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解稻虾共作模式不同养殖阶段(幼虾、成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食物来源,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稻虾共作系统的基础食源及消费者的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通过Bayesian标准椭圆模型(SIBER)和混合模型(SIAR)等分析方法,对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克氏原螯虾的食源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虾阶段基础食源δ13C值介于-30.77‰(喜旱莲子草)~-24.19‰(饲料),δ15N值介于-3.51‰(悬浮有机颗粒物,POM)~3.01‰(喜旱莲子草),成虾阶段基础食源δ13C值介于-30.74‰(稻秆)~-24.19‰(饲料),δ15N值介于-3.74‰(POM)~2.27‰(喜旱莲子草);幼虾阶段基础食源δ13C值范围的跨度(6.58)与成虾阶段(6.55)相差不大,δ15N值范围的跨度(6.52)大于成虾阶段(6.01)。克氏原螯虾δ13C值在两个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值差异不显著。幼虾阶段稻虾共作系统食物链长度(2.35)短于成虾阶段(4.10),能量从基础食源传递至克氏原螯虾的食物链传递损耗更低;克氏原螯虾的平均营养级(2.35)小于成虾阶段(3.11)。SIBER分析显示,成虾阶段稻虾共作系统具有较广的基础食源(CR)、较长的食物链(NR)、较高的营养结构多样化程度(TA和CD)、较低的群落冗余度(MNND和SDNND),但克氏原螯虾的生态空间利用率(TA、SEA、SEAC)低于幼虾阶段。SIAR溯源表明,在幼虾阶段,底栖动物(以水丝蚓、摇蚊幼虫等为主)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高(77.7%),其次为饲料(9.2%)、伊乐藻(5.4%)、浮游动物(3.5%)和喜旱莲子草(3.1%),POM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低(1.1%);在成虾阶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高(85.1%),其次为喜旱莲子草(3.0%)、伊乐藻(2.9%)、底栖动物(2.6%)、浮游动物(2.3%)、稻秆(2.2%),POM对克氏原螯虾的食物贡献最低(1.9%)。本研究显示,幼虾阶段克氏原螯虾对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的利用率较高,建议在该养殖阶段减少饲料投喂量,让克氏原螯虾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