • 气候变化下南极磷虾夏季适生区分布变动预测

      李文雄, 应一平, 赵云霞, 牟秀霞, 李显森, 王新良, 赵宪勇

      Abstract: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也是重要的极地渔业目标种类。气候变化下,多种环境因素的复杂变化对南极磷虾分布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本研究采用KRILLBASE和GBIF数据库中1993—2016年夏季南极磷虾分布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海表面盐度等9个环境参数,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南极磷虾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当前夏季环南大洋南极磷虾的适生区分布及其未来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南极磷虾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按贡献率高低依次为离陆架坡折距离、海冰密集度、海表面温度和海底深度,四者的累计贡献率超过90%。在极锋以南海域中,当前南极磷虾适生区总面积为1.3×10? km2,占研究区域的40.44%,其中高适生区仅占适生区的12.53%。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极锋以南海域南极磷虾适生区总体上呈现总面积减少、高适生区面积增加以及适生区重心均向更高纬度移动的趋势,但不同扇区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其中,大西洋扇区各等级适生区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呈多样的变化;拉扎列夫和普里兹扇区适生区总面积减少,但高适生区明显扩张;罗斯扇区适生区总面积增加,中适生区和高适生区明显扩张。本研究可为科学认知气候变化下南大洋南极磷虾栖息地变动以及南极磷虾渔业科学养护管理提供参考。

      • 1
    • 渤海湾卤虫卵孵化过程中营养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变化探究

      马浩然, 董考帅, 王玉蝶, 卢钰龙, 高美荣, 解伟, 隋丽英

      Abstract:

      卤虫是水产苗种生产的重要生物饵料。本研究探讨了在标准孵化条件下渤海湾盐田卤虫卵的孵化特性、孵化过程中幼体营养,以及孵化液水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渤海湾盐田卤虫卵在孵化12~24 h为快速孵化期,24 h孵化率达到83.89%。在32 h的连续孵化过程中,收获的无节幼体总湿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所升高,而干重百分比、总脂肪酸含量呈降低趋势。孵化过程的前4~8 h,孵化液pH和溶解氧快速下降,后期趋于平稳。总有机碳和总氮浓度在孵化第8~16 h快速升高,于16 h达到最大值,而后缓慢降低,于孵化第24~28 h再次升高,对应着孵化过程中以弧菌为主的TCBS菌的两次爆发式增长,即16 h的I期无节幼体大量出现,以及24 h的II期无节幼体大量出现。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孵化液微生物多样性随孵化时间延长而降低,以弧菌属(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占主导地位(相对丰度25.45~53.91%)。因此,渤海湾盐田卤虫幼体的采收应在孵化后(20 h)即I期无节幼体出现高峰期进行,此时伞状幼体比例处于较低水平,而II期无节幼体尚未出现,可最大限度减少卤虫的营养和能量损失;且此时卤虫尚未开口进食,可最大限度控制卤虫的弧菌载量。本研究明确了渤海湾盐田卤虫卵孵化过程中幼体营养、孵化液水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揭示了其与卤虫幼体孵化进程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卤虫卵孵化和采收策略,为水产苗种提供较高营养和生物安全的卤虫幼体提供了依据。

      • 1
    • 金鱼12种组织转录组图谱解析头瘤特异表达特征

      刘得凯, 黄崇, 李绘娟, 张蓉, 朱华, 张照斌

      Abstract:

      金鱼(Carassius auratus)是重要的淡水观赏鱼类, 部分品种具有罕见的头瘤结构, 但金鱼头瘤的遗传调控机制尚不明确。为深入挖掘金鱼头瘤发生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 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包含脑、眼、鳍、肠、心、肾、肝、肌肉、鳞片、皮肤、脾脏和头瘤(hood)共计12种金鱼组织或器官的转录组图谱, 系统解析了组织间的基因表达差异, 在头瘤组织与皮肤的比较分析中共鉴定到3,13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1,376个, 下调1,755个;进一步将头瘤组织与其他组织比较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交集分析筛选,最终获得92个在头瘤与所有其他组织中均呈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10个新发现的尚未被注释的蛋白编码基因并命名为hrg1~hrg10。功能富集分析显示,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透明质酸结合、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物学过程。其中, 筛选出的关键候选基因tgfbr1b、col7a1、tnfaip6、hapln1a和alpl在其他组织表达水平极低或呈沉默状态, 可能在头瘤形成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金鱼多个组织全基因组表达特征, 丰富了金鱼的组织转录组学数据, 并为金鱼头瘤性状的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候选基因资源。

      • 1
    • 基于渔业水平扫描声呐的南极磷虾集群目标回波信号识别及特征分析

      王维捷, 樊钢洲, 赵宪勇, 王新良, 汤勇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船“福兴海”号2023/24渔季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和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生产期间采集的Simrad SX90声呐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平扫描声呐数据的南极磷虾集群信号识别与特征提取方法,对磷虾集群回波面积、周长和分布深度等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补偿增益控制等回声信号预处理、图像分割与轮廓特征提取等处理后可以有效获取南极磷虾集群特征。渔业水平扫描声呐中南极磷虾集群回波映像主要呈现单椭圆型、多椭圆联合型和条带型等3种形态。其中,单椭圆型的数量占比为16.82%,多椭圆联合型与条带型的数量占比分别为38.72%和44.46%;条带型回波的平均回波面积最大,单椭圆型回波的平均回波面积最小。本研究为科学利用渔业水平扫描声呐进行渔业生产目标识别与磷虾集群特征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 1
    • 渤海湾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种群资源状态评估

      宋照宇, 李敏, 杨尧尧, 刘逸文, 李冉, 任中华, 吕振波

      Abstract:

      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是渤海最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掌握中国毛虾资源开发状况对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2024年渤海湾夏季张网调查所获中国毛虾的体长、体质量等基础生物学数据,估算其生长、死亡参数,构建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生物量(BPR)模型,计算生物学参考点并评估种群开发状态。结果显示:2021-2024年渤海湾中国毛虾体长-体质量关系表达式分别为W=4.0×10-5L2.51、W=4.8×10-5L2.57、W=4.5×10-5L2.55、W=3.8×10-5L2.52,均为负异速生长;使用ELEFAN方法估算出2021-2023年的渐近体长L∞分别为58.90、57.61、58.84mm,生长速率K分别为1.26、1.76、1.60 year-1。通过体长变换渔获量曲线估算出2021-2023年的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2.83、2.06、2.24 year-1。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1.53、1.23、1.25 year-1,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30、0.83、0.99 year-1,种群开发率E分别为0.45、0.40、0.44,最适开捕体长LCopt分别为37.30、32.76、33.25 mm,当前开捕体长分别为24.86、28.52、29.30 mm。通过单位补充量模型估算出2021-2023年的生物学参考点F0.1分别为1.62、1.67、1.76,对比相应年的捕捞死亡系数,本文发现渤海湾中国毛虾种群尚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但仍有部分未达最适开捕体长的幼龄中国毛虾被捕捞,捕捞种群个体趋于小型化。建议控制捕捞强度,适当增大开捕体长,保证渤海中国毛虾种群的生态健康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
    • 基于非渗透性抗冻剂筛选的混合玻璃化液对斑石鲷胚胎冷冻保存影响

      杨丰帆, 黎琳琳, 王世豪, 张春白, 丁棠棠, 李振通, 刘阳, 王林娜, 田永胜, 李胜忠

      Abstract:

      为探究冷冻保护剂对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胚胎的毒性影响及筛选胚胎适宜冷冻保存条件, 本研究首先对蔗糖、海藻糖、葡萄糖和果糖四种非渗透保护剂进行筛选, 利用适宜的非渗透保护剂配制混合型冷冻保护剂PMG3S和PMG3T, 同时优化了斑石鲷胚胎的玻璃化冷冻条件, 包括了冷冻保护剂浓度、平衡时间、胚胎发育阶段, 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对胚胎在0 ℃、-20 ℃冷冻保存。结果显示, 斑石鲷胚胎对蔗糖和海藻糖的耐受性较高, 其中1 mol/L蔗糖处理斑石鲷胚胎1 h后胚胎正常发育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利用PMG3S和PMG3T对斑石鲷肌节期、尾芽期和心跳期胚胎进行渗透处理, 结果显示在两者浓度为35%时, 尾芽期胚胎正常发育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35%浓度下斑石鲷尾芽期胚胎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升高。35% PMG3S平衡胚胎35 min ,胚胎正常发育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35% PMG3S对斑石鲷肌节期、尾芽期和心跳期胚胎处理后在不同低温下冷冻保存, 尾芽期胚胎在0 ℃和-20 ℃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P<0.05), 存活率分别为(72.58±2.21)%、(62.90±4.24)%。研究结果为斑石鲷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支持。

      • 1
    • 基于MaxEnt模型对中国野生裙带菜潜在栖息地分布及未来变化的预测研究

      田阔, 吴浩博, 邱炬维, 邹建波, 王婧怡, 苏小艳, 王一航, 张秀梅

      Abstract:

