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5, 32(4).

      摘要 (3) HTML (0) PDF 43.10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5, 32(4).

      摘要 (4) HTML (0) PDF 172.4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草鱼cyp19a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RNA干扰后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响应

      2025, 32(4):421-434. DOI: 10.12264/JFSC2024-0353

      摘要 (7) HTML (0) PDF 6.5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 cyp19a 基因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 RNA 干扰靶基因沉默后各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响应, 本研究通过 RACE 技术克隆草鱼 cyp19a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 采用 qRT-PCR 技术检测 cyp19a 基因在草鱼发育不同时期性腺组织和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合成 cyp19a-dsRNA 并对雌鱼进行 RNA 干扰实验, 对照组雌鱼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检测性腺组织中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和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结果显示, 草鱼 cyp19a 的 cDNA 序列全长为 2219 bp, 其中开放阅读框长 1554 bp, 5ʹ非编码区(UTR)48 bp, 3ʹ UTR 617 bp, 编码 517 个氨基酸。草鱼 cyp19a 基因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肌肉、脑和心脏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性腺组织中, cyp19a 在卵巢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精巢(P<0.05), 且在 48 月龄性成熟时期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表明该基因在草鱼卵巢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按 5 μg/g 注射 cyp19a-dsRNA 沉默干扰后 5 d, dsRNA 注射组 cyp19a 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 靶基因沉默效率在 1 d 时为 59.72%, 之后逐步上升。 与对照组相比, dsRNA 注射组在 1~3 d 时 foxl2afoxl2b 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 dmrt1 表达量下调(P>0.05), amh 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 并在干扰后 4~5 d 时 foxl2a、foxl2b、dmrt1amh 的表达量逐步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 (P>0.05); 此外, 注射组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显著下降(P<0.05), 睾酮(T)含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 草鱼 cyp19a 为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 在卵巢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并在性成熟阶段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且可能通过负反馈调控 foxl2afoxl2b 表达, 正向调控 dmrt1amh 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 cyp19a 基因在草鱼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近江牡蛎AGL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在糖原分解中的作用

      2025, 32(4):435-444. DOI: 10.12264/JFSC2024-0336

      摘要 (7) HTML (0) PDF 6.36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原是影响牡蛎品质的关键指标, 而糖原脱支酶(AGL)在糖原分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 AGL 基因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糖原代谢的影响, 本研究在分析 AGL 基因序列特征和进化特点基础上, 体外构建含有该基因的质粒并转化到 HT115 (DE3)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 使其表达 AGL 基因的双链 RNA (dsRNA), 通过饲喂该菌株实现 RNA 干扰, 并对干扰前后近江牡蛎 AGL 基因表达量和糖原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AGL 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 4719 bp, 编码 1572 个氨基酸, 含 4 个结构域, 预测蛋白分子量为 178.23 kDa, 理论等电点为 6.21, 基因进化关系与物种传统分类关系一致; RNA 干扰 15 d 和 30 d, 与对照组(饲喂含 EGFP dsRNA 的大肠杆菌)相比, 实验组(饲喂含 AGL dsRNA 的大肠杆菌)牡蛎的 AGL 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 糖原含量显著升高(P<0.05), 干扰 AGL 基因能够显著影响糖原水平的变化; 干扰 30 d, 实验组和对照组牡蛎 AGL 表达量比干扰 15 d 时均显著增加(P<0.05), 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 这可能是由于此时期性腺发育需要消耗糖原; 同时,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AGL 基因表达量与糖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明确了近江牡蛎 AGL 基因序列结构特征以及其表达量与糖原含量的相关性, 丰富了 AGL 基因功能研究的科学数据, 为深入研究牡蛎糖原代谢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 木扎提河不同性别斑重唇鱼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2025, 32(4):445-461. DOI: 10.12264/JFSC2024-0345

      摘要 (9) HTML (0) PDF 2.0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木扎提河不同性别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us)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以 102 尾雌鱼和 104 尾雄鱼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定体重、12 个传统形态性状及 21 个框架形态性状, 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性别及年龄的斑重唇鱼与体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的形态性状不同, 数量也不同。(2)分别对斑重唇鱼雌雄群体建立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线性回归方程, 各方程的总决定系数(R2 ) 分别在 0.946~0.993 和 0.797~0.991 之间。(3)通径分析表明, X4 (体高)、X2 (体长)、X29 (背鳍起点到臀鳍起点的直线距离)、X24 (吻端到腹鳍起点的直线距离)分别对 1+ ~4+ 龄雌鱼体重直接作用最大, 通径系数分别是 0.615、0.444、 0.550、0.603; X27 (背鳍起点到胸鳍起点的直线距离)、X2X29X1 (全长)分别对 1+ ~4+ 龄雄鱼体重直接作用最大, 通径系数分别是 0.439、0.545、0.439、0.640。该研究丰富了斑重唇鱼形态学相关数据, 为其后期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SNP标记的3个翘嘴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选择特征分析

