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鳜鱼、青鱼、草鱼、鲤、鲫、鲢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吴婷婷 朱晓鸣
    1994(2):0.
    [摘要](834) [HTML](0) [PDF 248.01 K](691) [Cited by](94)
    摘要:
    鳜鱼、青鱼、草鱼、鲤、鲫、鲢肝脏蛋白酶活性低于肠蛋白酶。肠蛋白酶活性,鳜鱼最高,其余依次为青鱼、鲤、鲢、草鱼、鲫。鳜鱼、鲢的肠蛋白酶活性由前肠向后肠递减;而青鱼、鲤、草鱼的则由前肠向后肠递增;鲫则中肠活性最低。六种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酶活性因鱼而异。青鱼、鳜
    2  鲤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初报)
    孙效文 梁利群
    2000, 7(1):0.
    [摘要](664) [HTML](0) [PDF 232.25 K](745) [Cited by](77)
    摘要:
    建立了鲤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有RAPD分子标记56个,鲤鱼的SSLP标记26个,鲫鱼SSLP标记19个,斑马鱼的 SSLP分子标记 70个,鲤鱼基因标记 91个,共有标记 262个;图谱有 50个连锁组,连锁图给出鲤鱼的基因组大小在5789CM左右。 <专刊>= <栏目>= <图片>=N <表格>=
    3  弧菌属细菌及其所致海水养殖动物疾病
    吴后波 潘金培
    2001, 8(1):0.
    [摘要](1067) [HTML](0) [PDF 236.48 K](753) [Cited by](70)
    摘要:
    <专刊>= <栏目>=综述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41.42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正
    4  饥饿对养殖鲈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钱云霞 陈惠群 孙江飞
    2002, 9(2):0.
    [摘要](1051) [HTML](0) [PDF 225.79 K](959) [Cited by](68)
    摘要:
    设定不同饥饿时间研究养殖鲈鱼(Lateolabrax japo nicus)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进行4周,每周取样。结果表明,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分别在饥饿2周、2周和4周开始显著下降,而红细胞脆性和沉降率则分别在饥饿1周和3周显著上升;血糖浓度在饥饿第1周显
    5  海水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枝术研究展望
    李秋芬 袁有宪
    2000, 7(2):0.
    [摘要](1036) [HTML](0) [PDF 145.40 K](716) [Cited by](54)
    摘要:
    <专刊>= <栏目>=综述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49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正文>=
    6  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对异育银鲫免疫机能的影响
    陈孝煊 吴志新 殷居易 李莉
    2003, 10(1):0.
    [摘要](254) [HTML](0) [PDF 213.82 K](756) [Cited by](51)
    摘要:
    用分别含1%(质量分数)的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水提取物的饵料连续28d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其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的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可使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
    7  不同家系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林利民 王秋荣 王志勇 张雅芝 刘家富 谢芳靖
    2006, 13(2):0.
    [摘要](453) [HTML](0) [PDF 703.10 K](1221) [Cited by](49)
    摘要:
    对同等养殖条件下所养成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3个不同家系:WW家系[野生F1(♀)×野生F↓(1)(♂)]、WC家系[野生F↓(1)(♀)×养殖F↓(8)(♂)]和CC家系[养殖F↓(8)(♀)×养殖F↓(8)(♂)]成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以野生大黄鱼作为对照,从营
    8  中华倒刺鲃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邴旭文 蔡宝玉 王利平
    2005, 12(2):0.
    [摘要](592) [HTML](0) [PDF 432.24 K](801) [Cited by](47)
    摘要: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5尾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9.22%,粗脂肪质量分数1.96%,水分质量分数77.0%,灰分质量分数1.6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0.18%。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
    9  多糖对中国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江晓路 刘树青 张朝晖 管华诗
    1999, 6(1):0.
    [摘要](167) [HTML](0) [PDF 142.08 K](709) [Cited by](46)
    摘要:
    用海藻多糖(PV911)和北虫草多糖(CP)作为饵料添加剂饲喂中国对虾20d后,测定对其血细胞的吞噬功能和体液免疫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PV911和CP可明显提高中国对虾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吞噬细胞的吞噬率、血清SOD的活力和酚氧化酶的活力,对溶菌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10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楼允东 李小勤
    2006, 13(1):0.
    [摘要](1069) [HTML](0) [PDF 942.24 K](1147) [Cited by](45)
    摘要:
    在分析和归纳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述:(1)鱼类远缘杂交的等级,包括目间、科间、亚科间、属间和种间杂交;(2)鱼类远缘杂交的相容性,涉及鱼类远缘杂交的可交配性、鱼类远缘杂种的可育性以及鱼类远缘杂交不相容
    11  中华绒螯蟹“腹水病”及“抖抖病”并发病病原的研究
    沈锦玉 尹文林 钱冬 刘问 曹铮 沈智华 吴颖蕾 张念慈
    2000, 7(3):0.
    [摘要](255) [HTML](0) [PDF 183.98 K](705) [Cited by](45)
    摘要:
    于1998~1999年对中华绒螯蟹主要细菌性疾病“腹水病”、“抖抖病”并发病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细菌学鉴定6株病原菌,其中5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1株为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用细菌人工感染蟹,其LD↓(50)为8.88×10↑(3)~1.42×10
    12  芽孢杆菌对凡纳对虾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丁贤 李卓佳 陈永青 林黑着 杨莺莺 杨铿
    2004, 11(6):0.