      作为东北亚海域特有的温带大型褐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在我国仅存舟山群岛的野生种群;但该物种在全球多地已形成归化种群,被列为全球百大入侵物种。本研究旨在构建裙带菜在我国海域的生态位模型,揭示关键环境驱动因子,预测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格局,为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整合全球1192条分布点记录和对应时间段的21个陆地、海洋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其潜在适生区和预测未来适生区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为0.9480,预测能力优良。海洋表层均温、最冷季均温、海洋表层均盐和最干旱季均温构成主要限制因子。潜在适生区(P≥0.25)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山东半岛近岸和辽东湾沿岸海域,其中辽宁金州、长海及浙江舟山嵊泗列岛沿岸海域最适合野生裙带菜生长(P≥0.45)。未来多气候情景影响下,长江以南的裙带菜适生区范围将缩减,但舟山核心区(P≥0.45)保持稳定,北方沿海适生区变化波动较小,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裙带菜在多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分布呈现南退北稳的趋势。因此,有必要采取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加强北方地区的入侵监测和预警系统,同时保护南方野生种群的种质资源,以确保生态完整性和有效的入侵物种控制。

      • 1
    • 添加亚硝酸盐对生物絮团硝化作用建立及硝化性能的影响

      唐亦心, 胡鑫, 孙高, 郭衍硕, 谭洪新, 罗国芝

      Abstract:

      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通过氧化亚硝酸盐产生的能量生长,因此,其生长会受到初始低亚硝酸盐浓度的限制,导致生物絮团硝化作用建立速度过慢以及硝化性能不足。本文在培养生物絮团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使各组亚硝酸盐氮(NO2--N)的初始浓度为0、2、10、50、100 mg/L,并命名为N-0、N-2、N-10、N-50和N-100,探究其对生物絮团硝化作用建立、硝化作用性能、营养组分、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培养期间水质结果显示N-50组和N-100组中的NO2--N先于其他组降至低水平,生物絮团硝化作用建立时间显著快于其他组(P <0.05)。氨氮去除能力的结果显示,N-100组的氨氮处理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各组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脂肪酸、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N-50组和N-100组的微生物与其他组差异显著,且与NO2-、NO3-和TN的变化相关,NO2-的影响强度最大;门水平和纲水平上,N-50组和N-100组的变形菌丰度显著降低,放线菌、绿弯菌丰度显著提高(P <0.05);属水平上,N-50组和N-100组副球菌属、norank_f__Alcaligen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谷氨酸杆菌属、Coma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N-50组和N-100组的amoA和hao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添加亚硝酸盐组的nxrA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亚硝酸盐氧化能力提升。本研究表明在培养生物絮团时,添加亚硝酸盐使 NO2--N为100 mg/L能显著提高生物絮团硝化作用建立速度以及硝化性能。

      • 1
    • 基于基尔霍夫射线模型的鲫和鳊目标强度研究

      万朝阳, 叶丽婷, 李君轶, 代梨梨, 周琼, 蔡志宇, 张辉

      Abstract:

      鱼类目标强度是将声学信号转换成绝对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同时也是渔业声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提高声学方法在大宗淡水鱼类资源评估中的准确度, 本研究采用X光射线扫描获取了20尾鲫(Carassius auratus)和19尾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样品的鱼鳔和鱼体形态学参数, 使用基尔霍夫射线模型计算了每尾鱼在不同频率和不同姿态倾角下的目标强度, 并建立了在3种声学调查频率下鲫、鳊的目标强度(TS)和体长(BL)关系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 鱼类姿态倾角对TS有着显著影响, 鲫、鳊TS随姿态倾角变化的指向性图案有着相似的频率特征, 随着频率的升高, TS受倾角的影响更敏感, 且体长较大的个体有着更复杂的变化。在N[90°, 10°]的姿态倾角分布下, 频率分别为70 kHz、120 kHz和200 kHz时, 鲫的平均TS与BL的拟合方程依次为TS=20lg(BL)?64.71、TS=20lg(BL)?65.46、TS=20lg(BL)?65.81, 鳊的平均TS与BL的拟合方程依次为TS=20lg(BL)?65.40、TS=20lg(BL)?66.02、TS=20lg(BL)?66.47。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的目标强度测量、声学识别及资源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 1
    • 多子小瓜虫感染黄鳝的病理学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郑春茹, 孟佑致, 沈宇航, 杨浩, 涂笑, 顾泽茂

      Abstract:

      为阐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感染黄鳝(Monopterus albus)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及不同小瓜虫株系间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自然感染小瓜虫的黄鳝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基于线粒体cox-1和nad1_b串联序列分析了我国小瓜虫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差异。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小瓜虫主要寄生于黄鳝体表及咽部表皮基底层,引起表皮隆起与破损、基部出血以及黏液细胞体积增大等特征性病变。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黄鳝源小瓜虫HB12分离株与已报道的40个小瓜虫分离株间存在9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和32种单倍型,其中HB12属于新单倍型(Hap_1)。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引入HB12后,我国小瓜虫分离株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1.0、核苷酸多样性(Pi)从0.01335降低至0.01318,总体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5)和高核苷酸多样性(Pi>0.005)。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显示,HB12与5个采集于中国湖北省的小瓜虫分离株(HB6、HB10、HB11、HB3、HB2)聚为一枝,并与其它地理株系显著分离,表明寄生宿主的地理位置差异是驱动小瓜虫株系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小瓜虫对黄鳝的致病特征及其遗传结构特征,为解析小瓜虫病的发生规律及其跨地区传播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1
    • 草鱼、鲫牧食对沉水植物生长及其生境的影响

      陈求, 李晓莉, 吴舟航, 吴兴兵, 朱永久, 李学梅

      Abstract:

      为评估草鱼、鲫对沉水植物生长及其生境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3种典型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设计了相关的中宇宙试验。共分为9个实验组: 对照-苦草组、草鱼-苦草组、鲫-苦草组; 对照-苦草组、草鱼-黑藻组、鲫-黑藻组; 对照-金鱼藻组、草鱼-金鱼藻组、鲫-金鱼藻组。实验持续90d, 每隔15d监测不同组沉水植株成活数量、生长情况、水体理化指标以及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草鱼对苦草、黑藻和金鱼藻的幼株和成株的生物量产生极显著抑制, 并显著降低三种沉水植物成活数量及株高; 鲫牧食对苦草和黑藻的生长抑制显著, 但在实验后期金鱼藻高度和生物量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 草鱼、鲫牧食组水体透明度和pH值显著降低, 固体悬浮物、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显著升高, 水体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增加且优势种群组成发生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 草鱼、鲫牧食组沉水植物的成活率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 与化学需氧量负相关。本研究可为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的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 1
    • 东北林蛙年龄及性别对肠道与皮肤黏液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王亚男, 符钰晗, 张浩楠, 王婧, 户国

      Abstract: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的肠道与皮肤微生物群在维持宿主健康、调节免疫应答及促进能量吸收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阐明年龄及性别因素对其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对不同性别的1龄和2龄东北林蛙的肠道内容物和皮肤黏液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共获得肠道内容物6990个和皮肤黏液14340个ASV(扩增子序列变体, 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 分别涵盖14和18个细菌门, 371和422个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 皮肤黏液微生物组的丰富度高于肠道。雌性东北林蛙肠道和皮肤黏液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整体高于雄性东北林蛙。功能预测分析显示, 2龄个体的肠道菌群富集于氨基酸和能量代谢通路, 而1 龄个体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更高。在皮肤黏液菌群中,2龄东北林蛙雌雄个体间的功能通路丰度存在明显差异,而1龄个体间差异则不明显。研究发现, 年龄可能是影响东北林蛙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群落的主导因素, 性别的影响相对较弱,且主要体现在调节2龄个体的菌群功能上,年龄和性别共同作用于菌群的多样性与功能特征的形成。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年龄与性别对东北林蛙肠道和皮肤黏液微生物的多样性、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年龄是塑造其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素,而性别则在2龄阶段表现出对菌群功能的潜在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为在东北林蛙健康养殖中,结合个体发育阶段和性别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1
    • 蝉形齿指虾蛄全长转录组测序及视觉相关的功能基因特征分析

      段晓文, 黄琪, 付海鹏, 王蕾, 王志杨, 卢霞, 皮永蕊, 唐永政, 娄方瑞

      Abstract:

      口足类独特视觉相关的遗传特征探究对于解析口足类的视觉生态理论至关重要。本研究首次开展了口足类代表性物种——蝉形齿指虾蛄(Odontodactylus scyllarus)的全长转录组测序并分析了该物种视觉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结构特征。过滤掉低质量测序数据后,研究共组装获取17,105条Unigene序列。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研究自Unigene序列中鉴定出23条视蛋白基因,包括17条长波光敏感视蛋白基因(LWS)、4条中波光敏感视蛋白基因(MWS)和2条紫外光敏感视蛋白基因(UV)。23条视蛋白基因的氨基酸长度、分子量和等电点范围分别为188 ~ 433 aa、21.04 ~ 48 kDa和5.89 ~ 9.20,含碱性氨基酸并具高疏水性和稳定性。Motif分析表明23条视蛋白基因均存在7个跨膜结构域且第七跨膜结构域具备保守的QAKKMH和SLR。视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所占比例最大,而后依次为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折叠;同时,MWS亚家族基因三维结构的序列一致性最高(89.35%),其次为UV亚家族基因(76.18%)和LWS亚家族基因(72.07%)。此外,研究筛选了TRPL、RK、PKC、DAGL、Rh、PLCβ、NINAC、IP3R、Arr2、Actin和CamKII等光传导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首次获取的蝉形齿指虾蛄全长转录组信息可丰富口足类的遗传数据库,并可为探究口足类特殊视觉背后的遗传机理及其演化历程奠定基础。