      2025, 32(4):462-477. DOI: 10.12264/JFSC2024-0320

      摘要 (9) HTML (0) PDF 7.3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探究其遗传特征及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WGS)技术, 对来自浙江太湖(TH)、广东清远(QY)和江苏扬州(YZ) 的三个养殖群体进行了深入分析。总共鉴定出 23156699 个高质量 SNPs 位点, 变异位点主要位于基因间区域(47.21%) 和内含子区域(39.37%)。三个群体的 SNP 标记均显示为低度多态性(PIC<0.25)。太湖、清远、扬州三个群体的近交系数分别为 0.1923、0.0631 和−0.0280。群体结构分析表明, 太湖群体形成了独特聚类, 而清远和扬州群体在遗传上则受到了多个祖先群体的影响。连锁不平衡衰减图(LD decay)显示, 太湖群体的衰减距离最大, 衰减速度最慢。 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均表明, 太湖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存在明显分化。通过基于遗传分化系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π)的选择性扫描分析, 以清远和扬州群体为参考群体, 在太湖群体中分别鉴定到了 572 个和 602 个选择性基因, 涉及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 最多选择的区域位于 chr 3 和 chr 7 上。综上所述, 三个翘嘴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 其中太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 受到较强的人工选择和近亲繁殖影响, 清远群体与扬州群体则显示出频繁的基因交流。本研究可为翘嘴鲌养殖群体的育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 饥饿与复投对鳜肝脏脂肪酸组成和脂代谢的影响

      2025, 32(4):478-489. DOI: 10.12264/JFSC2024-0303

      摘要 (7) HTML (0) PDF 3.1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饥饿与复投对鳜肝脏脂肪酸组成和脂代谢的影响, 将体重(5.57±0.57) g 的鳜(Siniperca chuatsi)分为 3 组, 每组 3 个平行, 实验周期 18 d。根据饥饿时长进行分组, 其中, 对照组正常投喂活饵 0 d (C0)、3 d (C3)、6 d (C6)、 9 d (C9)、18 d (C18); 饥饿组禁食 3 d (S3)、6 d (S6)、9 d (S9); 复投组禁食 3 d 后正常投喂 15 d (S3R15), 禁食 6 d 后正常投喂 12 d (S6R12), 禁食 9 d 后正常投喂 9 d (S9R9)。对各组分别检测鳜生长指标、肝脏脂肪酸组成与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1)随着禁食时间延长, 饥饿组体重、肝重、肝指数、肝脏粗脂肪含量均逐渐降低, 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 S9 组肝细胞出现空泡化, 细胞界限模糊。复投后, S3R15 和 S6R12 组体重、肝重和肝指数均与 C18 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S9R9 组体重和肝重显著小于 C18 组(P<0.05); S3R15 组肝脏粗脂肪含量恢复 (P<0.05); S9R9 组肝细胞仍有少量空泡。(2)随着禁食时间延长, 饥饿组肝脏 SFA (C16: 0、C18: 0)、MUFA(C16: 1n-7、 C18: 1n-9)和 C20: 4n-6 相对含量逐渐减少, PUFA (C18: 2n-6、C20: 5n-3、C22: 6n-3)相对含量逐渐增加; 复投后, 除 C20: 5n-3 和 C22: 6n-3 显著高于 C18 组, 复投组各脂肪酸相对含量均恢复到 C18 组水平(P<0.05)。(3)随着禁食时间延长, 饥饿组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ac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ppar-γ)和脂肪酸延长酶 6 (elovl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 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1Ab (cpt1ab)和酰基辅酶 A 氧化酶 1 (acox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 复投后, 复投组 fasn、ppar-γ、S3R15acox1、cpt1ab elovl6 和 S6R12acox1 基因相对表达量恢复(P<0.05)。结果表明, 饥饿条件下, 鳜主要动员肝脏 MUFA 和 SFA, 复投后, SFA、MUFA 和 PUFA 都得到恢复; 饥饿会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抑制脂肪合成, 复投后能够恢复到正常脂代谢水平。

    • 饲料硫胺素和蛋白质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2025, 32(4):490-501. DOI: 10.12264/JFSC2024-0332