    [摘要](246) [HTML](0) [PDF 527.82 K](762) [Cited by](44)
    摘要:
    选用豆粕、鱼粉、植物油、淀粉等原料配制基础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3.0%、5.0%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制剂为实验组。实验结果显示,凡纳对虾(Pennaus vannamei)生长的2个阶段,实验组γSGR均大于对照组;生长第1阶段,组1与组2差异显著(P<0.05)
    13  福建官井洋大黄鱼AFLP指纹多态性的研究
    王志勇 王艺磊 林利民 邱淑贞 罔本信明
    2002, 9(3):0.
    [摘要](947) [HTML](0) [PDF 250.50 K](761) [Cited by](43)
    摘要:
    对福建官井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野生种群和2个养殖群体进行5对选择性引物(共37个标本)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503个不同的扩增片段(50~450 bp),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片段数目为76~155个;在5对引物检出的扩增片段中。101个(20.1%)为全部37个受试个体共有,31
    14  海湾网箱渔场老化特征分析
    何国民 卢婉娴 刘豫广 林茵茵 梁小云
    1997(5):0.
    [摘要](164) [HTML](0) [PDF 165.41 K](664) [Cited by](42)
    摘要:
    以珠江口牛头岛深湾作为周年逐月监测点,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同时对大亚湾和珠江口几个开发网箱养鱼多年的海湾作季度调查。通过渔场水质、沉积物的环境要素监测,发现海湾网箱渔场使用多年以后由于有机污染严重,沉积硫化物含量比湾外自然沉积高10多倍,在夏季小潮期,深湾
    15  去除内脏对冰藏鲤感官、化学和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张小伟 许钟 郭全友 赵前程 李学英 杨宪时
    2010, 17(2):337-343.
    [摘要](447) [HTML](0) [PDF 5.15 M](976) [Cited by](40)
    摘要:
    )。在冰藏过程中二者假单胞菌数量占优势,高品质期终点,去除内脏和未去除内脏鲤的菌落总数()和(100 g100g()。与未去除内脏鲤相比,冰藏初期去除内脏鲤的挥发性盐基氮值略低,而其细菌增殖较快且直接进入对数增长期,这可能是由于去除内脏过程对鱼体造成破坏所致,而过了高品质期后,无论是挥发性盐基氮值还是感官评分都比未去除内脏的高,因此去除内脏鲤的货架期略短。
    16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 2 种致病菌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方法
    王印庚 谢建军 荣小军 廖梅杰 张正
    2010, 17(2):329-337.
    [摘要](894) [HTML](0) [PDF 7.19 M](1096) [Cited by](40)
    摘要:
    种致病菌:灿烂弧菌()为抗原,分别制备兔抗血清。以载玻片为介质,建立了IFAT)。交叉反应、阻断试验和吸收试验结果均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对人工感染实验中的养殖水体及发病刺参溃烂组织检测,可以检出水体和患病刺参溃烂组织中的相应病原菌,病原菌被染成明亮的黄绿色,检测灵敏度。冰冻切片检测结果显示,在刺参肿胀嘴部与溃烂肌肉处有大量染成黄绿色的细菌颗粒。结果表明:采用
    17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王菲 程家骅 罗海忠
    2010, 17(2):320-328.
    [摘要](1020) [HTML](0) [PDF 6.76 M](1145) [Cited by](40)
    摘要:
    月月()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 l+1.988 2
    18  圆形网衣在水流作用下的运动变形特性
    黄小华 郭根喜 胡昱 陶启友
    2010, 17(2):312-319.
    [摘要](595) [HTML](0) [PDF 6.03 M](1028) [Cited by](40)
    摘要:
    研究网衣在水流作用下的运动变形是深入了解网箱耐流特性的关键。本研究基于集中质量点法,建立了圆形网衣在水流作用下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利用前人的试验结果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网衣的变形还是受力情况,模拟结果都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圆形网衣,在不同配重(2=800 kg)条件下,对网衣变形、网衣底端前后点位移、网衣底端倾角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流速、配重大小对网衣运动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流速度的增大会加剧网衣的变形,在配重U 50% 以上。网衣底端前点的水平位移大于后点的水平位移,前点的垂直位移则小于后点的垂直位移,随着流速的增大,网衣底端前后点的位移差异将更为明显。当配重增加时,网衣底端位移、倾角以及网衣容积损失率可相应减小,网衣变形得到一定改善。数值模拟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解的收敛性,可为下一步波浪、流联合作用下的整体网箱模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9  西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变
    李捷 李新辉 贾晓平 李跃飞 何美峰 谭细畅 王超 蒋万祥
    2010, 17(2):298-311.
    [摘要](1568) [HTML](0) [PDF 9.20 M](1140) [Cited by](40)
    摘要:
    6 科Takifugu vermicularis)、西江鲇(种。西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比较杂食性、定居性鱼类种类所占百分比上升,肉食性、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聚类分析发现西江鱼类群落可以分为个类群,即:上游类群、中游类群和下游河口类群;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江段鱼类群落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生境类型江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下游。通过个体生态学指数()分析,西江鱼类群落底层生活、口下位、喜急流生活、肉食性种类受影响程度大,而口端位、杂食性、喜缓流的种类演变成优势种群。航道整治、大规模无序挖沙、河口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是影响西江鱼类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20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郭斌 张波 金显仕
    2010, 17(2):289-297.
    [摘要](704) [HTML](0) [PDF 6.23 M](882) [Cited by](40)
    摘要:
    7 )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Labidocera euchaeta)。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