      • 1
    • 基于C2fAM-YOLO的玻璃鳗检测识别计数方法

      陈器, 周为峰, 朱鹏飞, 张立

      Abstract:

      俗称“玻璃鳗”时期的鳗鱼(Anguilla japonica)幼苗具有个体较小、鱼体透明和眼睛构造突出的特点。其透明特使得常规模型难以精准识别计数。因此本文提出C2fAM-YOLO目标检测模型, 对玻璃鳗(glass eel)的眼部进行识别定位并进行计数。本文基于YOLOv5算法框架提出了改进模型: 引入了CBAM卷积注意力模块, 提升网络特征图的表征能力, 通过空间和通道注意力机制自适应地捕获全局和局部特征关系, 调整通道重要性, 增强特征表示力;用SimSPPF模块替换SPPF模块, 保留更多层级信息, 将SiLU作为激活函数避免过度学习;并设计了不同尺寸的四个检测头锚框, 进一步提高玻璃鳗检测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 C2fAM-YOLO模型的检测准确率达到88.9%, mAP达到89.9%。与RT-DETR-ResNet50以及YOLO同系列(v3至v12)等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 C2fAM-YOLO模型在玻璃鳗的识别任务中表现最优, 其优势在于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易于终端部署, 且在光线不佳或背景干扰较大的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性能, 展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可为玻璃鳗的检测与计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1
    • 稻虾共作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克氏原螯虾食源分析

      陈晓龙, 李雯, 熊飞, 喻记新, 翟东东, 陈元元, 刘红艳

      Abstract:

      为了解稻虾共作模式不同养殖阶段(幼虾、成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食物来源,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稻虾共作系统的基础食源及消费者的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通过Bayesian标准椭圆模型(SIBER)和混合模型(SIAR)等分析方法,对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克氏原螯虾的食源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虾阶段基础食源δ13C值介于-30.77‰(喜旱莲子草)~-24.19‰(饲料),δ15N值介于-3.51‰(悬浮有机颗粒物,POM)~3.01‰(喜旱莲子草),成虾阶段基础食源δ13C值介于-30.74‰(稻秆)~-24.19‰(饲料),δ15N值介于-3.74‰(POM)~2.27‰(喜旱莲子草);幼虾阶段基础食源δ13C值范围的跨度(6.58)与成虾阶段(6.55)相差不大,δ15N值范围的跨度(6.52)大于成虾阶段(6.01)。克氏原螯虾δ13C值在两个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值差异不显著。幼虾阶段稻虾共作系统食物链长度(2.35)短于成虾阶段(4.10),能量从基础食源传递至克氏原螯虾的食物链传递损耗更低;克氏原螯虾的平均营养级(2.35)小于成虾阶段(3.11)。SIBER分析显示,成虾阶段稻虾共作系统具有较广的基础食源(CR)、较长的食物链(NR)、较高的营养结构多样化程度(TA和CD)、较低的群落冗余度(MNND和SDNND),但克氏原螯虾的生态空间利用率(TA、SEA、SEAC)低于幼虾阶段。SIAR溯源表明,在幼虾阶段,底栖动物(以水丝蚓、摇蚊幼虫等为主)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高(77.7%),其次为饲料(9.2%)、伊乐藻(5.4%)、浮游动物(3.5%)和喜旱莲子草(3.1%),POM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低(1.1%);在成虾阶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高(85.1%),其次为喜旱莲子草(3.0%)、伊乐藻(2.9%)、底栖动物(2.6%)、浮游动物(2.3%)、稻秆(2.2%),POM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低(1.9%)。本研究显示,幼虾阶段克氏原螯虾对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的利用率较高,建议在该养殖阶段减少饲料投喂量,让克氏原螯虾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

      • 1
    • 团头鲂PHD1基因克隆、分子特征及其在低氧适应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冯雅慧, 丁思玉, 陈松林, Loic Kemmadzong Foning, 郑国栋, 邹曙明

      Abstract:

      摘要: 为解析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phd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在低氧应激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其编码区序列,该序列长1446 bp,编码48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hd1蛋白分子量为52.30 kDa,理论等电点(pI)为8.30,整体呈亲水性(GRAVY=-0.535),氨基酸组成中甘氨酸与丝氨酸含量较高。其二级结构以随机卷曲为主(58.00%),三级结构同源建模结果显示,该蛋白与模板蛋白(A0A673GA55.1.A)相似性达82.46%。功能域分析证实其具有典型的2OG-Fe(II)依赖加氧酶保守结构域,揭示其在低氧感应调控中的核心作用。进化分析表明团头鲂phd1与红鳍鲌和翘嘴鲌相似度最高(97.72%),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符合物种分类地位。组织表达谱显示phd1在肝脏、心脏和鳃中呈优势表达(P<0.05)。低氧处理后,团头鲂鳃组织中的phd1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显著下调,而hif-1α的表达上调(P<0.05);复氧24 h后均恢复至低氧6 h水平,表明phd1、hif-1α表达水平受溶氧量动态调控。亚细胞定位表明,phd1-EGFP融合蛋白在常氧与低氧条件下均定位于细胞核内,提示其可能通过核内调控机制参与HIF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本研究系统解析了团头鲂phd1的分子特征及其在低氧应答中的动态调控机制,为揭示鱼类HIF信号通路适应性进化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 1
    • 禁捕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性特征及摄食变化

      舒传俊, 唐泽平, 张涛, 耿智, 赵峰, 杨刚, 庄平

      Abstract:

      摘要:为探究禁捕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组成,本研究基于胃含物分析法对2024年春季在长江口水域采集的棘头梅童鱼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共计11类29种,甲壳类(虾蟹类)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达96.32%(虾类32.78%,蟹类63.54%)。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幼鱼与成鱼在饵料选择上表现出显著的生态位分化(P<0.01),其中,幼鱼主要以狭额绒螯蟹(Eriocheir leptognathus,IRI%=38.55%)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IRI%=23.12%)为主要饵料,而成鱼则偏好摄食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Eriocheir sinensis megalopa,IRI%=54.76%)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IRI%=27.67%)。长江口不同区域间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淡水区以安氏白虾(IRI%=73.65%)为绝对优势饵料生物,咸淡水区则以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IRI%=54.17%)和安氏白虾(IRI%=22.86%)为主。与禁捕前相比,禁捕后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发生显著改变,优势种更替率为66.6%,这一改变或与长江禁捕效应带来长江口饵料生物和鱼类生存空间的竞争压力有关。

      • 1
    • 碳源添加下藻-菌互作对养殖水体氨氮转化与细菌群落的调控

      应可佳, 何琳, 柳敏海, 林志华, 郑侠飞

      Abstract:

      针对添加外源碳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 以往研究侧重于异养细菌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 但微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为阐明添加碳源对养殖系统氨氮去除的贡献及其对细菌群落的调控作用, 设置了空白对照、碳源添加对照、除藻+碳源、抑菌+碳源四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 添加碳源(外源碳: 氨氮=6:1)显著改变了氨氮转化路径, 与以硝化作用为主的空白组不同, 碳源添加对照组约84.6%的氨氮通过细菌和藻类同化作用吸收。抑制细菌生长后, 氨氮仍下降1.65 mg/L, 表明藻类同化作用对氨氮去除有显著贡献, 约占对照组氨氮去除量的46%。除藻组通过强化细菌的同化作用显著提高了系统细菌生物量和氨氮去除总量, 但也导致细菌群落α多样性及潜在致病菌衣原体门(Chlamydiae)、福格斯氏菌属(Vogesella)相对丰度升高。微藻的存在抑制了细菌的过度增殖, 维持了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细菌群落结构, 并显著抑制了潜在致病菌的生长。本研究证实, 在添加碳源的生物絮团系统中, 微藻不仅直接参与氨氮同化, 而且通过与细菌的复杂互作调控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维持系统氮的生态稳定性。

      • 1
    • [1]禁渔初期长江上游典型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魏小雨, 邓华堂, 高雷, 田辉伍, 倪达富, 谢伟, 唐成, 段辛斌, 周俊杰, 汪登强, 王珂

      Abstract:

      为掌握禁渔初期长江上游江津、忠县和秭归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于2023年对三个江段开展了两次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江津江段低水位时期(7月)和高水位时期(10月)鱼类密度分别为9.17±0.74和13.32±2.44 尾/1000m3,目标强度平均值分别为-55.69±3.38和-55.21±3.13 dB;忠县江段低水位时期(5月)和高水位时期(11月)鱼类密度分别为6.38±1.87和1.22±0.26 尾/1000m3,目标强度平均值分别为-53.99±4.25和-56.66±3.23 dB;秭归江段低水位时期(4月)和高水位时期(12月)鱼类密度分别为0.45±0.49和0.32±0.07 尾/1000m3,目标强度平均值分别为-52.18±5.90和-52.08±4.42 dB。在水平分布上,鱼类密度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于河道蜿蜒处和江河汇流处;在垂直分布上,江津江段两时期鱼类密度分别为中层>表层>低层和表层>中层>底层;忠县江段两时期鱼类密度分别为表层>中层>底层和表层>底层>中层;秭归江段两时期鱼类密度均为表层>中层>底层。江津、忠县和秭归江段两时期鱼类密度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1)。渔获物调查显示,江段以静水性鱼类为主,鱼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研究结果为评估禁渔政策实施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恢复和保护情况提供数据支撑。