      摘要 (8) HTML (0) PDF 1002.8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饲料蛋白质和硫胺素组合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饲料蛋白质利用情况,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蛋白质水平(37%和 42%)和 4 个硫胺素水平(0 mg/kg, 20 mg/kg, 40 mg/kg, 80 mg/kg)的 8 组等能饲料, 在淡水养殖条件下饲喂初始体重为(0.44±0.05) g 的幼虾 8 周。结果显示, 饲料蛋白质和硫胺素水平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R)、全虾粗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饲料组对虾生长性能显著优于低蛋白质饲料组(P<0.05)。摄食相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组对虾的 FBW、WGR、全虾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中硫胺素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与未添加硫胺素组相比, 添加 40 mg/kg 硫胺素组的对虾表现出显著高的 FBW、WGR、 全虾粗蛋白质含量(P<0.05); 添加硫胺素显著提高了对虾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蛋白沉积率(PDR)、 肝胰腺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及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P<0.05)。对虾摄食低蛋白质饲料时其 PER、PDR、 淀粉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摄食高蛋白质饲料(P<0.05)。随着饲料硫胺素水平的提高, 对虾排氨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 42%的条件下, 凡纳滨对虾生长最适硫胺素添加量为 45.14 mg/kg; 在饲料蛋白水平为 37%的条件下, 凡纳滨对虾生长最适硫胺素添加量为 49.53 mg/kg。综上所述, 适宜的蛋白质和硫胺素水平通过提高对虾消化酶活性和表观消化率、降低氮排泄来提升对虾生长性能, 且对虾最佳生长所需的硫胺素水平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降低。

    • >渔业资源与环境专栏
    • 枸杞岛近岸海域漂浮铜藻发生量及其来源

      2025, 32(4):502-512. DOI: 10.12264/JFSC2024-0343

      摘要 (12) HTML (0) PDF 2.1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枸杞岛近岸海域漂浮铜藻(Sargassum horneri)发生量及其来源, 本研究以枸杞岛筏架定生和底栖铜藻为研究对象, 根据定生铜藻生长、气囊形成时间及生物量变化规律, 从源头上解析漂浮铜藻发生时间、生物量及漂浮路径。结果表明: (1)来源于筏架定生的漂浮铜藻形成时间比来源于底栖的漂浮铜藻早 5~6 个月, 枸杞岛近岸海域约 99.12%的漂浮铜藻生物量来源于筏架定生铜藻, 而底栖铜藻形成的漂浮铜藻生物量仅占 0.88%。(2)筏架定生铜藻脱离附着基后形成的漂浮铜藻株数约 22×106 株, 生物量约 141938 t, 经估算仅枸杞岛筏架定生来源的漂浮铜藻生物量约占东海区漂浮铜藻总量的 23.36%, 底栖来源的铜藻约占 0.21%。(3)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定生铜藻生物量、 漂浮铜藻出现时间、潮流及长江环锋影响铜藻漂浮路径等因素分析, 我国漂浮铜藻可能有两条路径来源, 北面来源为辽东半岛和山东附近海域, 南面为长江河口以南区域。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解析枸杞岛近岸海域漂浮铜藻来源及预测发生可能性提供参考, 同时也可为“金潮”溯源提供依据。

    • 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与稻蟹共作模式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5, 32(4):513-522. DOI: 10.12264/JFSC2024-0337

      摘要 (9) HTML (0) PDF 1.3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与稻蟹共作两种模式下水-气界面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分别测定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同时采集两种养殖模式下相关环境因子,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稻蟹共作模式 N2O 放通量是池塘养殖的 2.8 倍, 波动范围为 34.94~126.90 μg/(m2 ·h), 平均值为(85.41±5.78) μg/(m2 ·h); CH4 排放通量是池塘养殖的 1.19 倍, 波动范围为 1.32~ 39.50 mg/(m2 ·h), 平均值为(13.69±1.42) mg/(m2 ·h)。池塘养殖和稻蟹共作的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0.73±1.16) t/hm2 和(13.07±1.62) t/hm2 , 两种模式的排放高峰期均出现在 8 月高温期。多元逐步回归表明, 池塘养殖模式 CH4 的排放量主要受水温和总氮(TN)的影响, N2O 排放量则主要受到硝态氮(NO3 -N)的影响; 稻蟹共作模式 CH4 排放量主要受到总磷(TP)含量的影响, 而 N2O 排放量则主要受到溶解氧(DO)和水温的影响。本研究为中华绒螯蟹不同养殖模式下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了一定数据基础。

