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PHD1基因克隆、分子特征及其在低氧适应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4006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3100)共同资助


Cloning,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he phd1 Gene in Hypoxia Adaptation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Author:
Affili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Fund Project:

The 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of China,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eneral Program, Key Program, Major Research Plan)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要: 为解析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phd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在低氧应激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其编码区序列,该序列长1446 bp,编码48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hd1蛋白分子量为52.30 kDa,理论等电点(pI)为8.30,整体呈亲水性(GRAVY=-0.535),氨基酸组成中甘氨酸与丝氨酸含量较高。其二级结构以随机卷曲为主(58.00%),三级结构同源建模结果显示,该蛋白与模板蛋白(A0A673GA55.1.A)相似性达82.46%。功能域分析证实其具有典型的2OG-Fe(II)依赖加氧酶保守结构域,揭示其在低氧感应调控中的核心作用。进化分析表明团头鲂phd1与红鳍鲌和翘嘴鲌相似度最高(97.72%),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符合物种分类地位。组织表达谱显示phd1在肝脏、心脏和鳃中呈优势表达(P<0.05)。低氧处理后,团头鲂鳃组织中的phd1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显著下调,而hif-1α的表达上调(P<0.05);复氧24 h后均恢复至低氧6 h水平,表明phd1、hif-1α表达水平受溶氧量动态调控。亚细胞定位表明,phd1-EGFP融合蛋白在常氧与低氧条件下均定位于细胞核内,提示其可能通过核内调控机制参与HIF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本研究系统解析了团头鲂phd1的分子特征及其在低氧应答中的动态调控机制,为揭示鱼类HIF信号通路适应性进化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5-05-01
  • 最后修改日期:2025-07-10
  • 录用日期:2025-07-11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