      • 1
    • 盐碱水和淡水养殖条件下虹鳟及金鳟营养成分的差异研究

      杨濯羽, 张艳萍, 葛文龙, 尤宏争, 史小宁, 苏子郡, 焦文龙, 周风歧

      Abstract:

      为探究盐碱水养殖和淡水养殖条件下虹鳟的营养成分差异,试验测定盐碱水和淡水水质情况,分析测定不同养殖条件下虹鳟和甘肃金鳟肌肉中的水分、灰分、蛋白、粗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养殖条件下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盐碱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虹鳟和甘肃金鳟在灰分、蛋白质含量上无显著性差异,RTS和GTS的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高于RTF和GTF,且GTF水分含量显著高于GTS。RTF组氨基酸总量(51.08±4.13%)和GTF氨基酸总量(60.01±0.65%)显著高于RTS的氨基酸总量(48.15±2.62%)和GTS的氨基酸总量(54.41±2.29%)。氨基酸评分最高为GTF组69.87,最低为RTF组65.80。共检测到脂肪酸28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RTS和GTS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小于RTF和GTF,而RTS和GTS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2.917±0.016和47.802±0.021,显著高于RTF和GTF。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显示,脂肪酸可以有效区别不同养殖环境的虹鳟和甘肃金鳟。研究表明,盐碱水养殖的虹鳟与淡水养殖虹鳟常规营养价值,淡水养殖条件下的鲑鳟鱼氨基酸的含量和评分上优于盐碱水,但盐碱水养殖条件下的鲑鳟鱼在脂肪的含量和脂肪酸种类上优于淡水养殖条件下的鳟鱼。

      • 1
    • 刀鲚左右耳石形态特征的差异性验证

      杜成超, 杨健, 刘嘉豪, 姜涛, 薛竣仁

      Abstract:

      耳石是鱼类洄游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以及渔业资源学等领域重要的研究材料。验证左右耳石的形态差异是关乎实验试样的选择基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客观性的基础性问题。为了实际弄清鱼类左右耳石在形态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本研究首次以刀鲚作为代表,详细比较研究了长颌鲚和短颌鲚两种刀鲚生态表型个体左右矢耳石的外部形态参数和几何形态测量学地标点特征。结果显示,左、右耳石在耳石长、高、面积、周长等基础形态参数上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两者在轮廓结构上极为相似。但经相对扭曲得分判别分析,左、右耳石在几何形态测量学地标点方面的差异却极其显著,且主要体现在耳石的主凹槽和主间沟部分。两者间判别成功率高达100%。这说明两者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发现表明,在耳石形态学研究时,应在考虑左右耳石间潜在不对称性的基础上,分别取左或者右耳石来开展,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客观性。本验证研究所破解的刀鲚左右耳石形态间差异性特征,可为完善鱼类相关研究的技术规范提供急需的理论依据。

      • 1
    • 饲料中添加DMPT对中华鲟幼鱼生长、血清免疫、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程超, 张建明, 舒婷婷, 曲焕韬, 张德志

      Abstract: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DMPT对中华鲟幼鱼生长、血清免疫、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试验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400、800、1600 mg/kg的DMPT,分别记作CK、A1、A2、A3组。用这四种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00.88±17.64)g的子二代中华鲟幼鱼5周,每种饲料投喂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10尾鱼。结果表明:A1、A2、A3组中华鲟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K组;A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CK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含量、溶菌酶活性均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且A2和A3组均显著高于CK组。三个处理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CK组;A2和A3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组。A1和A2组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三个处理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K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三个处理组的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与CK组之间无显著差异;A2和A3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显著高于CK组。各组中华鲟幼鱼肠道绝对优势菌门为梭杆菌门,次级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且随着DMPT添加量的增加梭杆菌门的相对分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组中华鲟幼鱼肠道绝对优势菌属为鲸杆菌门,且其相对丰度随着DMPT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CK组和A2组的次级优势菌属为邻单胞菌属和埃希氏-志贺氏菌;A1和A3组次级优势菌属为邻单胞菌属和拟杆菌属。A2和A3组的肝脏GH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K组;A3组的IGF-1、IGF-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K组。GHR、IGF-1、IGF-2基因表达量随着DMPT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当DMPT添加量为1600mg/kg,能够有效的提高肝脏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获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同时对于机体免疫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当DMPT添加量为400mg/kg,能够更有效的提升肠道消化酶活活性。

      • 1
    • 网具类型和调查时长对汉江下游鱼类资源监测效果的影响

      胡乐, 翟东东, 陈元元, 熊飞, 阙延福, 朱滨, 段辛斌, 刘红艳

      Abstract:

      网具类型和调查时长是影响鱼类资源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2022年夏季(7-8月)和秋季(10-11月)在汉江下游沙洋、潜江、仙桃和汉川4个江段的鱼类资源监测数据,评估了两种典型网具(定置刺网和地笼)和调查时长对鱼类资源监测效果的影响。在汉江下游共监测到鱼类66种,定置刺网与地笼分别监测到54和51种,两种网具监测到的共有物种百分比夏季为57.6%、秋季为44.7%。定置刺网对不同水层鱼类的捕获没有明显选择性,而地笼对底层鱼类具有明显选择性;定置刺网捕获鱼类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地笼。定置刺网的累积日均渔获量在第 7 天趋于稳定,而地笼累积日均渔获量稳定性较差,且季节变化对地笼捕获效率的影响较大。基于物种累积曲线预测,10日连续监测可实现夏季和秋季物种总数70-80%的检出率。研究结果可为河流鱼类资源监测方法优化及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 1
    • 长吻鮠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许佳敏, 李宜锴, 佀相超, 汤永涛, 李强, 周传江

      Abstract:

      研究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orostris)仔鱼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最佳投喂时间,为长吻鮠仔鱼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本实验设置饥饿组、摄食组和延迟投喂组,通过观察长吻鮠仔鱼的形态发育特征并采集其图像,测量仔鱼的全长、体长、头长、眼径及肌节高等形态学指标,分析饥饿胁迫对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通过延迟投喂试验,观察仔鱼肠道内容物,计算初次摄食率、最高初次摄食率及不可逆点,确定其最佳投喂时间。在水温23.5~26.5℃的条件下,长吻鮠仔鱼于4日龄开口摄食,7日龄卵黄囊消失,14日龄到达不可逆点,混合营养期为3天,初次摄食率为64.40 %,最高初次摄食率为97.80 %,且5~11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均维持在90 %以上。饥饿胁迫下的仔鱼出现组织消耗、生理萎缩及运动机能衰退等特征。异速生长分析表明,长吻鮠仔鱼的体长相对于其全长为负异速生长,头长、眼径、肌节高相对于其全长为正异速生长。长吻鮠仔鱼的主动摄食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耐饥饿能力,其最佳投喂时间为5日龄。长吻鮠仔鱼器官发育呈现“功能优先模式”,头长、眼径及肌节高等与摄食相关器官优先发育,其次,体长的负异速生长显著降低了能量消耗,这显著提升了仔鱼的早期生存适应能力。

      • 1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春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牛明香, 王俊, 左涛, 路峰, 周英锋, 程兆龙, 李永涛, 李建文, 宋建彬

      Abstract: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和2024年春季开展了黄河三角洲南部自然保护区水域游泳动物调查,共采集到游泳动物34种,隶属于6目15科34属,鱼类27种,甲壳类7种,其中鱼类以鲤形目为主(16种);生态类型上,以淡水型为主(24种),近海型6种,河口型3种,洄游型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刺网渔获物优势种以淡水鱼类为主,地笼渔获物优势种包含了甲壳类。单位捕捞努力量总渔获质量和数量(刺网和地笼合计)春季均高于夏季。刺网调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高于夏季;而地笼调查,以上三个指数夏季均高于春季。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黄河三角洲南部自然保护区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夏季干扰强度大于春季。等级聚类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黄河三角洲南部自然保护区水域游泳动物群落划分为不同的组群,表明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提供了黄河三角洲南部自然保护区水域游泳动物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为该区域的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 1
    • 雅鲁藏布江弧唇裂腹鱼人工繁殖与早期发育研究

      苏奇, 杨培灿, 贺凯, 杨娜娜, 李洪池, 张驰

      Abstract:

      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是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特有-珍稀经济鱼类。为实现弧唇裂腹鱼的养殖利用和资源保护,本研究对野外收集的弧唇裂腹鱼亲鱼开展人工催产,采用两次混合催产剂组合(LHRH-A2(10 μg/kg)+HCG(1500 IU/kg)+DOM(8 mg/kg))注射催产,常规干法受精,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受精卵的时序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弧唇裂腹鱼在水温14±1 ℃时催产率为75.91±5.91%、受精率为87.92±2.59%、孵化率为80.26±2.18%。弧唇裂腹鱼受精卵为淡黄色,微黏性的沉性卵,卵径为2.81±0.17 mm,吸水膨胀后卵径为4.42±0.21 mm。水温为14±1 ℃时,弧唇裂腹鱼胚胎孵化时长为184 h54 min~232 h14 min出膜,孵化累积积温为3223.17 ℃·h。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11.70±0.54 mm,出膜后9 d,仔鱼的胸鳍、鳃、口、尾鳍、肠道、鳔等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23 d后卵黄囊消失,仔鱼全长为17.36±0.53 mm,出膜65 d时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本研究首次实现了弧唇裂腹鱼的人工繁育,填补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空白,并对其胚胎发育时序和仔鱼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为弧唇裂腹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1
    • 象山港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与共存