    • 基于卫星遥感的海洋牧场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固碳能力研究

      2025, 32(4):523-537. DOI: 10.12264/JFSC2024-0328

      摘要 (9) HTML (0) PDF 1.5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 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工程设施, 在适宜海域构建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 以促进海洋生物增殖和栖息, 有助于扩增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本研究结合卫星遥感和原位采样, 分析海洋牧场的叶绿素 a (Chl-a)浓度及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时空变化, 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探讨环境因子对固碳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遥感数据与原位数据的 Chl-a 浓度、 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海洋牧场建成后, Chl-a 浓度在季节和空间上发生显著变化, 呈现“M”型双峰结构(高峰分别为夏、秋季过渡期和冬、春季过渡期), 整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建成前及对照区; 固碳强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 夏季(6 月)出现高峰, 整体水平同样显著高于对照区, 海洋牧场全年总固碳量为 1.85×106 kgC; 最优 GAM 模型中, pH、硅酸盐、溶解氧、盐度和纬度对固碳强度有显著影响。

    • 大连海域大泷六线鱼栖息地适宜性

      2025, 32(4):538-550. DOI: 10.12264/JFSC2024-0326

      摘要 (9) HTML (0) PDF 1.4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大连海域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栖息地适宜性和时空变化, 识别其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该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和放流区域选址提供依据, 本研究基于 2015—2023 年 5—10 月的渔业调查资料, 利用同步获得的底层环境因子(水深、温度、盐度、溶解氧和叶绿素 a)作为自变量, 结合增强回归树模型(BRT)构建了各月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研究显示, 水深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栖息地适宜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其他因子如水温、溶解氧和叶绿素 a 的影响因月份而异。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分布表明, 大泷六线鱼适宜栖息地随月份呈现一定的变化, 其大连渤海海域的适宜栖息地在 5—10 月呈现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 大连黄海海域的适宜栖息地在 5— 7 月由近岸向近海、由西向东迁移至大长山岛和海洋岛周边海域, 8—10 月则反向迁移至大连市区及旅顺南部近岸海域。总体而言, 大泷六线鱼在大连黄海海域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及其在研究海域中的占比均高于大连渤海海域。 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的资源养护及增殖放流策略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黄河河南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

      2025, 32(4):551-567. DOI: 10.12264/JFSC2024-0286

      摘要 (12) HTML (0) PDF 2.08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河河南段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2 年的 4 月(春季)、2023 年的 6 月(夏季)、10 月(秋季), 2024 年的 1 月(冬季)在黄河河南段 10 个河段(弘农涧河口、青龙涧河口、南村、拴马村、 桐树岭、伊洛河口、柳园口、恼里、天然文岩渠口、金堤河口)开展鱼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鱼类 16556 尾, 隶属于 5 目 15 科 40 属 47 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1 种, 外来鱼类 5 种,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 2.1%和 10.6%。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鳊、子陵吻虾虎、鲤、似鳊、鲢、䱗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为 3.01±0.68, 平均 Pielou 均匀度指数为 0.56±0.16, 平均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2.49±0.77。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南村、桐树岭、恼里、 金堤河口河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弘农涧河口、青龙涧河口、拴马村、伊洛河口、柳园口、天然文岩渠口河段鱼类群落结构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Cluster 和 NMDS 分析结果表明, 黄河河南段鱼类群落结构可划分为 3 个类群, 弘农涧河口、青龙涧河口为一类群; 恼里、天然文岩渠口、金堤河口、南村、伊洛河口、柳园口为一类群; 拴马村、桐树岭为一类群。RDA 分析结果显示, 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悬浮物(SS)是影响黄河河南段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 与历史资料相比, 黄河河南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外来物种有所增加, 土著鱼类有所减少, 鱼类个体趋于小型化、低龄化。

    • >综述
    • 鱼类DHA合成关键酶基因及其转录调控研究进展

      2025, 32(4):568-579. DOI: 10.12264/JFSC2025-0022

      摘要 (9) HTML (0) PDF 1.1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22:6n-3)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 n-3 型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鱼类是人类获取 DHA 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鱼类 DHA 合成途径及在各节点起关键作用的 Elovl 和 Fads 基因家族成员; 探讨了这些基因的分工、功能的补偿和多样性; 在启动子水平分析了转录因子对上述关键酶基因的不同调控模式及其对 DHA 合成的影响, 旨为利用基因编辑或分子模块设计等技术开展养殖鱼类 DHA 合成能力的遗传改良和精准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