      杨杰青, 俞锦辰, 李森, 周进, 陈朗, 李欣然, 刘清河, 史赟荣, 徐清

      Abstract:

      为探究浮游动物优势种时间演替特征和共存关系, 本研究以象山港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了逐月的调查, 从时间尺度上通过分析丰度月变化和演替率的方法并结合物种生态属性阐明了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特征, 从生态位角度结合生态位宽度值、物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和食性等方法探讨了优势种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 1—5月优势种生态类群单一, 冷水种占优势种总丰度的96.43%, 6—12月优势种生态类群丰富, 暖水种占优势种总丰度的79.14%;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丰度于夏季7月达峰值、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于秋季10月达峰值, 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于冬季1月达峰值, 其峰值月份分别与夏季、秋季和冬季优势种总丰度和平均丰度单峰模型达峰值时间一致; 相邻月份优势种时间演替率整体在50%以上, Cochran检验和Friedman检验显示优势种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丰度, 月分布均差异极显著(P<0.01)。植食性的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 肉食性的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等优势种于不同月份成为优势种, 歪水蚤属(Tortanus)、拟哲水蚤属(Paracalanus)和胸刺水蚤属(Centropages)内的物种成为优势种的月份也具差异; 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相互之间, 其食性相似且时间生态位重叠值高(Qik>0.6), 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为一般(0.6≥Qik≥≥0.3); 汤氏长足水蚤、微刺哲水蚤、亚强次真哲水蚤和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相互之间, 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均为高(Qik >0.6), 其食物种类、粒径等存在差异。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较为频繁, 年内优势种生态类群由冷水种向暖水种占主导的方向演替, 优势种爆发对总丰度贡献较大; 优势种之间的共存遵循生态位分化理论。研究结果可为浮游动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构建机制提供参考。

      • 1
    • 淮河干流安徽段七种主要经济鱼类生态位分化与种间营养联系

      王子欣, 周彦锋, 徐俊伟, 沈独清, 王驰, 李姗霖, 薛莹

      Abstract:

      研究淮河干流鱼类种间关系、生态位分化及种间营养联系有助于解析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和资源分配机制, 对于多鱼种渔业资源管理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选取淮河干流安徽段七种主要经济鱼类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胃含物分析与生态位量化方法, 探究其摄食习性、生态位分化及种间竞争机制。结果表明, 这七种鱼类的摄食策略存在明显分化, 其中刀鲚(Coilia nasus)与达氏鲌(Culter dabryi)为肉食性, 主要以十足类为食,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与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为植食性鱼类, 主要摄食硅藻和绿藻, 鲫(Carassius auratus)与鲤(Cyprinus carpio)主要摄食藻类、轮虫、软体动物等饵料, 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则为浮游动物食性。在生态位方面, 春季达氏鲌具有最高的营养生态位宽度, 秋季鲢最高。空间生态位最宽的是鲫, 最窄的是鳙。鲫与长春鳊(春季0.98、秋季0.95)、鲢与鳙(春季0.95、秋季0.47)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它们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 13个种对在春季显著重叠, 秋季则只有9个种对显著重叠, 反映其生境分布的趋同性。鲢与鳙(春季0.83、秋季0.34)、鲫与长春鳊(春季0.70、秋季0.63)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最高, 主要受其摄食习性的影响。摄食特化指数表明, 达氏鲌、鲫、鲢的摄食习性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 它们会通过种内摄食分化来降低种内食物竞争。本研究表明, 淮河干流安徽段的七种鱼类通过种间食性分化和种群内个体摄食行为调整实现生态位分化, 同时其共存机制还受到饵料生物可获得性、捕食者丰度以及栖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淮河鱼类生态学和多鱼种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
    • 拉萨裸裂尻鱼感染水霉病胁迫下肝脏代谢组分析

      王万良, 杨凤琴, 张继峰

      Abstract:

      为探讨感染水霉病胁迫下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肝脏代谢功能影响,实验以健康拉萨裸裂尻鱼为对照组(JYG),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手段对患病组(BYG)和死亡组(SYG)的肝脏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确定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BYG组共筛选出211个差异代谢物,上调56个,下调155个,主要富集于核苷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等20条代谢通路;SYG组共筛选出421个差异代谢物,上调158个,下调263个,主要富集于戊糖磷酸途径、甘油磷脂代谢、核苷酸代谢等25条代谢通路。其中影响显著的代谢通路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鞘脂为代表的脂质代谢;苹果酸、D-葡萄糖-6-磷酸和D-葡萄糖为代表的能量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谷胱甘肽为代表的氨基酸代谢;棕榈酸乙酯、油酸和亚油酸为代表的脂肪酸代谢。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感染水霉病后肝脏发生氧化应激发应,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脂肪酸代谢异常、氨基酸代谢和糖异生调控失衡。本研究结果为拉萨裸裂尻鱼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病害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 1
    • 十足目甲壳动物笼壶幽灵捕捞研究综述

      张健, 卢天旭, 陈贤钰, 石建高

      Abstract:

      十足目甲壳动物笼壶渔业中废弃笼壶(DFP)对目标种类的幽灵捕捞是海洋渔业生态研究的热点,也是幽灵捕捞研究最为全面和深入的领域。从甲壳动物笼壶渔业共性出发,探索DFP幽灵捕捞发生和消亡机制及其对海洋生物的效应,是评价笼壶渔业生态效应、开展生态型笼壶渔具设计的基础。本文从笼壶废弃具体原因出发,通过分析甲壳动物入笼、死亡机制和DFP退化失效机制,阐明了幽灵捕捞的发生和消亡机制;结合全球主要商业甲壳动物笼壶渔业或渔场中DFP的数量与规模、幽灵捕捞持续时间和幽灵捕捞率等汇总数据,在构建统一幽灵捕捞效应相关量化指标体系后,从入笼、逃逸和死亡等多个层面系统总结和对比了不同渔业中的DFP对目标种类的幽灵捕捞效率及对渔业的整体影响。针对海洋环境下真实幽灵捕捞过程的复杂和多样性,讨论了回收和模拟观测等研究体系和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对DFP幽灵捕捞效应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 1
    • 日本沼虾线粒体分裂相关基因克隆及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吕志敏, 刘佳奇, 伍宜杰, 金怡婷, 孙盛明

      Abstract:

      为探究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线粒体分裂相关基因MTFP1 (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cess 1)与FIS1 (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 1)在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分子应答机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日本沼虾MTFP1与FIS1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半定量 RT-PCR 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分析目的基因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与不同碱度胁迫阶段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了碳酸盐碱度胁迫下MTFP1与FIS1的表达与定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日本沼虾鳃与肝胰腺组织中线粒体结构损伤。结果显示,日本沼虾MTFP1基因cDNA全长1101bp,包括33 bp的5′非编码区、588 bp的3?非编码区和48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159个氨基酸,包含一个MTP18超家族结构域;日本沼虾FIS1基因cDNA全长为1933bp,包括148 bp的5′非编码区、1324 bp的3?非编码区和48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150个氨基酸,包含一个FIS1超家族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日本沼虾MTFP1和FIS1氨基酸序列分别与其他甲壳动物的MTFP1和FIS1有着较近的进化关系。RT-PCR结果表明日本沼虾MTFP1与FIS1基因在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肝胰腺和性腺中表达量较高。在急性碳酸盐碱度胁迫96 h过程中,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MTFP1与FIS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构建MTFP1与FIS1基因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急性碳酸盐碱度胁迫后,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中MTFP1与FIS1蛋白表达阳性信号均明显增加。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急性碳酸盐碱度胁迫96 h后,日本沼虾鳃与肝胰腺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异常。研究表明,急性碳酸盐碱度胁迫显著提高日本沼虾MTFP1与FIS1转录表达水平。本研究为揭示线粒体分裂相关基因在虾类中的分子特征及其对高碳酸盐碱度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1
    • 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特征比较及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徐广伟, 刘家卿, 孙云飞, 李瑶, 黄春贵, 周文宗, 龙巧琳, 成永旭

      Abstract: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目前规格变小和头大螯大尾小导致出肉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大规格及螯小尾大克氏原螯虾新品系的选育工作极为重要。本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系数检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安徽宣城、江苏高邮和上海崇明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体重的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差异系数检验显示,宣城群体拥有相对较短的头胸甲长,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差异并未达到亚种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体宽特征(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宽)、头胸甲长特征、腹节长特征和螯长特征对3个群体的形态差异有显著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崇明和高邮群体欧氏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体重因子、头胸甲宽特征、头胸甲高特征和螯长特征对判别准确率贡献度较大,对宣城群体判别准确率超过90%。通径分析表明,全长、体长、螯长和螯宽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形态性状。综上,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可以作为育种基础群体,全长、体长、螯长和螯宽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形态性状。本研究为大规格及螯小尾大克氏原螯虾育种基础群体的筛选提供数据支持。

      • 1
    • 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莱州湾海洋牧场鱼类多样性研究

      吴思航, 闫朋进, 安长廷, 李昂, 李娇, 车帅, 刘成磊, 柳淑芳

      Abstract:

      本研究采用e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技术,基于黄渤海鱼类12S rDNA本地数据库,对莱州湾金城海洋牧场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 海洋牧场共检测出鱼类84种。与2009年牧场建设时采用流网、地笼和延绳钓方法在该海域仅获得4种鱼类的本底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结果凸显了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高灵敏性优势,也为海洋牧场的聚鱼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据。(2) eDNA检出鱼类与莱州湾鱼类历史记录有41种重叠,占eDNA检出鱼类总数的48.81%,占莱州湾记录种的50.62%,其余43种为黄渤海记录种。影响eDNA调查结果与莱州湾记录种间相关性的主要原因,除了调查方法对目标种的捕获效率不同之外,还与试验海洋牧场的特殊位置、鱼类种群分布的年际变化等因素有关。(3) 从季节差异看,冬季检出种类最多,60种;夏季最少,仅有30种;四季共有鱼类12种。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秋和夏季鱼类多样性高于冬和春季。同时,Beta多样性显示不同季节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大于同一季节内不同站位间的差异。(4) 本研究还对比了黄渤海鱼类12S rDNA本地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物种注释的结果,虽然NCBI数据库的物种覆盖度更高,但本地数据库注释结果的准确性更胜一筹,不但可以排除非目标物种的干扰,还纠正了NCBI数据库对5种鱼类的注释错误。综上,eDNA宏条形码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拖网方法在鱼礁区渔获少、网具易破损等问题,且非入侵性特点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成为监测海洋牧场鱼类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次调查发现,eDNA还具有监测多种生态类型和生活习性鱼类的技术优势,为莱州湾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的基础数据,也为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修复效果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海洋牧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 1
    • 室内卤虫高密度养殖投喂策略及关键卤虫形态变化期探究

      卢钰龙, 武心华, 闫新荣, 万学瑞, 董考帅, 马浩然, 高美荣, 隋丽英

      Abstract:

      本研究探究了在室内高密度养殖生产高质量、规格均一卤虫的投喂策略,明确了高密度养殖中卤虫形态发育变化的关键期。首先在10 L锥形养殖桶中,以等鞭金藻为基础饵料,养殖中后期补充颗粒大小为25~30 μm的人工饵料养殖卤虫,设置3.33 g(X-0.5)、6.70 g(X-1)和10.02 g(X-1.5)三个总投喂量,测定不同投喂量下卤虫的生长和水体总氮和无机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当投喂量为X-1和X-1.5时,卤虫体长及生物量显著高于X-0.5(P<0.05)。养殖过程中NO2--N、NH4+-N和TN整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NO3--N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当投喂量为X-0.5时,NO3--N有升高趋势;投喂量为X-1时,NO3--N趋势变化平稳;投喂量为X-1.5时,NO3--N有下降趋势。总体而言,高氮养殖环境未对卤虫养殖产生不良影响。之后将X-1投喂量应用于1吨水体卤虫养殖13天,明确了养殖过程中的附肢发育期和第二触角退化期两个关键时期,此时卤虫存活率易发生大幅下降。养殖结束后,卤虫存活率为72.3±1.2%,生物量为2230±112.7 g,平均体长为7.24±0.09 mm。人工养殖卤虫的粗蛋白含量为52.28±0.19%干重,粗脂肪含量为17.64±7.01%干重,EPA含量为7.56±1.51 mg/g干重,均高于渤海湾盐田卤虫成虫。综上,卤虫养殖前期使用粒径较小且易消化的单胞藻,中后期适量投喂人工饲料,可实现稳定的卤虫产量,养殖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关键时期卤虫的密度变化。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卤虫室内规模化养殖提供策略指导,而且为实验动物卤虫的科学研究中获得数量稳定的健康卤虫提供方法参考。

      • 1
    • 植物甾醇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消化,肠肝形态及抗氧化和免疫水平的影响

      杨志刚, 王 笑, 任胜杰, 刘永健, 顾晓龙, 王爱民

      Abstract:

      本实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消化、抗氧化、免疫及肠肝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0.19%、0.38%、0.76%的植物甾醇,制备5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命名为CON、P1、P2、P3和P4饲料组,对体均重为(9.37 ? 0.02 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6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P1和P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ON组(P < 0.05),且P2组实验虾的生长性能最佳。P3组实验虾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CON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CON组(P < 0.05)。肝胰腺中P1组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血淋巴中P2组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但与CON差异均不显著(P > 0.05)。随着植物甾醇水平提高,肝胰腺和血淋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相较CON组,P1组肠道结构更加健康完整,植物甾醇水平到0.19%及以上时,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与肠道组织形态出现不良影响。随着植物甾醇水平提高,肝胰腺的NF-κB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1组Hsp70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0.10%?0.19%植物甾醇可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消化、改善肠肝组织形态,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和免疫能力。

      • 1
    • 两种潜在益生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消化、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王世贵, 闫法军, 张明磊, 冒树泉, 朱永安, 付朝松, 宋理平, 刘峰

      Abstract:

      本文选取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和传染病研究所副芽孢杆菌(Metabacillus idriensis)为潜在益生菌,探讨它们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消化、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92.95±2.36)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4种试验饲料[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4和106 CFU/g的B. tropicus(标记为BT4、BT6)或M. idriensis(MI4、MI6)],饲喂期为60 d。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各菌处理组大口黑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菌株添加浓度增加呈显著降低变化(P<0.05)。消化方面结果显示,各菌处理组的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T6和MI6对肠道消化性能具有显著提高效果(P<0.05)。免疫方面结果表明,各菌处理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以及肠道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得到显著的提升(P<0.05),说明菌株对血清和肠道免疫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作用,但比较发现,总体以BT6与MI6的免疫增强效果最佳。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支原菌属(Mycoplasma)、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为大口黑鲈肠道优势菌群;各组比较发现,BT6、MI6与对照之间在OTU数量、多样性指数及菌群结构上差异最明显,BT6可降低主要优势菌支原菌属(P<0.05)和多数劣势菌群的丰度来提高菌群均一性进而提高菌群多样性,而MI6可促进多数劣势类群的生长来提高菌群丰富度和均一性进而提高菌群多样性,这反映了不同菌株对肠道菌群作用方式的差异。本研究表明,热带芽孢杆菌和传染病研究所副芽孢杆菌皆可作为益生菌株应用于大口黑鲈养殖,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使用量均为106 CFU/g,它们具有促进大口黑鲈生长、增强消化和免疫力、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及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等作用。本研究为大口黑鲈的益生菌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1
    • 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张惠, 曾霖, 熊逸飞, 宋 炜

      Abstract:

      毒物兴奋效应是指有机体经历低剂量胁迫后,可以提高其对相同或不同高剂量胁迫因子的耐受性。由此探讨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置六个盐度梯度(25、25+12、25+40、20、20+12、20+40,分别记为C组、CL组、CH组、A组、AL组、AH组),大黄鱼盐度暴露24 h后取样。结果显示,CL vs C中大黄鱼肝脏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oxidation,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溶菌酶(lysozyme,LZM)活力显著上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CH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SOD、 LZM的活力显著上升,CAT和AKP显著降低(P<0.05)。A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SOD、LZM和AKP的活力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 AL vs CL与AH vs CH中MDA和LPO含量显著降低,SOD、 CAT 、LZM和AKP的活力显著上升(P<0.05)。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非特异性免疫酶[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 LZM)和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其酶活成正相关;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均分别与其目的基因(抗氧化酶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表明Nrf2和NF-κB可能分别参与了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综上所述,基于毒物兴奋效应原理,盐度驯化可以通过提高大黄鱼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缓解盐度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从而改善大黄鱼的盐度耐受性。

      • 1
    • 棘头梅童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

      吴尘艳, 唐鹏彦, 钟俊生, 王晓东, 黄洁丽

      Abstract:

      本研究基于2014年6-7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m、网目0.5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3.3-12.7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一个个骨环把脊柱分节,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人IgG诱导的尼罗罗非鱼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ELISPOT检测

      黄瑜, 庞碧剑, 李琦, 吴灶和, 简纪常

      Abstract:

      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了经人IgG免疫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头肾、外周血和脾脏中的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ASC)数量。结果表明:首次免疫1天后可在头肾中检测出ASC,而外周血和脾脏第3天才能检测出ASC;头肾、外周血以及脾脏中的ASC均在第12天达到峰值,随后头肾,外周血中的ASC数量显著减少,而在脾脏中ASC数量减少不显著。二次免疫1天后在头肾、外周血和脾脏中均可检测到ASC,ASC数量均在第9天达到峰值,时间早于首次免疫,且在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头肾组织的ASC数量均是三个组织中最高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检测发现,其变化趋势与ASC数量变化规律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在初次免疫后产生了免疫记忆,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ASC和抗体,头肾是ASC的主要来源组织。该结果为鱼类的免疫记忆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1
    • 基于转录组解析铜驯化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氧化损伤的影响

      曾霖, 王永红, 宋 炜

      Abstract:

      为探讨铜驯化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氧化损伤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将体质量为(48.92±3.62) g的大黄鱼暴露在铜浓度为0和10 μg L?1的水体中14 d,再暴露在温度为8°C的水体中24 h。结果显示,低温胁迫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尽管铜驯化对ROS和LPO含量不产生影响,但铜驯化显著增加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ROS和LPO含量,表明铜驯化加剧了低温胁迫对大黄鱼的氧化损伤。从铜驯化vs.对照组、低温胁迫vs.对照组和铜驯化+低温胁迫vs.低温胁迫中分别筛选到2 288个、1 425个和1 382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脂肪酸代谢、糖类有氧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相关的通路中。聚类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上调了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相关通路中的大部分基因表达,而铜驯化则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的这些基因表达调控产生了拮抗效应,表明铜驯化通过抑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来降低大黄鱼的低温胁迫耐受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铜污染物对大黄鱼低温胁迫耐受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2卷第6期
      研究论文
    • 代培,严燕,朱孝彦,田佳丽,马凤娇,刘凯

      2020,27(11):1267-127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130

      Abstract: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位于刀鲚洄游区间的上段,生态环境优良,为掌握其刀鲚资源现状,于2018年4-7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0.09±0.07)尾/(104 m3)和(4.46±3.43) g/(104 m3);刀鲚体长优势组为250~300 mm,体重优势组为<50 g。整体上,保护区刀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刀鲚小型化趋势明显。刀鲚洄游的时间特征显示,长江安庆段刀鲚主要洄游期为4月初至7月,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洄游后期刀鲚规格有增大趋势。空间上,刀鲚资源密度表现为保护区核心区高于实验区。此外,刀鲚性别和性腺发育情况抽样结果显示,整体上刀鲚雌雄比为1.02:1,但时间上雌雄比变幅较大,早期雄性个体较多,后期雌性个体较多,雌雄性腺主要发育期均为III期,6月开始出现发育至V期的个体;此外本研究捕获到摄食刀鲚,其数量占比为6.38%。本研究积累了长江禁捕前保护区刀鲚资源的系统数据,旨为后期刀鲚资源恢复评估和保护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2020,27(10):1243-125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69

      Abstract: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合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N~48°N、150°E~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与正常年份相比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于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 王莹莹, 杨天燕, 孟玮, 斯舒谨, 褚梦洁, 王铮

      2020,27(10):1234-1242,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62

      Abstract:

      为查明我国沿海不同地理群体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外部形态差异,采用传统形态学测定和几何框架度量法对8个龙头鱼群体共计199尾个体的29个可量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提取了排序前7位的主成分,获得累计贡献率达71.48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舟山和潮州群体与其他群体差异较大,其中第1主成分反映了臀鳍大小及腹鳍至臀鳍间的躯体斜向大小差异;主成分2受到双眼间距离和口裂大小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特征值口裂/头长(MCL/HL)、腹鳍起点至脂鳍起点/体长(D3-D8/BL)、臀鳍起点至背鳍起点/体长(D5-D6/BL)和臀鳍基部末端至脂鳍基部末端/体长(D7-D10/BL)在各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树显示舟山群体聚在最外层,与其余群体差异较大,其次为海口和青岛群体。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取9个作用最大的特征值建立判别公式,样本被判入青岛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100%,综合辨别率为66.9%。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龙头鱼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躯体长度、臀鳍位置和头部形态是区分它们的主要特征,但这些差异与地理分布没有形成对应关系。推测不同群体间频繁的交流使得形态差异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小,环境因子可能是导致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 王咏梅, 陈冰, 王国霞, 曹俊明, 黄燕华, 莫文艳, 彭凯, 赵红霞

      2020,27(10):1184-119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16

      Abstract:

      为了探讨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的实验饲料,饲养50 d后测定成活率、生长相关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抗低氧胁迫能力。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添加10~300 mg/kg桑叶黄酮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肝胰腺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低氧胁迫2 h时,10 mg/kg、50 mg/kg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低氧胁迫4 h时,10 mg/kg、50 mg/kg、100 mg/kg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以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桑叶黄酮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6.18 mg/kg,添加10~10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低氧胁迫能力。

    • 王腾,刘永,全秋梅,肖雅元,吴鹏,李纯厚

      2022,29(1):102-117, DOI: 10.12264/JFSC2021-0122

      Abstract: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 本研究综合 2018—2020 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 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 315 种, 区域物种密度为 12.6 种/km2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 12 目 49 科, 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 79.05%; 其中 28 科鱼类(加上未发现的小带鳚科, 这 29 科鱼类组成了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鱼类的大部分物种)占总物种数的 89.52%。从科级层面对南海岛礁鱼类聚类分析表明,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与越南近岸三个珊瑚礁岛鱼类相似度最高。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以小型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 49.04%; 其次是中型鱼类, 为 31.09%; 大型鱼类占比仅为 19.87%。从食性类型来看, 肉食性鱼类最多, 为 163 种; 其次是杂食性鱼类, 91 种; 植食性鱼类最少, 61 种。与历史研究比较, 共有 37 种鱼类近年未发现, 以肉食性最多, 且大型鱼类全为肉食性鱼类, 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正遭受过度捕捞; 小型鱼类高达 66.57%, 这些大部分属于雀鲷科(Pomacentroidae),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及隆头鱼科(Labridae)鱼类, 均为对珊瑚礁依赖程度高的鱼类, 表明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显著衰退现象。因此保护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 不仅要控制捕捞强度, 同时还要保护好这一独特的珊瑚礁栖息生境。

    • 李雷,马波,金星,金洪宇,吴松,陈中祥,程磊,王念民,郝其睿

      2022,29(9):1326-1336, DOI: 10.12264/JFSC2021-0330

      Abstract:

      本研究首次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2015 年春季(4 月), 2017 年春季(3—4 月)和秋季(11 月)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及其附属湖泊布裙湖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对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春、秋季墨脱江段及布裙湖共捕获鱼类 18 种, 隶属于 2 目 4 科 13 属, 其中外来鱼类 2 种, 分别为鲤(Cyprinus carpio)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新物种 3 种, 分别属于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墨头属(Garra)和鰋属(Exostoma), 暂时命名为裂腹鱼属待定名种(Schizothorax sp.)、墨头鱼属待定名种(Garra sp.)和鰋属待定名种(Exostoma sp.)。春季墨脱江段干流和支流的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干流主要由大中型鱼类组成, 支流主要为小型鱼类。优势种组成也存在差异, 仅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干流和支流的共有优势种。相对资源量最高的鱼类为弧唇裂腹鱼(S. curvilabiatus), 在干流中平均每小时电捕获鱼类重量为 9844.7 g; 平均每组网捕获鱼类重量 446.0 g, 支流平均每小时电捕获鱼类重量为 486.4 g。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95~1.77, 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58~1.13,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37~0.77, 其中干流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支流, 表明春季墨脱江段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支流。

    • 综述
    • 刘赫威, 余为, 陈新军

      2020,27(10):1254-126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6

      Abstract: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短生命周期的大洋性浅海种,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年间产量差异明显,波动较大。西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区复杂多变的海洋结构是引起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海洋环境因素对阿根廷滑柔鱼早期生活史、种群结构、繁殖、年龄与生长、营养级等生物学习性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丰度与空间位置对中尺度的海洋环境与大尺度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会因其变动迅速做出响应。经归纳与分析,本文认为,探究环境因素对阿根廷滑柔鱼的影响时,除各尺度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和种群内部动力过程,并建立基于个体的海洋动力学模型,探究阿根廷滑柔鱼完整生活史以及评估环境对其资源变动的影响,为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 研究论文
    • 张嘉容, 杨晓明, 田思泉

      2020,27(10):1222-123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4

      Abstract: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一种高度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其分布受环境影响明显,利用海洋环境的变化对其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2015—2017年盛渔期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渔船在南太平洋140°E~130°W,0°~50°S区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捞日志数据,结合同时期海洋环境数据,使用最大熵模型获得了2015—2016年盛渔期(5—8月)长鳍金枪鱼渔获率对各环境因子的反馈曲线以及各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并据此计算出2017年盛渔期其潜在栖息地分布,然后叠加同年真实渔业数据对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由渔获率对各环境因子的反馈曲线发现,25°S以北区域最适宜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海表温度为28.4~30.6℃,300 m水深温度为13.2~17.6℃,海表面盐度为35.6~36.7,海表风场南北分量为-1.6~5.8 m/s;25°S以南区域最适宜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海表温度为17.8~23.4℃,300 m水深温度为12.2~16.9℃,海表面盐度为35.2~36.0,海表风场南北分量为-0.7~4.9 m/s,总体相似。(2)25°S以北区域环境因子的重要性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海表面温度(因子平均贡献率31.3%)、海表面盐度(30.1%)、300 m水深温度(29.2%)、海表风场南北分量(9.4%);在25°S以南区域依次为海表面温度(60.7%)、海表面盐度(22.4%)、海表风场南北分量(10.6%)和300 m水深温度(6.3%);在25°S以南区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海表面温度(平均贡献率大于60%),且显著高于以北区域的31%;在25°S以北区域,3个主要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差异较小,平均贡献率都在30%左右。(3)模型的综合预测准确率在30%~85%,具体以中适生区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高、低适生区预测准确率相对较低。

    • 胡雪松, 李池陶, 葛延龙, 贾智英, 姜晓娜, 石连玉

      2020,27(10):1176-1183,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3

      Abstract:

      以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将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25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mm,在(25.5±1.0)℃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 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 h为混合营养期,此时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 闻海波, 孙光兴, 丁图强, 吕国华, 徐跑, 马学艳, 徐东坡, 王林, 张呈祥, 霍礼辉,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2020,27(10):1156-1166,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31

      Abstract:

      对淮河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 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 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 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 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为实现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 张瑞祺, 郝月月, 宋银都, 赵金良

      2020,27(10):1136-1144,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7

      Abstract:

      鳜(Siniperca chuatsi)具有独特的捕食习性。为研究鳜捕食行为相关主要感觉——视觉和侧线感觉调控的捕食行为特征,利用高速摄像与感官抑制技术对鳜的独特捕食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实验鳜分为4组:GC(对照组,视觉与侧线感觉均具备),GV(只有视觉),GL(只有侧线感觉)和GDS(视觉、侧线感觉均不具备)4组。对各组鳜投喂饵料鱼,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单位时间内鳜的捕食行为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捕食行为中表现出5种捕食模式: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跟踪-偏移型、弹射型、偏移型,其中,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弹射型捕食模式主要由视觉控制,跟踪-偏移型、偏移型主要由侧线感觉控制。在视觉、侧线感觉均具备时优先利用视觉捕食,捕食行为趋于简化,相反,鳜仅利用侧线感觉捕食时,捕食行为变得复杂而多样;鳜在捕食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捕食行为模式是其具有独特摄食习性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解读鳜特殊捕食行为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 宋超, 杨琴, 赵峰, 张涛, 胡丽娟, 庄平

      2020,27(10):1125-113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53

      Abstract:

      为探明相邻海域凤鲚(Coilia mystus)群体间的差异性,分别采集江苏吕四(吕四群体)、上海崇明(崇明群体)、浙江舟山(舟山群体)和浙江温州(温州群体)邻近海域的凤鲚共240尾。以凤鲚矢耳石为研究对象,利用耳石测量法和耳石框架法获得21个测量参数,通过公式转化为20个形态指标数据,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显示4个群体间14个形态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反映耳石形态特征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9%,结果显示不同群体耳石的整体形态相似,各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的框架形态指标;利用贡献率最大的9个形态指标构建了4个群体的判别方程,温州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为96.7%,其次是崇明群体(66.7%)、吕四群体(60.0%)和舟山群体(58.3%);聚类分析表明崇明和舟山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吕四群体,与温州群体距离最远。结果表明,崇明、舟山和吕四群体间矢耳石形态差异较小,而温州群体与这3个群体的差异最大,可单独确立为一个生态群体。可见,短距离洄游性凤鲚不同群体间耳石形态差异大小与群体地理阻隔程度相关。

    • 丁敬坤,薛素燕,李加琦,张雯雯,霍恩泽,于文涵,马占飞,蒋增杰,毛玉泽

      2020,27(12):1393-1401,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90

      Abstract:

      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 姜黎明1, 于海洋1, 张全启1, 刘志鹏1, 刘俊伟1, 王旭波1, 王志刚1, 翟介明2

      2011,18(6):0, DOI:

      Abstract:

      微卫星标记(个克隆个PCR, , , 种分离方式<0.05菌落原位杂交是半滑舌鳎微卫星标记大量筛选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研究论文
    • 王世会, 成永旭, 石连玉, 赵金山, 叶露青

      2020,27(10):1196-1209,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8

      Abstract:

      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率和品质差异,对秋季不同时期上市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在种植了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池塘中,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方法,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至成蟹。采用解剖和生化组成分析等方法探究秋季不同时期中华绒螯蟹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1)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9月和10月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肥满度(C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HSI指标9月高于10月,其余指标均是10月较高。(2)9月和10月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项(P>0.05)较多,但雌体肝胰腺中水分、总脂,性腺中总脂,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体性腺中粗蛋白、总脂、灰分,肌肉中总脂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9月和10月成蟹肝胰腺中仅1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1/52,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中仅2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2/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11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1/52,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4)9月和10月成蟹性腺中1种游离氨基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仅雄体牛磺酸(Tau)、丙氨酸(Ala)和亮氨酸(Leu)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3/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10月GSI、MY、TEY和CF高于9月,常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腺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而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整体上10月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要优于9月。

    • 强俊,马俊蕾,曹哲明,朱昊俊,陶易凡,徐跑,何杰,包景文

      2021,28(2):239-252, DOI: 10.12264/JFSC2020-0163

      Abstract:

      鱼类种群繁衍离不开优质卵子的产出。卵子质量问题限制了许多海洋和淡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卵子质量主要受卵黄形成与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亲本营养、管理以及其他内源或外源因素可能会影响卵黄组成与卵泡发育。与哺乳动物相比, 鱼类卵母细胞发育与调控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分析了鱼类卵子发育特点, 探讨了亲本来源、育龄、环境因子以及营养等因素对鱼类卵子发生、发育与受精后仔鱼成活率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策略; 又从基因、miRNA 与蛋白表达等分子层面阐述了影响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解析了闭锁与过熟是卵泡发育的重要现象。本文在总结已有卵母细胞发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闭锁卵泡的形成与调控可能的影响因素, 以期为深入理解卵泡闭锁在鱼类繁育生物学中的作用与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论文
    • 苗中博, 王思凯, 彭彪彪, 赵峰, 庄平

      2020,27(10):1210-1221,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10

      Abstract: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种间关系,采用插网调查,利用2019年5—10月的调查数据,基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长江口崇明东滩(31°27'N,121°56'E)和九段沙盐沼湿地(31°10'N,121°57'E)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共采获10个优势种,其中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0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11~1.70,其中拉氏狼牙虾虎鱼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值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57~1.53,其中棱鮻(Liza carinatus)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值最小。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species pairs)高达73.33%,具有显著重叠意义的鱼种对高达48.89%。结论认为,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具有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 张新明, 程顺峰

      2020,27(10):1167-117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39

      Abstract:

      为探明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测定了体重(Y)及全长(X1)、肛长(X2)、尾长(X3)、头长(X4)、吻长(X5)、眼径(X6)、眼后头长(X7)、背鳍前长(X8)、躯干长(X9)、头宽(X10)、眼间距(X11)等11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获得4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之间以及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相关分析发现肛长(X2)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70);通径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50),头宽(X10)通过肛长(X2)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0.431);决定系数分析发现,肛长(X2)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03),肛长(X2)和头宽(X10)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172)。形态性状(X)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13.859+6.481X2+49.213X6+11.514X7+20.145X10R2=0.954)。星康吉鳗肛长(X2)、眼后头长(X7)、头宽(X10)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Y=1.466e0.287XY=1.435e1.328XY=1.970e1.974X,眼径(X6)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方程为Y=-77.460+222.093X。结论认为,在星康吉鳗选育时,应以肛长(X2)和头宽(X10)为主要选择性状,以眼径(X6)和眼后头长(X7)为辅助选择性状。

    • 孟晓林, 聂国兴

      2019,26(6):1221-1229, DOI:

      Abstract:

      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类群,其在宿主生长发育、代谢及免疫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宿主脂代谢关系密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宿主脂质代谢。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脂质代谢作用关系进行梳理,综合报道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脂类营养对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鱼类肠道菌群与机体脂质代谢的关系及基于肠道菌群调控鱼类脂质代谢的策略。在鱼类肠道中,菌群种类及结构的变化或可作为鱼类脂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基于肠道菌群稳态维持而采取调控手段,如合理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或将为鱼类等水产动物脂质代谢紊乱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 研究论文
    • 石立冬, 翟浩杰, 卫力博, 牟玉双, 李卓, 姜晨, 任同军, 韩雨哲

      2020,27(10):1145-1155, DOI: 10.3724/SP.J.1118.2020.20084

      Abstract:

      为探究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的热应激调控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32.28±0.20)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通过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3个水平的牛磺酸[0%(T1,对照)、1.0%(T2)和5.0%(T3)],配制3组实验饲料。养殖56 d后,水温(28±0.3)℃,急性热应激30 min,取肝脏。使用RNA-Seq测序技术对3组红鳍东方鲀肝脏转录组进行分析,并分别对3个转录组测序文库进行两两比较,设置显著差异基因筛选条件为P<0.05,共获得16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1个,下调基因56个。GO功能分析发现,在T3vsT1组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富集在蛋白质分解过程、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丝氨酸型肽酶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内肽酶活性、L-氨基酸肽的肽酶活性和肽酶活性。KEGG富集分析发现,T2vsT1组中,这些DEGs主要参与细胞黏附分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而T3vsT1组中,这些DEGs主要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选取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分析可靠;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后,在急性热胁迫条件下,红鳍东方鲀可通过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调控机体对温度的响应;随着牛磺酸添加量的升高,红鳍东方鲀主要通过代谢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调控机体对温度的响应。本研究旨为研究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的热应激调控的影响和牛磺酸抗应激功能提供参考数据。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